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山东省荷泽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建设情况,指出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通过机构改革稳定农技推广机构、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快技术人员培训与知识更新等措施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建设;山东荷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224-02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就如何加强菏泽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1菏泽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农技队伍组成
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社会团体和群众性的农业科研组织、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构成。其种植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是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目前有乡镇农技综合推广机构158个,专业机构90个,县级推广机构98个,市级6个。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实有人数4 071人,其中市县两级2 004人,占49.2%;乡镇两级2 067人,占50.8%。按学历分,全市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和第二学历大学者822人,占20.2%;大专学历者1234人,占30.3%;中专学历者1 735人,占42.6%;其他学历人员278人,占6.8%。按技术职称细分,具有正、副高职称人数239人,占5.9%,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数834人,占20.5%,具有初级职称人数1 800人,占44.2%,无技术职称人数51人,占1.2%,工人1 147人,占28.2%。
1.2推广机构工作体系和工资待遇
菏泽市市县两级农技技术推广体系有种子、植保、土肥、蔬菜和经济及综合技术推广等专业分工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乡镇则以综合站开展综合服务为主。此外,市县两级还有农业环保、农林能源(生态农业)体系。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凡在编农技人员,其工资标准、发放情况均同于同级行政人员。其中乡镇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管理在乡镇,业务工作接受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
1.3乡镇站办公场所及推广手段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乡镇站有办公场所,部分乡镇是寝办合一或是门市部与办公室合一。其推广手段,绝大多数乡镇站没有仪器设备,推广技术采取的手段仍是停留在原始的眼看手摸,定性和半定性指导阶段。
1.4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情况
目前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一是靠市、县两级的专业培训。每年的“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市、县两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举办专门的综合技术培训,组织县乡技术骨干参加集中学习;二是靠技术人员自学为主;三是部分非专业人员参加农业广播学校的远程教育,获取相应的业务知识。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所做的工作
2.1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有关政策基本得到执行和落实
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越来越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全面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三定”工作,通过评选市级优秀乡镇农技人员,对农技推广战线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联合表彰,有关部门也联合举办农技人员优秀论文和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来推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除此外,在菏泽日报专门开办了“农技人员在基层”栏目,随时宣传报道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第一线的业绩,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在新时期再立新功。所有这些,都有效地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2.2创建一支基础相对较好、数量可观、业绩突出的农技推广队伍
2.2.1理顺政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综合办站,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伴随机构改革,多数乡镇成立了农业综合站,综合站对上承接各专业机构的指导,对内承担乡镇的各项技术推广工作。
2.2.2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推广工作重点,加快新技术引进,增加农民收入。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针对自然资源状况,再次调整种植结构,改麦稻两作为瓜稻两作。围绕新的种植制度,农技站主动与团省委鲁青园艺公司结合,共同投资办起了西瓜、甜瓜育苗工厂,变给瓜农供种为给农民供应商品瓜苗。在做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同时,还把服务向产后延伸,组织农民成立了西瓜、甜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协会,帮助农民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渗肺春”商标,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农技推广事业再次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2.2.3技物结合,连锁服务。郓城县植保站围绕植保新技术推广,建立了以县植保服务公司为龙头的县乡农资供应连锁店,农技人员开方卖药相结合,加快了植保新技术的推广。
2.2.4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我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已成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据调查,有14%的乡镇综合站内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55%的乡镇综合站能正常开展工作;其余31%的乡镇,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是经营服务和做其他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搞技术推广,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是推一推,动一动。
3.2产业内部按专业进一步细化,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5级推广机构,农业部和乡镇两头都是综合机构,部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省和市两级是按专业细分,按传统的农技、植保、种子、土肥外,又细分有多种经营、经作、棉花、蔬菜、食用菌等等,专业过细分化的结果是推广工作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大协调的困难和人员经费紧张,也使一些大的建设项目难以进行。
3.3经费紧缺,推广设施、手段落后
农技推广工作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专一推广经费无着落,用到农技推广方面的“三项经费”是僧多粥少、无济于事。在推广手段方面,除借用现代宣传媒体宣传新技术外,在一些具体的田间诊断过程中,仍是停留在眼看手摸的水平上,推广机构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严重影响了新技术快速推广。
3.4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知识更新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少,全市种植业仅有1名研究生班毕业生和1名农业技术推广硕士,不如市内某一农化公司一个科室的研究生多。市直部门本科生所占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缺乏系统培训。据对县区农技站调查,由于经费等原因,近10年来,仅有21人次参加过省以上的业务培训,人均总学时不过10学时,没有1个人专门参加过高等学校和省级科研单位的专业研修,绝大多数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全靠自学。
4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在机构改革中稳定农技推广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将进一步明确政事职责分工,这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但决不能因地方经济困难或认识不足,动辄减少或取消经费,削减人员,使现有的推广体系再受到冲击。建议一要明确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这是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级推广单位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把握好各自的基本职能,参与制定各级政府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二要坚决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坚持依法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要深化农技推广机构内部改革。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稳定农技推广机构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推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工作实际需要设岗,以岗定员,竞争上岗,以岗取酬,同岗同酬。
4.2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强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应按《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把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运用WTO的绿箱政策,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农业质量标准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建议从重大支农资金、工业反哺农业资金中列支农技推广专项经费,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设施建设。
4.3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
首先要抓好对乡镇综合站以县为主、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二是探索“一站两制”的路子,每个乡镇保证2~3个的公益性质的服务人员,保证其财拨工资,理顺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关系,逐步实现推广与创收统一管理、两线运行;三是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把示范园场办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基地,让技术人员干给农民看;四是努力拓宽服务领域。由产前服务向产中、产后服务延伸,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加强与涉农企业的联合,多为新产品、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创造条件,使农技推广机构真正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种田,产后帮助农民增收。
4.4增添培训设备,开展系统培训,加快知识更新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要求,农技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知识显得很不适应。因此,在因需设岗,不断充实新的技术骨干的同时,增添一定数量的可视化培训设备,改善培训手段,扎实有效地开展系统培训,更新队伍成员的业务知识,增强市场观念,树立法制观念,提高农技推广技能和推广成效,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建设;山东荷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224-02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就如何加强菏泽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1菏泽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农技队伍组成
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社会团体和群众性的农业科研组织、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构成。其种植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是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目前有乡镇农技综合推广机构158个,专业机构90个,县级推广机构98个,市级6个。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实有人数4 071人,其中市县两级2 004人,占49.2%;乡镇两级2 067人,占50.8%。按学历分,全市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和第二学历大学者822人,占20.2%;大专学历者1234人,占30.3%;中专学历者1 735人,占42.6%;其他学历人员278人,占6.8%。按技术职称细分,具有正、副高职称人数239人,占5.9%,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数834人,占20.5%,具有初级职称人数1 800人,占44.2%,无技术职称人数51人,占1.2%,工人1 147人,占28.2%。
1.2推广机构工作体系和工资待遇
菏泽市市县两级农技技术推广体系有种子、植保、土肥、蔬菜和经济及综合技术推广等专业分工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乡镇则以综合站开展综合服务为主。此外,市县两级还有农业环保、农林能源(生态农业)体系。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凡在编农技人员,其工资标准、发放情况均同于同级行政人员。其中乡镇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管理在乡镇,业务工作接受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
1.3乡镇站办公场所及推广手段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乡镇站有办公场所,部分乡镇是寝办合一或是门市部与办公室合一。其推广手段,绝大多数乡镇站没有仪器设备,推广技术采取的手段仍是停留在原始的眼看手摸,定性和半定性指导阶段。
1.4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情况
目前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一是靠市、县两级的专业培训。每年的“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市、县两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举办专门的综合技术培训,组织县乡技术骨干参加集中学习;二是靠技术人员自学为主;三是部分非专业人员参加农业广播学校的远程教育,获取相应的业务知识。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所做的工作
2.1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有关政策基本得到执行和落实
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越来越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全面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三定”工作,通过评选市级优秀乡镇农技人员,对农技推广战线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联合表彰,有关部门也联合举办农技人员优秀论文和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来推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除此外,在菏泽日报专门开办了“农技人员在基层”栏目,随时宣传报道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第一线的业绩,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在新时期再立新功。所有这些,都有效地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2.2创建一支基础相对较好、数量可观、业绩突出的农技推广队伍
2.2.1理顺政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综合办站,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伴随机构改革,多数乡镇成立了农业综合站,综合站对上承接各专业机构的指导,对内承担乡镇的各项技术推广工作。
2.2.2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推广工作重点,加快新技术引进,增加农民收入。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针对自然资源状况,再次调整种植结构,改麦稻两作为瓜稻两作。围绕新的种植制度,农技站主动与团省委鲁青园艺公司结合,共同投资办起了西瓜、甜瓜育苗工厂,变给瓜农供种为给农民供应商品瓜苗。在做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同时,还把服务向产后延伸,组织农民成立了西瓜、甜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协会,帮助农民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渗肺春”商标,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农技推广事业再次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2.2.3技物结合,连锁服务。郓城县植保站围绕植保新技术推广,建立了以县植保服务公司为龙头的县乡农资供应连锁店,农技人员开方卖药相结合,加快了植保新技术的推广。
2.2.4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我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已成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据调查,有14%的乡镇综合站内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55%的乡镇综合站能正常开展工作;其余31%的乡镇,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是经营服务和做其他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搞技术推广,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是推一推,动一动。
3.2产业内部按专业进一步细化,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5级推广机构,农业部和乡镇两头都是综合机构,部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省和市两级是按专业细分,按传统的农技、植保、种子、土肥外,又细分有多种经营、经作、棉花、蔬菜、食用菌等等,专业过细分化的结果是推广工作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大协调的困难和人员经费紧张,也使一些大的建设项目难以进行。
3.3经费紧缺,推广设施、手段落后
农技推广工作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专一推广经费无着落,用到农技推广方面的“三项经费”是僧多粥少、无济于事。在推广手段方面,除借用现代宣传媒体宣传新技术外,在一些具体的田间诊断过程中,仍是停留在眼看手摸的水平上,推广机构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严重影响了新技术快速推广。
3.4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知识更新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少,全市种植业仅有1名研究生班毕业生和1名农业技术推广硕士,不如市内某一农化公司一个科室的研究生多。市直部门本科生所占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缺乏系统培训。据对县区农技站调查,由于经费等原因,近10年来,仅有21人次参加过省以上的业务培训,人均总学时不过10学时,没有1个人专门参加过高等学校和省级科研单位的专业研修,绝大多数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全靠自学。
4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在机构改革中稳定农技推广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将进一步明确政事职责分工,这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但决不能因地方经济困难或认识不足,动辄减少或取消经费,削减人员,使现有的推广体系再受到冲击。建议一要明确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这是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级推广单位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把握好各自的基本职能,参与制定各级政府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二要坚决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坚持依法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要深化农技推广机构内部改革。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稳定农技推广机构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推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工作实际需要设岗,以岗定员,竞争上岗,以岗取酬,同岗同酬。
4.2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强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应按《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把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运用WTO的绿箱政策,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农业质量标准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建议从重大支农资金、工业反哺农业资金中列支农技推广专项经费,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设施建设。
4.3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
首先要抓好对乡镇综合站以县为主、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二是探索“一站两制”的路子,每个乡镇保证2~3个的公益性质的服务人员,保证其财拨工资,理顺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关系,逐步实现推广与创收统一管理、两线运行;三是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把示范园场办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基地,让技术人员干给农民看;四是努力拓宽服务领域。由产前服务向产中、产后服务延伸,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加强与涉农企业的联合,多为新产品、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创造条件,使农技推广机构真正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种田,产后帮助农民增收。
4.4增添培训设备,开展系统培训,加快知识更新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要求,农技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知识显得很不适应。因此,在因需设岗,不断充实新的技术骨干的同时,增添一定数量的可视化培训设备,改善培训手段,扎实有效地开展系统培训,更新队伍成员的业务知识,增强市场观念,树立法制观念,提高农技推广技能和推广成效,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