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文旅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也随之得到重视。安徽省绩溪县溪马行政村各自然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在综合考量该村景观资源概况、空间布局状况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确定出村域内重要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提出“四化并进”的举措模型,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以期优化乡村文旅资源活化传承利用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文旅资源;开发;“点-轴”理论;品质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138-04
Abstract Rural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he natural villages of Xima Administrative Village,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are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is low.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resources, spatial layout,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point axis” development mode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determines the important tourism nodes and development axis in the village, puts for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 hand” action model, and constructs the tourism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core, two axes and three areas”, so a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ctivation,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PointAxis” theory;Quality
作者簡介 王汪诚(1997—),男,安徽绩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收稿日期 2021-01-19
近年来,乡村旅游实现迅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体系得到重视和升级,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前提和基础,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被认为是活化传承农耕文化和发掘乡村价值的重要手段。
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重视,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Kneafsey[1]把乡村旅游看为文化经济,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等成为文化符号,进而推动文化保护工作。Sharpley[2]提出了4条发展策略,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所在地区的整个旅游发展的范围里考虑。Cawley等[3]把整体乡村旅游模型作为探索有效的推销旅游方法并作为乡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韩芳等[4]基于共生理论,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循环机制模型。王倩[5]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游客的体验需求,提升游览体验幸福感。李庆雷等[6]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资源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形象策划、交通连接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思路与策略。赵媛[7]通过采用RMP方法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查研究,从资源、市场、产品3个角度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安徽省绩溪县溪马村为例,专注于乡村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发掘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建构村域内重要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和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为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 研究框架
以“点-轴”开发理论为指导,通过点轴串联,优化村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基于系统论思想,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视角下须兼顾资源本身、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客体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框架见图1。
2 溪马村文旅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溪马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西郊,丘陵地貌,有大徽岭的支岭新岭作为村北的天然屏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村域面积为6 km2,总人口1 000余人,含溪马、前坦、七里降、古塘、九里坑5个自然村。溪马村是绩溪县寿带鸟自然保护小区所在地,被评为“中国寿带鸟之乡”,具有“溪马鸣翠”奇景。
2.1 景观缺乏梳理,资源原子化 溪马村境内存量景观资源优越,但缺乏良好的梳理及利用(表1)。首先,村域内相对成熟的观光点仅有“溪马鸣翠”寿带鸟自然保护区,“新岭古道”“祥云洞天”“七里降古徽州村落”等生态景观或历史人文遗迹则呈现沉寂萧条的景象,其虽常闻于人耳但不见于人眼,亟待被保护、修缮或开发。其次,存量资源较为零散,资源之间尚未整合成链状体系,没有形成景观环线,“原子化”个体性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实现“文化+”融合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
2.2 用地规模甚小,收益“快餐化”
首先,旅游资源单一,寿带鸟基地未形成以其为始发动因的“蝴蝶效应”。近年来,随着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溪马村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但由于观鸟期具有短期性、季节性等缺陷,观鸟游客呈现“来之即赏,赏完便走”的“快餐式”行动逻辑,在村域内尚缺乏其他可促进增收的客流稳固型文旅资源的条件下,无法给当地服务型产业带来持续性的长期收益。其次,溪马河下游植被茂密,尤其以高大乔木居多,是寿带鸟的主要栖息繁衍地,而溪流中上游两岸植被较少,无高大乔木,部分地块两边基本无树,植物分布不均导致了寿带鸟活动范围及景观点规模大大缩小[8],加之村内无其他成熟景观点,致使村域内风景旅游区面积规模甚小。数据显示(表2),溪马村风景旅游区用地仅占全村用地的0.97%,且其中部分与农用地重叠,与生态旅游文化示范村的目标定位相差甚远。
2.3 缺少衍生产品,创新低效化
溪马村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虽有一定成效,但创新效力不足。首先,缺乏具有地域特质及文化特色的衍生性物化产品。目前,溪马村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等景观点缺少相应的纪念品、土特产品、伴手礼等衍生产品,缩小了游客消费的产品选择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此带来的村庄收益,在降低了游客的获得感的同时也限制了景区品牌的推广与知名度的提升。其次,品牌化意识较弱。作为“中国寿带鸟之乡”的溪马村,却一直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旅游品牌,造成了推广困难。
2.4 配套设施匮乏,景区低质化
对标国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中规定的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指标,溪马村现有旅游配套设施情况不佳(表3)。医疗救护点、休憩点、便利商市、康体文娱场地、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站、卫生公厕等景区常态化储备的配套设施不齐全,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制约了现存成熟景点即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导致了村庄景区资源低质化、低值化,影响了客商在此投资开发及进行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2.5 人力资源短缺,治理单一化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者较多,人力资源短缺,乡贤治理作用未能得到体现。首先,相对绩溪县辖域内其他农村地区,溪马村人口密度(78~120人/km2)相对较低,劳动力稀少。这为旅游产业的开拓创新带来了人力资本上的阻碍,削弱了旅游整体规划的可行效度。其次,溪马村交通便利且邻近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县城,造成了村庄地缘区位因素兼具“有利于发展旅游而不利于留住农村人口”的正-负外部性。
3 “四化并进”推动村域内文旅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充分考量溪马行政村辖域内的景观节点和轴线上的文旅资源、基础设施、区域交通等情况,结合村庄文旅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化并进”的改善举措(图2),发掘乡村价值,助推文旅资源的活化传承与开发利用。
3.1 人文资源再深化,挖掘村域人物故事
发掘经典人物故事,活化乡村旅游资源。首先,溪马行政村下辖5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皆有属于自己的人文故事,应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对溪马村的人文资源进行全面和深度挖掘,并根据不同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质及可开发方向来进行文旅项目的定位,形塑村域歷史文化名人精神的传承载体。可尝试针对孔愉、郑醒华、方灶民、柯大统等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故事及其精神内核进行挖掘和提炼,以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地为载体进行呈现。其次,尝试把溪马村打造为文化精神传播地,可将溪马村部分景观打造成党性教育基地、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等,在开展“文化+旅游”工作的同时推进“文化+教化”等文化治理价值功能的发挥,以此来实现这些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优,达到当地社会释放潜能的最大化。
3.2 观光线路精品化,建构“人文-生态”走廊
建构“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性景观资源链状体系。以两日游或多日游替代一日游,从而使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带动游客增加消费支出。应当依托溪马村的人文基因和自然要素,将其旅游线路定位为“人文-生态”复合型走廊,推进步道或自行车道设计。其中,“人文走廊”可考虑包括:溪马村文化礼堂(溪马自然村)—郑醒华、方灶民烈士纪念馆(七里降自然村)—微派建筑(七里降自然村)—孔愉文化馆(古塘自然村)—柯大统传说发源地(九里坑);“生态走廊”可考虑包括:溪马鸣翠(溪马自然村)—祥云洞天(九里坑)—新岭古道。让“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成为乡村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让“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使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3.3 资源“觉醒”市场化,设计打造特色品牌
首先,通过考究,溪马村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遗迹深受江南地区和徽州文化的影响,故可将徽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利用作为资源“觉醒”的总抓手,汲取绩溪县地处徽州地区的地缘优势,打造“徽韵溪马”特色品牌。其次,借力BOT或者PPP模式,加强政企合作,发挥市场在资源“觉醒”及其优化配置中的功能效用,以区域发展目标和游客观光需求为导向,深化存量资源的保护、修缮或开发利用工作,加速文化旅游资源的觉醒与复苏,重构村域旅游景观环线。再次,坚持审美及文化价值导向性,设计具有品牌标识的特色鲜明的物化产品,融入“一步一景,一域一品”理念,增进村域景区中纪念品、土特产品、伴手礼等衍生产品的设计感,强化地区文化内涵的表现张力,创新村落文化品牌的推广载体,为旅游增收开创商品性消费的市场渠道。 3.4 景區提质精细化,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在健全村落景区基础设施的实践中,应当以加强项目化运维为主线,以部件管理思想为工具,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品质。第一,基于部件管理思想,以村域景观设施等物化客体为管理对象,完善现行村域景区管理体制,突出强化系统性行业化管理。第二,对照景区设施国家标准,逐一进行查漏补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同时基于资源开发整合需要,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地健全设施储备和功能。第三,深耕“设施即景观”的理念,对村庄景区的视觉感观、空间环境、文化精神进行分析和把握,在坚持景区设施实用性效能的基础上,赋予其审美价值和文化表现张力,将其打造成具有溪马村特色和内涵的景观小品。第四,对于寿带鸟保护区,其服务设施的完善应当在保障寿带鸟及其栖息繁衍地环境健康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将其打造成为季节性生态型游赏地。
4 村域“一核两轴三区”旅游景观空间结构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中心点和旅游带的统一,旅游点和旅游面的结合,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旅游网络的趋势[9]。溪马村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依据景区功能和目标定位,充分依托辖域内各自然村沿线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基于“点-轴”开发理论所得出的“四化并进”举措,最大限度呈现空间肌理,可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图3)。
“一核”是指“徽韵溪马”品牌核心。包括溪马村文化礼堂、寿带鸟观赏地等。
“两轴”是指特色环线发展轴。以溪马村文化礼堂—郑醒华、方灶民烈士纪念馆—微派建筑—孔愉文化馆—柯大统传说发源地为“人文”走廊,以溪马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祥云洞天—新岭古道为“生态”走廊。
“三区”是指三大旅游功能区。前坦—溪马“入口综合服务区”,“寿带鸟自然保护区”,七里降—古塘—九里坑“徽文化-生态旅游区”。
5 小结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10]。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掘乡村价值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溪马村随着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其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日趋向好,乡村文旅资源亟待开发。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挖掘人文资源,设计景观体系,还需要增进品牌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在村域旅游空间布局建构和完善中提升景区品质。
参考文献
[1] KNEAFSEY M.Rural cu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2] SHARPLE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3] CAWLEY M,GILLMOR D A.Integrated rural tourism:Concepts and practi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316-337.
[4] 韩芳,帕尔哈提·艾孜木.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南疆五地州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255-258.
[5] 王倩.基于体验视角的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6] 李庆雷,徐磊,王愉超.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7-51.
[7] 赵媛.基于RMP理论的盐池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66-68.
[8] 庄艳.绩溪县寿带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与经营设想[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40(5):48-49,59.
[9] 范秀宝.区域旅游整合战略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1:35-53.
[10]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关键词 文旅资源;开发;“点-轴”理论;品质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138-04
Abstract Rural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he natural villages of Xima Administrative Village,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are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is low.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resources, spatial layout,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point axis” development mode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determines the important tourism nodes and development axis in the village, puts for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 hand” action model, and constructs the tourism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core, two axes and three areas”, so a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ctivation,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PointAxis” theory;Quality
作者簡介 王汪诚(1997—),男,安徽绩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收稿日期 2021-01-19
近年来,乡村旅游实现迅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体系得到重视和升级,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前提和基础,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被认为是活化传承农耕文化和发掘乡村价值的重要手段。
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重视,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Kneafsey[1]把乡村旅游看为文化经济,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等成为文化符号,进而推动文化保护工作。Sharpley[2]提出了4条发展策略,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所在地区的整个旅游发展的范围里考虑。Cawley等[3]把整体乡村旅游模型作为探索有效的推销旅游方法并作为乡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韩芳等[4]基于共生理论,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循环机制模型。王倩[5]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游客的体验需求,提升游览体验幸福感。李庆雷等[6]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资源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形象策划、交通连接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思路与策略。赵媛[7]通过采用RMP方法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查研究,从资源、市场、产品3个角度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安徽省绩溪县溪马村为例,专注于乡村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发掘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建构村域内重要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和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为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 研究框架
以“点-轴”开发理论为指导,通过点轴串联,优化村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基于系统论思想,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视角下须兼顾资源本身、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客体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框架见图1。
2 溪马村文旅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溪马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西郊,丘陵地貌,有大徽岭的支岭新岭作为村北的天然屏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村域面积为6 km2,总人口1 000余人,含溪马、前坦、七里降、古塘、九里坑5个自然村。溪马村是绩溪县寿带鸟自然保护小区所在地,被评为“中国寿带鸟之乡”,具有“溪马鸣翠”奇景。
2.1 景观缺乏梳理,资源原子化 溪马村境内存量景观资源优越,但缺乏良好的梳理及利用(表1)。首先,村域内相对成熟的观光点仅有“溪马鸣翠”寿带鸟自然保护区,“新岭古道”“祥云洞天”“七里降古徽州村落”等生态景观或历史人文遗迹则呈现沉寂萧条的景象,其虽常闻于人耳但不见于人眼,亟待被保护、修缮或开发。其次,存量资源较为零散,资源之间尚未整合成链状体系,没有形成景观环线,“原子化”个体性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实现“文化+”融合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
2.2 用地规模甚小,收益“快餐化”
首先,旅游资源单一,寿带鸟基地未形成以其为始发动因的“蝴蝶效应”。近年来,随着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溪马村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但由于观鸟期具有短期性、季节性等缺陷,观鸟游客呈现“来之即赏,赏完便走”的“快餐式”行动逻辑,在村域内尚缺乏其他可促进增收的客流稳固型文旅资源的条件下,无法给当地服务型产业带来持续性的长期收益。其次,溪马河下游植被茂密,尤其以高大乔木居多,是寿带鸟的主要栖息繁衍地,而溪流中上游两岸植被较少,无高大乔木,部分地块两边基本无树,植物分布不均导致了寿带鸟活动范围及景观点规模大大缩小[8],加之村内无其他成熟景观点,致使村域内风景旅游区面积规模甚小。数据显示(表2),溪马村风景旅游区用地仅占全村用地的0.97%,且其中部分与农用地重叠,与生态旅游文化示范村的目标定位相差甚远。
2.3 缺少衍生产品,创新低效化
溪马村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虽有一定成效,但创新效力不足。首先,缺乏具有地域特质及文化特色的衍生性物化产品。目前,溪马村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等景观点缺少相应的纪念品、土特产品、伴手礼等衍生产品,缩小了游客消费的产品选择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此带来的村庄收益,在降低了游客的获得感的同时也限制了景区品牌的推广与知名度的提升。其次,品牌化意识较弱。作为“中国寿带鸟之乡”的溪马村,却一直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旅游品牌,造成了推广困难。
2.4 配套设施匮乏,景区低质化
对标国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中规定的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指标,溪马村现有旅游配套设施情况不佳(表3)。医疗救护点、休憩点、便利商市、康体文娱场地、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站、卫生公厕等景区常态化储备的配套设施不齐全,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制约了现存成熟景点即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导致了村庄景区资源低质化、低值化,影响了客商在此投资开发及进行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2.5 人力资源短缺,治理单一化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者较多,人力资源短缺,乡贤治理作用未能得到体现。首先,相对绩溪县辖域内其他农村地区,溪马村人口密度(78~120人/km2)相对较低,劳动力稀少。这为旅游产业的开拓创新带来了人力资本上的阻碍,削弱了旅游整体规划的可行效度。其次,溪马村交通便利且邻近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县城,造成了村庄地缘区位因素兼具“有利于发展旅游而不利于留住农村人口”的正-负外部性。
3 “四化并进”推动村域内文旅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充分考量溪马行政村辖域内的景观节点和轴线上的文旅资源、基础设施、区域交通等情况,结合村庄文旅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化并进”的改善举措(图2),发掘乡村价值,助推文旅资源的活化传承与开发利用。
3.1 人文资源再深化,挖掘村域人物故事
发掘经典人物故事,活化乡村旅游资源。首先,溪马行政村下辖5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皆有属于自己的人文故事,应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对溪马村的人文资源进行全面和深度挖掘,并根据不同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质及可开发方向来进行文旅项目的定位,形塑村域歷史文化名人精神的传承载体。可尝试针对孔愉、郑醒华、方灶民、柯大统等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故事及其精神内核进行挖掘和提炼,以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地为载体进行呈现。其次,尝试把溪马村打造为文化精神传播地,可将溪马村部分景观打造成党性教育基地、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等,在开展“文化+旅游”工作的同时推进“文化+教化”等文化治理价值功能的发挥,以此来实现这些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优,达到当地社会释放潜能的最大化。
3.2 观光线路精品化,建构“人文-生态”走廊
建构“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性景观资源链状体系。以两日游或多日游替代一日游,从而使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带动游客增加消费支出。应当依托溪马村的人文基因和自然要素,将其旅游线路定位为“人文-生态”复合型走廊,推进步道或自行车道设计。其中,“人文走廊”可考虑包括:溪马村文化礼堂(溪马自然村)—郑醒华、方灶民烈士纪念馆(七里降自然村)—微派建筑(七里降自然村)—孔愉文化馆(古塘自然村)—柯大统传说发源地(九里坑);“生态走廊”可考虑包括:溪马鸣翠(溪马自然村)—祥云洞天(九里坑)—新岭古道。让“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成为乡村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让“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使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3.3 资源“觉醒”市场化,设计打造特色品牌
首先,通过考究,溪马村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遗迹深受江南地区和徽州文化的影响,故可将徽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利用作为资源“觉醒”的总抓手,汲取绩溪县地处徽州地区的地缘优势,打造“徽韵溪马”特色品牌。其次,借力BOT或者PPP模式,加强政企合作,发挥市场在资源“觉醒”及其优化配置中的功能效用,以区域发展目标和游客观光需求为导向,深化存量资源的保护、修缮或开发利用工作,加速文化旅游资源的觉醒与复苏,重构村域旅游景观环线。再次,坚持审美及文化价值导向性,设计具有品牌标识的特色鲜明的物化产品,融入“一步一景,一域一品”理念,增进村域景区中纪念品、土特产品、伴手礼等衍生产品的设计感,强化地区文化内涵的表现张力,创新村落文化品牌的推广载体,为旅游增收开创商品性消费的市场渠道。 3.4 景區提质精细化,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在健全村落景区基础设施的实践中,应当以加强项目化运维为主线,以部件管理思想为工具,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品质。第一,基于部件管理思想,以村域景观设施等物化客体为管理对象,完善现行村域景区管理体制,突出强化系统性行业化管理。第二,对照景区设施国家标准,逐一进行查漏补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同时基于资源开发整合需要,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地健全设施储备和功能。第三,深耕“设施即景观”的理念,对村庄景区的视觉感观、空间环境、文化精神进行分析和把握,在坚持景区设施实用性效能的基础上,赋予其审美价值和文化表现张力,将其打造成具有溪马村特色和内涵的景观小品。第四,对于寿带鸟保护区,其服务设施的完善应当在保障寿带鸟及其栖息繁衍地环境健康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将其打造成为季节性生态型游赏地。
4 村域“一核两轴三区”旅游景观空间结构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中心点和旅游带的统一,旅游点和旅游面的结合,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旅游网络的趋势[9]。溪马村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依据景区功能和目标定位,充分依托辖域内各自然村沿线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基于“点-轴”开发理论所得出的“四化并进”举措,最大限度呈现空间肌理,可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图3)。
“一核”是指“徽韵溪马”品牌核心。包括溪马村文化礼堂、寿带鸟观赏地等。
“两轴”是指特色环线发展轴。以溪马村文化礼堂—郑醒华、方灶民烈士纪念馆—微派建筑—孔愉文化馆—柯大统传说发源地为“人文”走廊,以溪马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祥云洞天—新岭古道为“生态”走廊。
“三区”是指三大旅游功能区。前坦—溪马“入口综合服务区”,“寿带鸟自然保护区”,七里降—古塘—九里坑“徽文化-生态旅游区”。
5 小结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10]。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掘乡村价值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溪马村随着寿带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其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日趋向好,乡村文旅资源亟待开发。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挖掘人文资源,设计景观体系,还需要增进品牌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在村域旅游空间布局建构和完善中提升景区品质。
参考文献
[1] KNEAFSEY M.Rural cu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2] SHARPLE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3] CAWLEY M,GILLMOR D A.Integrated rural tourism:Concepts and practi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316-337.
[4] 韩芳,帕尔哈提·艾孜木.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南疆五地州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255-258.
[5] 王倩.基于体验视角的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6] 李庆雷,徐磊,王愉超.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7-51.
[7] 赵媛.基于RMP理论的盐池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66-68.
[8] 庄艳.绩溪县寿带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与经营设想[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40(5):48-49,59.
[9] 范秀宝.区域旅游整合战略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1:35-53.
[10]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