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其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并应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程;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活动;终身体育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它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核心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学校思想,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的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搭建更多的实施平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就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得到延伸与发展。阐述如下:
一、培养体育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1.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前辈,他们既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既享有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有利条件,又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践阅历;既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又担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这些矛盾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
体育是一门科学,它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与每个人的生活、就业、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4)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体育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2.健康新观念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1)追求健康目标的多元性。
由于人们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偏差,目前主要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一味地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的层面上,它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
(2)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3)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体育课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球类比赛或其他竞赛,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从中体会竞争、合作、共处、失败、批评、赞扬、规范等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际锻炼,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对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
体育安全是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我们一方面结合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教材的性质特点组织一些自救、急救方面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救护能力,并结合室内课、黑板报进行一些合理的膳食,营养的调节对身体成长的作用等知识的讲解、宣传,或者举办专题的讲座,提高认识。另外,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作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形态体育意识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智慧,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人们的健身运动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 二、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重视组织发动工作
(1)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学校的建设,实现校园体育管理网络化。学校领导为广大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反映学校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与群体参与意识,而且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念。当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体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体育氛围,使生活在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体育精神特质”,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个性特征。
(2)周密计划,狠抓落实。
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校年度体育工作计划、学期体育工作计划、各年级体育工作计划、各种体育竞赛计划等),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3)体育老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多思考,坚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做到实际、实效、实用,多增加一些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搞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活动内容与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发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要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搞专题性活动。
除了各种运动会,有趣的体育比赛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如,2004年希腊雅典的28届奥运会,我们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有关奥运会的知识,雅典的地理文化、风土人情,我国在历届奥运会所取得的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欣赏每一场比赛,从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3)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三、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1)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
除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以外,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艺术体操队等,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者,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适当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重视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1)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培训。
体育委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的领头羊。因此,加强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的知识、技能、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如:新课程下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的组织,课外活动与课余活动意外事故的处理与救助,一些球类比赛规则的讲座,日常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这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
(2)让运动员成为校园体育明星。
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运动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创造机会给他们有展示的平台,成为学生羡慕的对象。当校运动队员在某项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我们不仅要给予表扬,进行奖励,还要在校黑板宣传栏目上介绍他们的事迹,在评选先进个人方面要优先考虑,充分发挥他们的“广告效应”。
(3)培养学生学、练和实际裁判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教学比赛或其他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充当裁判,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这样,既调动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热情,又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锻炼、发展、提高。
3.所有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1)制定相应的课外活动制度,保证出勤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课外的时间上的保证,除了加强平时的考核之外,还必须制定一些课外活动的制度,让学生能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将班级出勤情况与先进班级的评选、先进个人的评选相结合。 (2)使其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
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
为保证学生人人能动起来,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除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大力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街舞、啦啦操、攀岩等。同时大力开发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如:社会体育活动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与竞赛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尊重学生的选择。
(1)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
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建立多种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养成“会练”、“善练”的习惯。作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锻炼的舞台,更要为学生建立安全的活动环境,保证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1、活动目标应有层次性。
(1)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自定目标。
在目标的选择制定上,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切合自我实际,目标一旦确立以后,就要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2)重活动过程,重能力提高。
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发展。
(3)紧密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帮助学生自己监测一年来体质与健康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有助于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的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3.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
(1)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体育基础不同,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激励学生的锻炼热情与期望。
(2)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
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活动的优势,除了全校性的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外,各班级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
(3)改革传统的校运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赛者。
以往的运动会竞技性较强,只是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多数的学生是充当观众的角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因此,我们对校运会必须进行改革,淡化竞技体育的特征,设置更多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比赛项目,增加集体性、趣味性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成为参赛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新课程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活动;终身体育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它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核心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学校思想,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的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搭建更多的实施平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就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得到延伸与发展。阐述如下:
一、培养体育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1.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前辈,他们既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既享有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有利条件,又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践阅历;既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又担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这些矛盾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
体育是一门科学,它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与每个人的生活、就业、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4)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体育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2.健康新观念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1)追求健康目标的多元性。
由于人们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偏差,目前主要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一味地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的层面上,它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
(2)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3)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体育课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球类比赛或其他竞赛,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从中体会竞争、合作、共处、失败、批评、赞扬、规范等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际锻炼,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对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
体育安全是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我们一方面结合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教材的性质特点组织一些自救、急救方面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救护能力,并结合室内课、黑板报进行一些合理的膳食,营养的调节对身体成长的作用等知识的讲解、宣传,或者举办专题的讲座,提高认识。另外,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作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形态体育意识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智慧,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人们的健身运动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 二、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重视组织发动工作
(1)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学校的建设,实现校园体育管理网络化。学校领导为广大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反映学校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与群体参与意识,而且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念。当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体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体育氛围,使生活在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体育精神特质”,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个性特征。
(2)周密计划,狠抓落实。
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校年度体育工作计划、学期体育工作计划、各年级体育工作计划、各种体育竞赛计划等),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3)体育老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多思考,坚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做到实际、实效、实用,多增加一些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搞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活动内容与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发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要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搞专题性活动。
除了各种运动会,有趣的体育比赛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如,2004年希腊雅典的28届奥运会,我们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有关奥运会的知识,雅典的地理文化、风土人情,我国在历届奥运会所取得的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欣赏每一场比赛,从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3)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三、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1)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
除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以外,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艺术体操队等,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者,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适当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重视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1)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培训。
体育委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的领头羊。因此,加强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的知识、技能、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如:新课程下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的组织,课外活动与课余活动意外事故的处理与救助,一些球类比赛规则的讲座,日常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这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
(2)让运动员成为校园体育明星。
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运动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创造机会给他们有展示的平台,成为学生羡慕的对象。当校运动队员在某项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我们不仅要给予表扬,进行奖励,还要在校黑板宣传栏目上介绍他们的事迹,在评选先进个人方面要优先考虑,充分发挥他们的“广告效应”。
(3)培养学生学、练和实际裁判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教学比赛或其他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充当裁判,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这样,既调动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热情,又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锻炼、发展、提高。
3.所有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1)制定相应的课外活动制度,保证出勤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课外的时间上的保证,除了加强平时的考核之外,还必须制定一些课外活动的制度,让学生能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将班级出勤情况与先进班级的评选、先进个人的评选相结合。 (2)使其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
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
为保证学生人人能动起来,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除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大力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街舞、啦啦操、攀岩等。同时大力开发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如:社会体育活动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与竞赛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尊重学生的选择。
(1)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
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建立多种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养成“会练”、“善练”的习惯。作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锻炼的舞台,更要为学生建立安全的活动环境,保证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1、活动目标应有层次性。
(1)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自定目标。
在目标的选择制定上,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切合自我实际,目标一旦确立以后,就要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2)重活动过程,重能力提高。
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发展。
(3)紧密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帮助学生自己监测一年来体质与健康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有助于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的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3.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
(1)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体育基础不同,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激励学生的锻炼热情与期望。
(2)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
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活动的优势,除了全校性的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外,各班级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
(3)改革传统的校运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赛者。
以往的运动会竞技性较强,只是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多数的学生是充当观众的角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因此,我们对校运会必须进行改革,淡化竞技体育的特征,设置更多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比赛项目,增加集体性、趣味性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成为参赛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新课程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