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流淌着音乐的柔美和细腻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总把音乐和文学联系起来,音乐的缥缈和灵动,文学的隽永和遐想,两者都是相通的。在音乐中笛声是最悠扬悦耳的,赞美笛声最好的诗句莫过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小小的竹笛可以演绎出一曲曲动情的歌。在文学中散文是最飘逸细腻的,散文似水,如水般的灵动,如水般的柔情。聆听璟嫣的笛声,有一股清新扑面而来,让人心静,让人陶醉;细读璟嫣的文字,如泉般澄澈,流过心头,让人低吟,让人叹惋。
  璟嫣是个任性的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总会认真地做下去。她说,一开始她并不喜欢吹竹笛,正因为竹笛的外形像一支甘蔗,当时正上幼儿园中班的她就这样被“甘蔗”诱惑糊里糊涂地吹起了笛子,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在近十年的笛子学习的生涯中,冬去春来,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先后获得过全国“松庭杯”笛子演奏二等奖、宁波市“最美童声”民族器乐演奏“日光奖”、宁波市“未来艺术之星”等奖项荣誉。在璟嫣的成长路上,笛子成了她的最爱。据她的邻居说,这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或晚上总要苦练笛子,每天听她悦耳的笛声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习惯。在学习笛子的过程中,她会犯许多错误,为此要吃许多的苦,有时她也会任性起来,大发自己的脾气,甚至扔掉心爱的笛子;发完脾气后,她的另一个任性开始了,一遍一遍地吹,反反复复地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或许就是这股韧性,在写作的路上她也没有退缩过,学校里组织的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她从未落下,每每拿到一个征文题目,总能看到她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欣喜若狂的样子。每次完成一篇作品时,她总要仔细检查,反复推敲,一旦出现不满意的地方,她立即修改订正。
  活泼好动是璟嫣的另一种个性。身材高挑的她,是个运动的好手,也是活动的积极分子。体育课上,我们总可以看到她飒爽的英姿和矫健的步伐。跑跳都是她的强项,班级的同学都羡慕她的运动天分。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上总能看到她风驰电掣般的身影,尤其是百米冲刺时,那股拼劲就如猛虎下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跳远场地,她腾空一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一招一式颇有大将风度。大课间操跑操活动时,璟嫣身着红色的领队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带领同学们驰骋在美丽的操场上。或许因为这份活泼好动的性格,她对学校举办的各种社团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学校文学社组织的活动,她更是当仁不让。文学社每期的采稿和编稿,她都热衷于参加,经常会对社员交上来的文章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想法。身为文学社指导老师的我深为她的认真而感动。文学社要开展各项活动,她一定是发起者和组织者,每次活动前她总会策划好活动的方案,努力做到让老师满意、让同学满意。
  读璟嫣的文章,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她细腻的文笔。她常常用女孩子特有的细腻来描写自己的心路历程,读她的文章,就如听潺潺的流水让人心静,偶尔也会让你看到许些涟漪,让你遐想联翩。细腻的笔触与她用心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花开花落,都是她视野下的一处处风景,时而可以看到她在树下静思,时而又能听到她与落红的窃窃私语。率直的她,却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愫。她的文字有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就如和你一起在交流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的造作,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风,让人少了份烦躁,多了份恬静。璟嫣写作时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希望别人去打扰她,听她爸妈说,这孩子忘我投入时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文如其人,喜欢看书的她,一旦看上书后就会浑然忘我,心静如水,在书海里翱翔,孜孜不倦,与书为伴,乐此不疲。璟嫣所涉猎的书杂而多,她喜欢福尔摩斯的推理小说,曲折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令她着迷;喜欢外国小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她拍手叫绝;喜欢经典名著《红楼梦》,细腻的心理刻画,让她赞不绝口。也正因为喜欢看书的原因,她对书有特有的感情,可以说是个十足的书虫,在书中淘宝,那份痴迷,那份执着,让人赞叹!璟嫣酷爱读书是学校里出了名的,不但班级的老师和学生知道,就连学校图书室的管理老师也都知道,有几次看书痴迷到把上课的时间都忘了,要不是管理老师的催促,早被老师挨骂不知几回了。书是写作的营养库,在书中可以寻觅到写作的素材,可以学到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和丰富多样的谋篇结构。读书是一种汲取,写作是一种表达,璟嫣就在用心地阅读和表达中展现自我。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部书,需要我们慢下时光来翻阅这部特殊的书。璟嫣的成长之路更是一部需要耐心去细读的书,书中会展现她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应留给她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她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祝愿她在今后的写作之路上能妙笔生花,写出更多细腻而富有活力的文字。
  (作者为浙江省余姚市梨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宁波市骨干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马云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在做,你在看”。马云一直在做,最终,做出了“阿里巴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寫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今年台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关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从所给的两种写作形式中任选一种,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一个接一个的海浪涌到岸上,不禁忧愁起来:“海这么大,而我这么小,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到大海的尽头……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呢?”  形式一:自拟题目,以上述文字为开头,展开想象,续写故事。(上述开头不必抄到作文中。)  形式二:以“致蚂蚁的信”为题目,以大海的身份给蚂蚁写一封信。(信件格式可以参考现代文阅读中《致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看到了我的快乐,  就像庄子看到了鱼。  你不是庄子,  我不是鱼。  上述诗句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闡述观点。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丽水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颇有些味道,值得琢磨。  题解——这是个可多元解读、自由表达的考题。只要能细读深思,
期刊
孔子早就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大人”或“圣人”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起来
期刊
我们整天在田野行走  同我们的女人,太阳和狗  我们玩呀,唱呀,饮水呀  泉水清清来自古代的源头  午后我们静坐了片刻  彼此向对方的眼神深深注视  一只蝴蝶从我们的心中飞出  它那样雪白  勝过我们梦尖上那小小的嫩枝  我们知道它永远不会消失  它根本不记得养过什么虫子  晚上我们燃起一堆火  然后围着它唱歌  火啊,可爱的火,请不要怜惜木柴  火啊,可爱的火,请不要怜惜灰冷  火啊,可爱的火,
期刊
文学使人灵秀,我想这是我能用来评价她的最好的文字了吧。  陈逸聪,一个活泼开朗且有主见的女孩,与她的相识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是开学前的某天,我在办公室整理东西,正当我要将多余的书清理掉时,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老师,那本书能不能借我看看?”当时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一时竟没反应过来。见我没有反对,她笑眯眯地走过来,弯腰捡起了耿帅的《云端三千尺》,拍去了上面的灰尘,然后认真地翻
期刊
皇帝回宫后,大臣们已经早先一步把小男孩抓了起来。大家兴奋地对皇上说:恭喜皇上,游行大典十分完美!衣服真是太美了!衣服的效果真是太好了!全国最傻的一个孩子,立刻就被检验出来了!  皇上虽然有点不太相信,可又不愿意去正视自己的怀疑。在众人的一再夸耀中,皇帝内心小小的不安被冲到九霄云外。他下令重赏了两个骗子,而那些不愿意被美的潮流所抛下的贵族,则纷纷争抢着邀请骗子来到自己的府邸,为自己也做这么一件能检验
期刊
冰冷的河水吞噬着林豪,他挣扎着,手却一刻不松,模糊地看到泸定桥上战友们的身影。子弹砸向河面,浪花溅起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林豪是大凉山土生土长的彝族人,父母早故,一直以来靠奶奶缝缝补补为生。几月前,红军队伍经过大凉山时,林豪奶奶自愿为红军缝补衣裳。  奶奶佝偻在墙角,在昏暗的油灯下,那一个个针眼把穿过的灯光拉得怪长,奶奶脸上的沟壑被灯光又刻深了一寸。她每补完一件,手便不自觉地摩挲着那一件件用碎
期刊
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而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承载着我们愚呆而神圣的梦想。虽然终有一天,我们必须离开那里,来到高墙外面的世界,但孩提的欢乐、童稚的况味却留在了记忆深处。在《我现在也是童年》里,感受到孩子对童话的执着与痴迷,作者愿生命一直浸润在童话世界的快乐和本真中,有阅读
期刊
小名片  吴积兴,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近几年开设写作教学讲座超百场,发表写作教学论文六十多篇。  微信公众号:语文有点意思  名词,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魅力,常常被我们无视。  小时候,我们总是热衷于“问名”,问花问草,问一切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的名字。长大了,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再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