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了,迈克尔·艾斯纳仍稳稳地坐在迪斯尼公司CEO的位子上。在这家公司,他由昔日的英雄变成今天的众矢之的。这并不要紧。他在这里成名,也在这里发家——他曾是1998年度美国薪酬最高的CEO,仅股票期权就有5.7亿美元。在迪斯尼公司创始人的侄子、副董事长罗伊·迪斯尼2003年8月下旬减持750万股迪斯尼股票后,艾斯纳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个人股东,持股数量达1390万股。
2003年11月30日,面临退休年限的罗伊“突然”辞职。次日,罗伊的密友斯坦利·戈尔德随之而去。两人在辞职信中历数了艾斯纳几大“罪状”,并要求艾斯纳下台。
但在艾斯纳的合同2006年到期前,他自动辞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61岁的艾斯纳曾表示,他只在1994年得过一次心脏病,最起码他是健康的。熟悉艾斯纳的人却怀疑,江郎才尽的艾斯纳是否有精力恢复执政头10年的辉煌。在媒体业,持有以下这种看法的人并非个别:艾斯纳留在迪斯尼的时间越长,迪斯尼的处境就越危险。
战略失误
自1997年后,迪斯尼业绩步步下滑,迄今仍未恢复。截止到2002年,其利润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1/3。过去4年,迪斯尼进行了两次重组,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2003年11月下旬,迪斯尼宣布第四财季利润增长137%,第二天,其股价却不涨反跌。这实际上反映出投资者对迪斯尼前景的看淡。迪斯尼的股价从2000年的40美元左右跌至2002年的14美元以下,其后股价开始回升,目前在22美元左右盘整。
艾斯纳的战略失误是造成迪斯尼业绩连年下滑的一大原因。1996年年初,艾斯纳以189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后者占迪斯尼营业收入的38%。迪斯尼利润的下滑相当程度是受美国广播公司的影响。
收购之初,在18至49岁的观众中占有优势的美国广播公司是一家盈利的广播公司,收视率排名第二。第二年,情况急转直下。到2000年,其观众数量已减少了32%。据一家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2年美国广播公司的亏损额高达4亿美元。美林公司分析师预测,2003年该公司亏损额将继续扩大到5.4亿美元。
美国广播公司已成为艾斯纳的心头之痛。迪斯尼一名前高级经理指出,在各广播公司中,美国广播公司并非实力最强的公司,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频道对广播公司抢走越来越多的观众,它的生存空间已愈发狭窄。他认为美国广播公司已成为迪斯尼的沉重包袱,应该尽快卖掉。
对于艾斯纳来说,卖掉美国广播公司意味着他承认了这个失误。这不是艾斯纳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像政客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宣扬——如果不是吹嘘的话——自己的成功。美国广播公司取得的任何细小成功都会成为艾斯纳宣扬的政绩。艾斯纳曾说过,对美国广播黄金时段收视率排在第三无法容忍,实际上直到2003年5月其收视率排名只有第四。8月上旬,艾斯纳口风一转,说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差别很小,而且排名也并不意味着一切。
独断专权
人们对艾斯纳批评最多的是他的独断专权。批评者说他厌恶下放权力,而且自负、傲慢。他属于那种事无巨细都要一手抓的CEO,小到宾馆要用什么样的地毯,电视和影片剧本评论怎么写,都要由他批准。
这样的性格导致的最直接结果是他与高级经理关系紧张,难以留住人才。不久前,长期任“ABC新闻”制片人兼经理的维克托·诺伊菲尔德离开ABC公司,转而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任“早间节目”第二制片人。此举让ABC公司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诺伊菲尔德已在ABC干了30年。与艾斯纳发生冲突还包括迪斯尼1993年收购的Miramax制片公司负责人哈维·韦恩斯坦。
罗伊·迪斯尼在辞职信中指出,头10年,在当时的总裁弗兰克·韦尔斯的辅佐下,艾斯纳才获得了成功。罗伊的说法并非没有任何根据。韦尔斯是好莱坞著名律师。他头脑冷静,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与艾斯纳恰恰相反。在韦尔斯的劝阻下,艾斯纳头脑发热的想法被及时扑灭,没有对迪斯尼公司造成严重影响。
1994年,韦尔斯驾驶直升机失事身亡。这是艾斯纳和迪斯尼的一大损失。有人指出,如果韦尔斯还活着,迪斯尼很可能就不会收购美国广播公司,也不会仓促涉足其他许多业务领域。
1995年,艾斯纳聘请他的朋友迈克尔·奥维兹(Michael Ovitz)担任迪斯尼总裁。此举直接导致多名高管出走,成为一个灾难性的决定。仅18个月后迈克尔·奥维兹不得不下台。此后,艾斯纳孤独地领导着这家庞大的媒体公司,直到1999年才聘请罗伯特·伊格尔(Robert Iger)担任总裁。伊格尔并不具备韦尔斯那样的人格魅力,因此艾斯纳的独断专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牵制,反而更上一层楼。
艾斯纳有政客的手腕。1994年前,罗伊·迪斯尼曾任迪斯尼动画公司负责人。不过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负责实际运营的却是杰弗里·卡岑贝格尔。在《狮子王》等大片推出后,杰弗里在公司内外的声望如日中天,有功高震主之势。罗伊觉得杰弗里目中无人,希望解雇杰弗里。艾斯纳耍了个手腕。他吹捧罗伊在动画制作方面比杰弗里更有眼光。罗伊和杰弗里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994年,弗兰克·韦尔斯死后,罗伊对杰弗里的不满达到了顶点。最终,杰弗里被迫离开。实际上,如果不是利用罗伊,鉴于当时杰弗里的声望,艾斯纳根本没有胆量解雇杰弗里。
过去6年,迪斯尼共失去一名总裁、两名制片公司CEO、数名首席财务官,美国广播公司的总裁则在6年时间里走马灯般地换了4个。艾斯纳难于与人相处的缺点成为其致命伤。一些分析师预测,迪斯尼可能还会面临新一轮的高级经理离职。
艾斯纳的这一缺陷也是导致他与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并为迪斯尼与乔布斯的Pixar动画制片公司的合作裂痕埋下了祸根。多年来,迪斯尼的动画片都是与Pixar公司合作制作的。据摩根士丹利透露,自1999年后,Pixar制作的成功影片,如《玩具总动员II》和《怪物公司》,约占迪斯尼制片业务利润的40%至50%。《海底总动员》实际上也是由Pixar制作的。
Pixar希望从2006年开始,自己投资制作,减少迪斯尼的股份比例,使迪斯尼的股份最低减至6%。目前双方各占50%。乔布斯已表示,可能要求重新签订协议,甚至考虑选择其他合作伙伴。如果与Pixar的关系破裂,迪斯尼的一大利润来源将受到冲击。
艾氏的乖乖董事会
尽管业绩持续下滑,艾斯纳却似乎“江山永固”。这是罗伊·迪斯尼和斯坦利·戈尔德所料想不到的。当初,决定聘请艾斯纳正是这两人。此前,市场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罗伊·迪斯尼和当时担任董事会治理与任命委员会主席的斯坦利·戈尔德已失去对艾斯纳的耐心,并酝酿联合其他董事采取逼宫之举。有人甚至曾预测艾斯纳“大限” 已到。
他们错了。艾斯纳有一个乖乖听话的董事会,逼宫谈何容易。多年来,迪斯尼的董事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坏典型。在它的“外部董事”中包括艾斯纳的师长、他孩子的小学校长等这样只会对艾斯纳点头说“yes”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艾斯纳江郎才尽的今天,董事会依然会给予他优厚的报酬。
为了平息批评的声音,2002年艾斯纳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公司治理。2003年年初,他不得不让他的师长以及那位小学校长走人。改革后的董事会由16名董事减少到12名。当然走人的不仅有说“yes”的,也有说“no”的。在迪斯尼公司,罗伊·迪斯尼和斯坦利·戈尔德是对艾斯纳最为不满的。2002年9月,艾斯纳成功地联合其他董事指责戈尔德故意毁谤。其后,艾斯纳又任命前美国参议员乔治·米歇尔与戈尔德共同担任治理与任命委员会主席,有效地削弱了戈尔德的权力。罗伊和戈尔德辞职后,董事会中对艾斯纳的批评声音更加微弱了。
艾斯纳并不是迪斯尼董事会心目中的恶棍,而是它曾经十分尊崇而信任的精神领袖。毕竟,在他的任内,他把一家只能制造一些令人目不忍睹的影片的小公司打造成了一艘娱乐业航母。艾氏董事会之所以容忍他,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艾斯纳曾经做得很好。
在罗伊和戈尔德与艾斯纳的对阵中,董事会中直接表态支持罗伊和戈尔德的并不多,但公开为艾斯纳辩护的也寥寥无几。此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位持有迪斯尼股票基金经理表示,早在几年前董事会就应安排艾斯纳体面退休。
2002年10月初,艾斯纳在高盛一次投资会议上说:“过去5年,迪斯尼在盈利和股价方面令人失望,我对此负有责任。”但是,他以什么形式来负责呢?以他的高薪和牢固的权力?
表1
2003年11月30日,面临退休年限的罗伊“突然”辞职。次日,罗伊的密友斯坦利·戈尔德随之而去。两人在辞职信中历数了艾斯纳几大“罪状”,并要求艾斯纳下台。
但在艾斯纳的合同2006年到期前,他自动辞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61岁的艾斯纳曾表示,他只在1994年得过一次心脏病,最起码他是健康的。熟悉艾斯纳的人却怀疑,江郎才尽的艾斯纳是否有精力恢复执政头10年的辉煌。在媒体业,持有以下这种看法的人并非个别:艾斯纳留在迪斯尼的时间越长,迪斯尼的处境就越危险。
战略失误
自1997年后,迪斯尼业绩步步下滑,迄今仍未恢复。截止到2002年,其利润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1/3。过去4年,迪斯尼进行了两次重组,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2003年11月下旬,迪斯尼宣布第四财季利润增长137%,第二天,其股价却不涨反跌。这实际上反映出投资者对迪斯尼前景的看淡。迪斯尼的股价从2000年的40美元左右跌至2002年的14美元以下,其后股价开始回升,目前在22美元左右盘整。
艾斯纳的战略失误是造成迪斯尼业绩连年下滑的一大原因。1996年年初,艾斯纳以189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后者占迪斯尼营业收入的38%。迪斯尼利润的下滑相当程度是受美国广播公司的影响。
收购之初,在18至49岁的观众中占有优势的美国广播公司是一家盈利的广播公司,收视率排名第二。第二年,情况急转直下。到2000年,其观众数量已减少了32%。据一家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2年美国广播公司的亏损额高达4亿美元。美林公司分析师预测,2003年该公司亏损额将继续扩大到5.4亿美元。
美国广播公司已成为艾斯纳的心头之痛。迪斯尼一名前高级经理指出,在各广播公司中,美国广播公司并非实力最强的公司,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频道对广播公司抢走越来越多的观众,它的生存空间已愈发狭窄。他认为美国广播公司已成为迪斯尼的沉重包袱,应该尽快卖掉。
对于艾斯纳来说,卖掉美国广播公司意味着他承认了这个失误。这不是艾斯纳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像政客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宣扬——如果不是吹嘘的话——自己的成功。美国广播公司取得的任何细小成功都会成为艾斯纳宣扬的政绩。艾斯纳曾说过,对美国广播黄金时段收视率排在第三无法容忍,实际上直到2003年5月其收视率排名只有第四。8月上旬,艾斯纳口风一转,说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差别很小,而且排名也并不意味着一切。
独断专权
人们对艾斯纳批评最多的是他的独断专权。批评者说他厌恶下放权力,而且自负、傲慢。他属于那种事无巨细都要一手抓的CEO,小到宾馆要用什么样的地毯,电视和影片剧本评论怎么写,都要由他批准。
这样的性格导致的最直接结果是他与高级经理关系紧张,难以留住人才。不久前,长期任“ABC新闻”制片人兼经理的维克托·诺伊菲尔德离开ABC公司,转而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任“早间节目”第二制片人。此举让ABC公司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诺伊菲尔德已在ABC干了30年。与艾斯纳发生冲突还包括迪斯尼1993年收购的Miramax制片公司负责人哈维·韦恩斯坦。
罗伊·迪斯尼在辞职信中指出,头10年,在当时的总裁弗兰克·韦尔斯的辅佐下,艾斯纳才获得了成功。罗伊的说法并非没有任何根据。韦尔斯是好莱坞著名律师。他头脑冷静,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与艾斯纳恰恰相反。在韦尔斯的劝阻下,艾斯纳头脑发热的想法被及时扑灭,没有对迪斯尼公司造成严重影响。
1994年,韦尔斯驾驶直升机失事身亡。这是艾斯纳和迪斯尼的一大损失。有人指出,如果韦尔斯还活着,迪斯尼很可能就不会收购美国广播公司,也不会仓促涉足其他许多业务领域。
1995年,艾斯纳聘请他的朋友迈克尔·奥维兹(Michael Ovitz)担任迪斯尼总裁。此举直接导致多名高管出走,成为一个灾难性的决定。仅18个月后迈克尔·奥维兹不得不下台。此后,艾斯纳孤独地领导着这家庞大的媒体公司,直到1999年才聘请罗伯特·伊格尔(Robert Iger)担任总裁。伊格尔并不具备韦尔斯那样的人格魅力,因此艾斯纳的独断专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牵制,反而更上一层楼。
艾斯纳有政客的手腕。1994年前,罗伊·迪斯尼曾任迪斯尼动画公司负责人。不过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负责实际运营的却是杰弗里·卡岑贝格尔。在《狮子王》等大片推出后,杰弗里在公司内外的声望如日中天,有功高震主之势。罗伊觉得杰弗里目中无人,希望解雇杰弗里。艾斯纳耍了个手腕。他吹捧罗伊在动画制作方面比杰弗里更有眼光。罗伊和杰弗里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994年,弗兰克·韦尔斯死后,罗伊对杰弗里的不满达到了顶点。最终,杰弗里被迫离开。实际上,如果不是利用罗伊,鉴于当时杰弗里的声望,艾斯纳根本没有胆量解雇杰弗里。
过去6年,迪斯尼共失去一名总裁、两名制片公司CEO、数名首席财务官,美国广播公司的总裁则在6年时间里走马灯般地换了4个。艾斯纳难于与人相处的缺点成为其致命伤。一些分析师预测,迪斯尼可能还会面临新一轮的高级经理离职。
艾斯纳的这一缺陷也是导致他与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并为迪斯尼与乔布斯的Pixar动画制片公司的合作裂痕埋下了祸根。多年来,迪斯尼的动画片都是与Pixar公司合作制作的。据摩根士丹利透露,自1999年后,Pixar制作的成功影片,如《玩具总动员II》和《怪物公司》,约占迪斯尼制片业务利润的40%至50%。《海底总动员》实际上也是由Pixar制作的。
Pixar希望从2006年开始,自己投资制作,减少迪斯尼的股份比例,使迪斯尼的股份最低减至6%。目前双方各占50%。乔布斯已表示,可能要求重新签订协议,甚至考虑选择其他合作伙伴。如果与Pixar的关系破裂,迪斯尼的一大利润来源将受到冲击。
艾氏的乖乖董事会
尽管业绩持续下滑,艾斯纳却似乎“江山永固”。这是罗伊·迪斯尼和斯坦利·戈尔德所料想不到的。当初,决定聘请艾斯纳正是这两人。此前,市场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罗伊·迪斯尼和当时担任董事会治理与任命委员会主席的斯坦利·戈尔德已失去对艾斯纳的耐心,并酝酿联合其他董事采取逼宫之举。有人甚至曾预测艾斯纳“大限” 已到。
他们错了。艾斯纳有一个乖乖听话的董事会,逼宫谈何容易。多年来,迪斯尼的董事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坏典型。在它的“外部董事”中包括艾斯纳的师长、他孩子的小学校长等这样只会对艾斯纳点头说“yes”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艾斯纳江郎才尽的今天,董事会依然会给予他优厚的报酬。
为了平息批评的声音,2002年艾斯纳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公司治理。2003年年初,他不得不让他的师长以及那位小学校长走人。改革后的董事会由16名董事减少到12名。当然走人的不仅有说“yes”的,也有说“no”的。在迪斯尼公司,罗伊·迪斯尼和斯坦利·戈尔德是对艾斯纳最为不满的。2002年9月,艾斯纳成功地联合其他董事指责戈尔德故意毁谤。其后,艾斯纳又任命前美国参议员乔治·米歇尔与戈尔德共同担任治理与任命委员会主席,有效地削弱了戈尔德的权力。罗伊和戈尔德辞职后,董事会中对艾斯纳的批评声音更加微弱了。
艾斯纳并不是迪斯尼董事会心目中的恶棍,而是它曾经十分尊崇而信任的精神领袖。毕竟,在他的任内,他把一家只能制造一些令人目不忍睹的影片的小公司打造成了一艘娱乐业航母。艾氏董事会之所以容忍他,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艾斯纳曾经做得很好。
在罗伊和戈尔德与艾斯纳的对阵中,董事会中直接表态支持罗伊和戈尔德的并不多,但公开为艾斯纳辩护的也寥寥无几。此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位持有迪斯尼股票基金经理表示,早在几年前董事会就应安排艾斯纳体面退休。
2002年10月初,艾斯纳在高盛一次投资会议上说:“过去5年,迪斯尼在盈利和股价方面令人失望,我对此负有责任。”但是,他以什么形式来负责呢?以他的高薪和牢固的权力?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