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现阶段,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出发,分析并探究现阶段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进而提出优化教学方式、迎合教学目标的措施,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劳动与技术;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36-02
引 言
由于小学劳动与技术并不是应试学科,许多学校不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因此,安排的课时较少、实验场地不足、实验器材匮乏,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学目标,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引起重视,并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课程,明确其课程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置了“劳动技术”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不断革新,课程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实践性较强。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该课程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1]。技术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创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从课程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科,如“玉兰花”一课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玉兰花。
第二,综合性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典型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为动手操作只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要想学好这门课,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还需要综合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美感。
第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階段,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是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采用引导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2.课程理念
当前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更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一,劳动与技术课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很多小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劳动技能,通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第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内容,甚至有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能够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并学会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例如,在教学“花瓶”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学习制作各种类型的花瓶,在课下许多学生将花瓶制作成笔筒。
第三,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含义和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第四,劳动与技术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从一个作品中能够发掘学生的特长。例如,在教学“小镜框”一课时,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手工工艺比较好;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重视对镜子的修饰,通过绘画来美化镜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手工作品中发现其特长,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挖掘,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课程目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和做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手制作的过程,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作品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向学生传递技术的意义、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理论意义[3]。最后,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有些作品仅靠学生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1.将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涉及家政技术,还有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及手工制品,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认知能力较差,要想让学生掌握全部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和传授知识、技术。教师要熟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可操作性比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此类课程内容方便学生理解,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水果拼盘”这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水果拼盘,原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拼盘作品,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劳动与技术课程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技术亲手制作作品,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结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个小组为4~6人。小组成员要具备不同的技能,如有的学生具有绘画特长,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尽量做到小组成员的技能互补,方便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
例如,在教学“为家庭宴会添彩”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研究和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制作手工作品,为家庭宴会添彩。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分析构成家庭宴会的因素有哪些,如需要各类装饰、各类美食,学生会在交流讨论中找到方向。另外,在“准备家庭宴会”时,学生可以各自发挥特长,有的学生擅长家务,可以负责准备丰盛的食品;有的学生手比较巧,可以负责制作精美的果盘;有的学生擅长绘画,可以负责制作装饰品。总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课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加课外实践拓展
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实践性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风筝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外开展学习,不仅要看哪位学生做的风筝美观,还要看学生做的风筝是否实用,是否能够飞得更高、更远。首先,课外实践活动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为制作风筝的步骤较多、需要的材料也比较多,让一名学生准备所有的材料到室外制作风筝不太现实,因此,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协作,各自准备一部分制作材料。其次,课外实践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电线等危险源,保证学生的安全。有的小组制作的风筝稳定性比较强,可以顺利放飞,有的小组制作的风筝虽然外表比较精美,但是难以飞上天。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两种风筝的区别,使其更直观地学习风筝制作技术。
转换教学场地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室内教学,空间较小,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但是在室外教学,学生会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因此,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重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与数学、语文相联系,还与美术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该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4]。
例如,在教学“小挂件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制作要求,如提出“如何让小挂件的稳定性更强”“如何让小挂件更为美观”等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制作挂件时,有的学生会采用三角结构固定挂件;有的学生会在挂件上绘画、题诗,增强挂件的美感;还有的学生将挂件与风铃相结合,让挂件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感。这样,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在不经意间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 语
随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不断改进,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优化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综合素养出发,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并将教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综合能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徐伟伟.小学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18(17):135.
徐健健.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9(01):33.
安中玲.浅析小学科学课程劳技课程的整合[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5):88.
潘霞云.创新劳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成长基础[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195.
作者简介:王晓冬(1979.11—),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被评为吴中区劳动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吴中区育苗奖教师、吴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得苏州市劳动与技术评课选优一等奖、区级劳技基本功竞赛和评课选优一等奖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劳动与技术;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36-02
引 言
由于小学劳动与技术并不是应试学科,许多学校不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因此,安排的课时较少、实验场地不足、实验器材匮乏,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学目标,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引起重视,并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课程,明确其课程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置了“劳动技术”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不断革新,课程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实践性较强。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该课程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1]。技术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创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从课程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科,如“玉兰花”一课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玉兰花。
第二,综合性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典型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为动手操作只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要想学好这门课,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还需要综合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美感。
第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階段,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是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采用引导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2.课程理念
当前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更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一,劳动与技术课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很多小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劳动技能,通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第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内容,甚至有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能够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并学会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例如,在教学“花瓶”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学习制作各种类型的花瓶,在课下许多学生将花瓶制作成笔筒。
第三,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含义和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第四,劳动与技术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从一个作品中能够发掘学生的特长。例如,在教学“小镜框”一课时,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手工工艺比较好;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重视对镜子的修饰,通过绘画来美化镜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手工作品中发现其特长,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挖掘,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课程目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和做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手制作的过程,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作品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向学生传递技术的意义、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理论意义[3]。最后,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有些作品仅靠学生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1.将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涉及家政技术,还有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及手工制品,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认知能力较差,要想让学生掌握全部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和传授知识、技术。教师要熟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可操作性比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此类课程内容方便学生理解,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水果拼盘”这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水果拼盘,原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拼盘作品,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劳动与技术课程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技术亲手制作作品,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结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个小组为4~6人。小组成员要具备不同的技能,如有的学生具有绘画特长,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尽量做到小组成员的技能互补,方便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
例如,在教学“为家庭宴会添彩”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研究和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制作手工作品,为家庭宴会添彩。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分析构成家庭宴会的因素有哪些,如需要各类装饰、各类美食,学生会在交流讨论中找到方向。另外,在“准备家庭宴会”时,学生可以各自发挥特长,有的学生擅长家务,可以负责准备丰盛的食品;有的学生手比较巧,可以负责制作精美的果盘;有的学生擅长绘画,可以负责制作装饰品。总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课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加课外实践拓展
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实践性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风筝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外开展学习,不仅要看哪位学生做的风筝美观,还要看学生做的风筝是否实用,是否能够飞得更高、更远。首先,课外实践活动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为制作风筝的步骤较多、需要的材料也比较多,让一名学生准备所有的材料到室外制作风筝不太现实,因此,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协作,各自准备一部分制作材料。其次,课外实践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电线等危险源,保证学生的安全。有的小组制作的风筝稳定性比较强,可以顺利放飞,有的小组制作的风筝虽然外表比较精美,但是难以飞上天。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两种风筝的区别,使其更直观地学习风筝制作技术。
转换教学场地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室内教学,空间较小,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但是在室外教学,学生会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因此,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重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与数学、语文相联系,还与美术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该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4]。
例如,在教学“小挂件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制作要求,如提出“如何让小挂件的稳定性更强”“如何让小挂件更为美观”等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制作挂件时,有的学生会采用三角结构固定挂件;有的学生会在挂件上绘画、题诗,增强挂件的美感;还有的学生将挂件与风铃相结合,让挂件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感。这样,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在不经意间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 语
随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不断改进,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优化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综合素养出发,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并将教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综合能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徐伟伟.小学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18(17):135.
徐健健.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9(01):33.
安中玲.浅析小学科学课程劳技课程的整合[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5):88.
潘霞云.创新劳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成长基础[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195.
作者简介:王晓冬(1979.11—),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被评为吴中区劳动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吴中区育苗奖教师、吴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得苏州市劳动与技术评课选优一等奖、区级劳技基本功竞赛和评课选优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