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师范大学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高校陆续推行了转专业工作。作为沈阳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的文件制定参与人员及具体组织实施人员,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为例,阐述了工作的意义,明确了工作的实质,分析了开展的困境,并分层面的提出具体措施以促进其有效的开展,以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部分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152-02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ully embody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transfer of professional work. As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organizers of file making in th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writer takes the actual work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clarifies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it effectively at leve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transfer;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基于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部分高校围绕本科教学的核心元素之一“专业”推出了各种改革措施。沈阳师范大学在2012年颁布并实施了《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转专业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一、转专业工作的实质
转专业的实质是为教学工作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具有竞争机制的改革措施如果在教学改革中顺利推进,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工作态度及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转专业的放开是要在高校内各个专业间建立起竞争机制,如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就业前景不理想,学生必然会选择往“热门”专业转。
二、转专业工作的意义
(一)转专业放开工作,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社会学者杨东平也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1]转专业放开工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壁垒,学生真正意义上明确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后,获得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业甚至一生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在学生的转出条件设置上,有些学校设定转出条件,如对智育或综合成绩排名有所要求,有些学校不设定任何转出条件,任何学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虽然力度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
(二)转专业放开工作,为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通过连续进行几次的转专业工作,学生认为“受欢迎”的、“热门”的专业必然应该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学经费得到增加,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政策制度得到倾斜,势必为“优势”专业本身继续“攀高”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沈阳师范大学在本校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中,各专业的转入人数及转出人数被列为参考依据之一,近四年22个重点专业转入的学生总数为618人,约占转专业总人数的60%。
(三)转专业放开工作,促进了招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转专业放开工作,对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如招生工作、就业工作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转专业放开工作尚未在所有高校中普遍推行。因此,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高校时,在同等条件下,必然会优先选择有转专业放开政策的高校。同时,因为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有利于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自然对其未来的就业产生质的影响。
三、转专业工作开展情况
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其他很多高校如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学生转专业进行引导和规范,实施方法中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很多高校都逐步放宽了对转专业的条件限制[2]。美国“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2010年3月23日在福布斯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最需要提高的领域》的文章,其中让学生能根据他们真正的兴趣选择专业被认为是最为迫切的[3]。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在以往的优秀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转专业的机会,不再只强调分数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强弱,政策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转专业的接收数量明显增多,取消学生在原专业的成绩要求,在国家及辽宁省转专业相关政策的要求范围内不再设立报名限制,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等。工作开展至今,累计有1412名学生提出了转专业申请,其中有1037名学生顺利转入申请的专业,成功率为73.44%。申请学生分布在普通类、美术类、体育类等多个专业,转专业人数较政策调整前明显提高。2012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以“沈阳师大新生可以转专业放开57个本科专业任学生选择”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从众多高校的情况及沈阳师范大学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开展效果可以看出,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让学生选老师,让学生选专业,让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真正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四、转专业工作的困境
1. 部分學生因高考时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而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入学后对本专业又缺乏了解,缺乏了学习主动性,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学生便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学习,甚至会因为讨厌这门课而讨厌任课教师,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链条,对相关政策缺乏关注和了解,部分学生仍然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状态[4]。
2. 多数学生对转专业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指导。学生在选择转入专业时,忽略自身是否适合要转入的专业,是否真正喜欢这个专业,是否能否挖掘自身的潜能等因素,而只看重专业的就业率,或者盲目的“跟风”,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转入新专业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没有改观,设置不如原专业。
3. 转专业工作可能造成部分教师工作量不足,甚至于部分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因而在学校大力宣传与提倡的同时,部分专业及教师对这项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4. 学生成功转专业后,在原专业已修学分因专业差异性较大而存在学分互认的困难,因此需要修读许多专业课来补学分,有的学生甚至需要申请延长学制才能毕业。
五、转专业工作的推进措施
1. 学校层面上,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指导性文件。首先要明确国家对转专业的政策的具体要求,不能违反国家大的转专业框架要求。另外,学校还应明确哪些专业适合放开?放开的力度有多大?对于“冷门”的专业如何处理?对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并在相关指导性文件中明确说明。同时,学生转专业不是 “万能药”,更不是解决包括专业兴趣低下在内的学业问题的“救命稻草”[5],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学士学位及辅修专业制度等,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专业诉求,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猎其他领域,拓宽专业视野,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学院层面上,要真正理解学校的文件措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革。转专业的放开工作,势必对学院的各个专业产生影响,学院应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等形式,邀请本专业的名师进课堂,本专业领域的名家进讲堂,本专业培养出的优秀学生代表进学堂,“接地气的”让学生对自己现在专业的的优势、特色及实际就业情况有更明确的认识,这样避免学生在转专业过程中陷入误区。对于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要加强,给学生创造更多选课机会的同时,也让其他专业的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3. 学生层面上,要加强宣传,科学引导,避免学生盲目地、盲从地迎合学校的改革。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印制《学生转专业工作指南》、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形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立体的让学生清楚了解相关的政策。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转专业中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避免出现“跟风”、“盲从”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更要加强指导,帮助其分析申请的原因,是否值得转及转后的系列问题等,如因补修课程过多可能会出现延长学制的情况。另外,对于学生转专业后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已修读课程学分认定、补修所缺专业课、学生适应新环境等,学校应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
综上,转专业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施行各种改革措施,促进具体工作的深入开展,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瑛,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3-02-19(2).
[2]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3]卢晓东.转专业限制不放宽,高教质量难提高[J].教育与职业,2011(5).
[4]张莹.我国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5]徐琳,等.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4).
作者简介:陈瑞浮(1984-),男,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李微(1980-),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齐华东(1979-),男,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摘 要: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高校陆续推行了转专业工作。作为沈阳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的文件制定参与人员及具体组织实施人员,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为例,阐述了工作的意义,明确了工作的实质,分析了开展的困境,并分层面的提出具体措施以促进其有效的开展,以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部分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152-02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ully embody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transfer of professional work. As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organizers of file making in th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writer takes the actual work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clarifies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it effectively at leve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transfer;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基于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部分高校围绕本科教学的核心元素之一“专业”推出了各种改革措施。沈阳师范大学在2012年颁布并实施了《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转专业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一、转专业工作的实质
转专业的实质是为教学工作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具有竞争机制的改革措施如果在教学改革中顺利推进,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工作态度及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转专业的放开是要在高校内各个专业间建立起竞争机制,如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就业前景不理想,学生必然会选择往“热门”专业转。
二、转专业工作的意义
(一)转专业放开工作,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社会学者杨东平也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1]转专业放开工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壁垒,学生真正意义上明确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后,获得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业甚至一生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在学生的转出条件设置上,有些学校设定转出条件,如对智育或综合成绩排名有所要求,有些学校不设定任何转出条件,任何学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虽然力度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
(二)转专业放开工作,为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通过连续进行几次的转专业工作,学生认为“受欢迎”的、“热门”的专业必然应该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学经费得到增加,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政策制度得到倾斜,势必为“优势”专业本身继续“攀高”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沈阳师范大学在本校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中,各专业的转入人数及转出人数被列为参考依据之一,近四年22个重点专业转入的学生总数为618人,约占转专业总人数的60%。
(三)转专业放开工作,促进了招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转专业放开工作,对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如招生工作、就业工作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转专业放开工作尚未在所有高校中普遍推行。因此,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高校时,在同等条件下,必然会优先选择有转专业放开政策的高校。同时,因为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有利于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自然对其未来的就业产生质的影响。
三、转专业工作开展情况
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其他很多高校如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学生转专业进行引导和规范,实施方法中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很多高校都逐步放宽了对转专业的条件限制[2]。美国“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2010年3月23日在福布斯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最需要提高的领域》的文章,其中让学生能根据他们真正的兴趣选择专业被认为是最为迫切的[3]。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在以往的优秀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转专业的机会,不再只强调分数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强弱,政策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转专业的接收数量明显增多,取消学生在原专业的成绩要求,在国家及辽宁省转专业相关政策的要求范围内不再设立报名限制,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等。工作开展至今,累计有1412名学生提出了转专业申请,其中有1037名学生顺利转入申请的专业,成功率为73.44%。申请学生分布在普通类、美术类、体育类等多个专业,转专业人数较政策调整前明显提高。2012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以“沈阳师大新生可以转专业放开57个本科专业任学生选择”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从众多高校的情况及沈阳师范大学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开展效果可以看出,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让学生选老师,让学生选专业,让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真正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四、转专业工作的困境
1. 部分學生因高考时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而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入学后对本专业又缺乏了解,缺乏了学习主动性,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学生便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学习,甚至会因为讨厌这门课而讨厌任课教师,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链条,对相关政策缺乏关注和了解,部分学生仍然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状态[4]。
2. 多数学生对转专业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指导。学生在选择转入专业时,忽略自身是否适合要转入的专业,是否真正喜欢这个专业,是否能否挖掘自身的潜能等因素,而只看重专业的就业率,或者盲目的“跟风”,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转入新专业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没有改观,设置不如原专业。
3. 转专业工作可能造成部分教师工作量不足,甚至于部分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因而在学校大力宣传与提倡的同时,部分专业及教师对这项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4. 学生成功转专业后,在原专业已修学分因专业差异性较大而存在学分互认的困难,因此需要修读许多专业课来补学分,有的学生甚至需要申请延长学制才能毕业。
五、转专业工作的推进措施
1. 学校层面上,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指导性文件。首先要明确国家对转专业的政策的具体要求,不能违反国家大的转专业框架要求。另外,学校还应明确哪些专业适合放开?放开的力度有多大?对于“冷门”的专业如何处理?对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并在相关指导性文件中明确说明。同时,学生转专业不是 “万能药”,更不是解决包括专业兴趣低下在内的学业问题的“救命稻草”[5],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学士学位及辅修专业制度等,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专业诉求,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猎其他领域,拓宽专业视野,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学院层面上,要真正理解学校的文件措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革。转专业的放开工作,势必对学院的各个专业产生影响,学院应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等形式,邀请本专业的名师进课堂,本专业领域的名家进讲堂,本专业培养出的优秀学生代表进学堂,“接地气的”让学生对自己现在专业的的优势、特色及实际就业情况有更明确的认识,这样避免学生在转专业过程中陷入误区。对于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要加强,给学生创造更多选课机会的同时,也让其他专业的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3. 学生层面上,要加强宣传,科学引导,避免学生盲目地、盲从地迎合学校的改革。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印制《学生转专业工作指南》、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形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立体的让学生清楚了解相关的政策。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转专业中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避免出现“跟风”、“盲从”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更要加强指导,帮助其分析申请的原因,是否值得转及转后的系列问题等,如因补修课程过多可能会出现延长学制的情况。另外,对于学生转专业后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已修读课程学分认定、补修所缺专业课、学生适应新环境等,学校应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
综上,转专业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施行各种改革措施,促进具体工作的深入开展,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瑛,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3-02-19(2).
[2]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3]卢晓东.转专业限制不放宽,高教质量难提高[J].教育与职业,2011(5).
[4]张莹.我国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5]徐琳,等.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4).
作者简介:陈瑞浮(1984-),男,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李微(1980-),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齐华东(1979-),男,辽宁沈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