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想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就不得不考虑体能训练的实施。现如今我国中学体能训练依旧存在重视不足、方法单一、专项训练与评价机制匮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机制三条对策,旨在为我国中学田径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提供些许参考意见,使体能训练体系建设渐渐向系统化、标准化方向推进。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体能训练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田径教学应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将体能训练作为实现优质田径教学的首要条件[1]。适当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体育成绩与田径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如今中学田径教学和体能训练都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内容设置不合理、训练方法太简单、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大大阻碍了我国体教事业的发展,故本文针对中学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现状提出优化体能训练的具体对策。
一、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现状
(一)对体能训练的重视不足
身体机能的提高是提升中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体能训练则是能够较好展现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2]。然而,许多中學体育教师忽略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受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要想提升中学生的爆发力、耐力和速度,都要依靠实打实的体能训练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体能训练是中学田径教学的必要条件,田径教学又可以是体能训练的具体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体育教师要把长期、系统、持久的体能训练融入日常田径教学,不仅自身要重视体育训练,也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当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普遍存在器械资源匮乏、训练理念及方式落后、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缺乏对体能训练的足够重视。
(二)体能训练方法单调刻板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为古老的传统项目,我国中学田径教学也遵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但是仰卧起坐、定向来回跑、原地纵跳等传统训练方式大多已经被现代体育科学证明是收效甚微的。重复进行这些传统、刻板、单一的体能项目训练不仅不能起到增强身体素质、促进田径教学的作用,还会令情绪本就波动频繁的中学生产生抵触与逆反心理,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侧重技术教学、忽视健身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并吸收技术动作与量化标准,教师关于动作要领的讲解、亲身示范与学生反复操练的三个基本教学步骤在实际操作时受到场地、器材、教师水平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使得体能训练与田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3]。
(三)缺乏系统的专项体能训练
现行的中学田径教学依旧以熟练掌握某个项目基本且完整的技术动作为目标,在不同田径项目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意志。中学生身体和心理此时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他们的体质较难实现田径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较短的中学体育课时内也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必须采取高强度、专门化的集中训练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故无法针对体能提升展开深入的专项训练也是情有可原的。体能训练是阶段性的、发展着的、螺旋上升式的训练过程,肤浅的、不够专业和深入的训练方式无法令中学生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飞跃,甚至还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留下无可挽回的终身遗憾。
(四)训练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一般的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田径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多为单一的绝对性评价。教师根据既定的指标和判断标准给学生打分,评价机制有逐渐僵化的趋势。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都不尽相同,甚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将他们的成绩统一按照某项指标来划分,未免有失偏颇。体育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种种努力,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能训练方面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同其他学生或者体育指标比较。
二、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的有机结合
落后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源于落后的教学观念。传统的田径教学和体能训练理论已无法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体育科学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探索它们在中学田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与训练内容,使中学体能训练能够落到实处。例如,一个学生经过刻苦锻炼达到速度平台期之后就难以再进一步,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它是体育理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可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以减轻其焦虑或恐慌情绪。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和训练数据,通过创造补充条件或减少速度训练、进行其他专项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平台期,突破最高速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体育训练内容
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学习热情,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无疑是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有效策略。中学体育教师应及时摆脱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多样化教学设备不断探索并实验新的教学模式,如针对中学生好胜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性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与对抗性的训练项目,将小组或个人竞赛引入体能训练环节,使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与专注高效的学习状态。
(三)改进评价机制,发挥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改进评价机制是所有体育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优质训练评价的缺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长期开展和持续发展。教师应该在体能训练启动初期就对学生进行全面体测,这样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便有了一个细致的了解,这就是诊断性评价所要达成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关注整个训练过程,教师需要不间断地测试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成果,根据评价调整训练进度与训练内容,实现田径教学效率的提高;总结性评价考查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在期中或期末进行,是最为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在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时也不能忘记优化总结性评价的结构与方式。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永远都是建立学习自信、提高训练成效的制胜法宝,而形成性评价的介入能使学生与教师的努力可视化,帮助学生端正训练心态,找出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最终促进中学田径教学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
体能训练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保证田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增强教学能力,更应当结合当下实际教学情况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保证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毕雍振.浅谈体能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13-114.
[2]陈丽娟.浅谈初中体育体能教学的有效开展对策[J].新课程,2021(17): 186.
[3]许志军.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方法优化提升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38):133-134.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体能训练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田径教学应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将体能训练作为实现优质田径教学的首要条件[1]。适当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体育成绩与田径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如今中学田径教学和体能训练都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内容设置不合理、训练方法太简单、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大大阻碍了我国体教事业的发展,故本文针对中学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现状提出优化体能训练的具体对策。
一、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现状
(一)对体能训练的重视不足
身体机能的提高是提升中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体能训练则是能够较好展现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2]。然而,许多中學体育教师忽略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受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要想提升中学生的爆发力、耐力和速度,都要依靠实打实的体能训练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体能训练是中学田径教学的必要条件,田径教学又可以是体能训练的具体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体育教师要把长期、系统、持久的体能训练融入日常田径教学,不仅自身要重视体育训练,也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当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普遍存在器械资源匮乏、训练理念及方式落后、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缺乏对体能训练的足够重视。
(二)体能训练方法单调刻板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为古老的传统项目,我国中学田径教学也遵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但是仰卧起坐、定向来回跑、原地纵跳等传统训练方式大多已经被现代体育科学证明是收效甚微的。重复进行这些传统、刻板、单一的体能项目训练不仅不能起到增强身体素质、促进田径教学的作用,还会令情绪本就波动频繁的中学生产生抵触与逆反心理,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侧重技术教学、忽视健身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并吸收技术动作与量化标准,教师关于动作要领的讲解、亲身示范与学生反复操练的三个基本教学步骤在实际操作时受到场地、器材、教师水平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使得体能训练与田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3]。
(三)缺乏系统的专项体能训练
现行的中学田径教学依旧以熟练掌握某个项目基本且完整的技术动作为目标,在不同田径项目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意志。中学生身体和心理此时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他们的体质较难实现田径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较短的中学体育课时内也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必须采取高强度、专门化的集中训练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故无法针对体能提升展开深入的专项训练也是情有可原的。体能训练是阶段性的、发展着的、螺旋上升式的训练过程,肤浅的、不够专业和深入的训练方式无法令中学生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飞跃,甚至还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留下无可挽回的终身遗憾。
(四)训练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一般的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田径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多为单一的绝对性评价。教师根据既定的指标和判断标准给学生打分,评价机制有逐渐僵化的趋势。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都不尽相同,甚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将他们的成绩统一按照某项指标来划分,未免有失偏颇。体育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种种努力,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能训练方面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同其他学生或者体育指标比较。
二、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的有机结合
落后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源于落后的教学观念。传统的田径教学和体能训练理论已无法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体育科学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探索它们在中学田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与训练内容,使中学体能训练能够落到实处。例如,一个学生经过刻苦锻炼达到速度平台期之后就难以再进一步,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它是体育理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可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以减轻其焦虑或恐慌情绪。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和训练数据,通过创造补充条件或减少速度训练、进行其他专项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平台期,突破最高速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体育训练内容
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学习热情,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无疑是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有效策略。中学体育教师应及时摆脱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多样化教学设备不断探索并实验新的教学模式,如针对中学生好胜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性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与对抗性的训练项目,将小组或个人竞赛引入体能训练环节,使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与专注高效的学习状态。
(三)改进评价机制,发挥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改进评价机制是所有体育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优质训练评价的缺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长期开展和持续发展。教师应该在体能训练启动初期就对学生进行全面体测,这样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便有了一个细致的了解,这就是诊断性评价所要达成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关注整个训练过程,教师需要不间断地测试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成果,根据评价调整训练进度与训练内容,实现田径教学效率的提高;总结性评价考查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在期中或期末进行,是最为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在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时也不能忘记优化总结性评价的结构与方式。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永远都是建立学习自信、提高训练成效的制胜法宝,而形成性评价的介入能使学生与教师的努力可视化,帮助学生端正训练心态,找出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最终促进中学田径教学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
体能训练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保证田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增强教学能力,更应当结合当下实际教学情况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保证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毕雍振.浅谈体能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13-114.
[2]陈丽娟.浅谈初中体育体能教学的有效开展对策[J].新课程,2021(17): 186.
[3]许志军.中学田径教学体能训练方法优化提升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3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