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他因一场意外事故而下肢瘫痪,一个本来身强体壮的汉子,从此靠两个小木凳,顽强着人生的自强自立——
今年2月10日,新春后的第一缕阳光,为人们带来一丝暖意。
朱碧祥坐在矮凳上。
屋外,落光了叶子的栾树上,还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地边,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远方的山顶,还是白茫茫一片。
瑞雪兆丰年。朱碧祥静静地想着。
望着眼前这一切,对新年,他的眼里充满了希冀。
■ “那头牲口,让我失去了双腿”
33岁时,朱碧祥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朱碧祥是云阳县高阳镇鹿头村二组人,他今年65岁了。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头牲口让我失去了双腿。”谈起自己在板凳上度过的几十年,老朱的语气很平静。
但目光里的那种坚毅,令人震撼。
那是32年前,9月的一天,老朱像往常一样枷着村里的大水牯牛犁冬水田。
那头牛高大肥壮,力气在全村所有耕牛中是最大的,但由于性子烈,喜欢乱发脾气,经常伤人,一般村民驾驭不了它。
老朱是村里劳动的一把好手,别人做不来的事,他敢去做。
为了降伏这头牛,他没少花功夫,每次收工回家,他总要顺便给这头牛捞把草带去,有事无事去牛圈看看,把牛牵出去遛遛,培养和牛的感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教,老朱终于把这头犟牛训得服服帖帖。
但人有旦夕祸福,那天,他犁完田牵着牛走在田坎上,突然,脚一滑,摔了一跤,牛受了惊吓,还没有等他爬起来,就兽性大发,亮出两个坚硬的角朝他一阵乱顶……
等乡亲们手持木棒将牛赶开时,老朱已被大水牛顶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他被乡亲们七手八脚送到县医院,经过长时间治疗,性命是捡回了,但由于伤及坐骨神经,从此,落了个下肢瘫痪。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女儿也才两岁。
他的倒下,无疑让这个家失去了依靠。
村里考虑到老朱是因工致残,对他家进行了特殊照顾,每年分粮时,他家按人口平均分配。
尽管如此,老朱突然由一个勤劳的壮劳力变成了什么都做不了的残疾人,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角色的转变,让他一下子难以接受。他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说,对家人乱发脾气,摔东西。
他特别怕乡邻朋友来看他、安慰他,他觉得那是对他的怜悯,他不能接受。
■ “为了家人,我要坚强地站起来”
“只有勤劳,才能弥补身体的缺陷。为了家人,我要坚强地站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老朱坚强了心态。
不能走,就练习爬。他小心翼翼地匍匐,胸前的衣服紧贴在地面上,两手用力向前。
由于反复练习,家里的泥巴地面,没几天就被拖出了一道很深的沟,衣裤磨破了,腿上磨出了一个个蚕豆大的血泡。
妻子看他这样,心疼极了,劝他放弃。
但老朱强忍着钻心的疼痛,没有言语,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为了保护裤子,他用稻草扎成草垫,拴在屁股上,但一个草垫用不了几天,还不能出远门,遇见沟坎和雨天还不能用。
一天晚上,他坐在家里的小凳上吃饭,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这一下把他摔醒了。他望着侧翻的小木凳,想,我为什么不能用它做自己的腿走路呢?
于是,他自己动手,做了两根很小的木凳,试着用它当腿“走路”。
“我终于又能走路了!”他高兴地大声叫了起来。
妻子听见叫声,马上跑出来,看见老朱用两手撑在小木凳上,在坝子里慢慢“行走”。
“起初,手臂麻木、酸痛,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但时间长了,手上的茧多了,也就习惯了。”朱碧祥说。
为了让小木凳更耐磨,老朱就给小木凳的4个脚套上钢箍,并用铁丝将4个脚连在一起。
就这样,两根小凳成了他的“双腿”。
从那时起至今,朱碧祥已用坏了10对小木凳。
■ “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不断行走的练习常常是枯燥的、痛苦的。
但艰辛付出给他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爬行的喜悦,更多的是让他看到了希望,使他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我要自食其力,绝不做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老朱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勉强能“行走”了,他就闲不住了,到处找活干。
开始是在家帮妻子做家务活。
看见妻子在地里一天忙到黑,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悄悄地开始给自己准备劳动工具,想去地里帮妻子一把。
老朱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而田地要么在山上,要么在山下,最远的离家有近700米。
由于上下坡,每次从家到地里要“走”一个多小时。
农忙时节,为了省时间,他叫妻子在地里搭个棚子,他就住在地里,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棚子里睡。
“我一年在坡上睡觉的时间,有两三个月。”朱碧祥说。
“我们老朱除了不能挑、不能抬,其余的如挖地、栽红苕、丢肥料,都得行。”老伴罗元华自豪地说,“我们互相配合,活路还是做得走,一家4口人的生活也能够维持。”
“我们家外坝子的那个堡坎,就是爸爸自己垒的。”提起爸爸,朱碧祥的二儿子也很骄傲,“砌堡坎的时候,爸爸坐在凳子上一点点开采石头、垒砌,从我开始读小学一直到中学,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那条石条砌就的堡坎,长200多米、高4米,整整齐齐。
旁人怎么看都无法把它与面前的这个下肢瘫痪的老者联系在一起。
村支书黄远群说:“近千立方米的石料啊,一个残疾人,啷个不让人吃惊嘛!”
“老朱虽是残疾人,但他對村里的公益事业,常常主动承担。”黄远群说,往年交提留款时,朱碧祥从没有拖欠过。对于整修堰塘、兴修公路等,村里尽量照顾他。但朱碧祥不让,不能挑、抬,老朱就挖、打(石头)。小一点的石头,他就把绳索绑在自己的背上用拖的方式运输。
“村里的事他主动承担,政府给他的救济和帮助,他总是推脱,说给比他更需要的人。”高阳镇宣传委员李大志说。老朱在当地人缘好,为答谢乡邻,他还自学了一套修理技术,雨天不能上坡干活,他就主动为村民修锁、配钥匙,补锅、补盆子。不论哪个叫他,他都乐意,从不收一分钱。
老朱说:“别人帮我干活,我搞点小修小补,也算是还情。”
老朱送子女读书欠下两万多元债,他心中自有考虑:“这些债是子女读书欠的,他们书读出来了,债让他们自己还。路,得靠自己走。”
如今,老朱的女儿已经出嫁,并有了小孩。大儿子去年由于高考不理想,继续在县城里复读。二儿子在本地读高一,成绩很不错。儿女们很懂事,经常回家帮着父母干活。
尽管老朱家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房子是简单的土房,但家人的生活快乐而温馨。
老朱常乐呵呵地说:“有吃有穿,儿女也都大了,还要啷个嘛?”
今年2月10日,新春后的第一缕阳光,为人们带来一丝暖意。
朱碧祥坐在矮凳上。
屋外,落光了叶子的栾树上,还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地边,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远方的山顶,还是白茫茫一片。
瑞雪兆丰年。朱碧祥静静地想着。
望着眼前这一切,对新年,他的眼里充满了希冀。
■ “那头牲口,让我失去了双腿”
33岁时,朱碧祥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朱碧祥是云阳县高阳镇鹿头村二组人,他今年65岁了。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头牲口让我失去了双腿。”谈起自己在板凳上度过的几十年,老朱的语气很平静。
但目光里的那种坚毅,令人震撼。
那是32年前,9月的一天,老朱像往常一样枷着村里的大水牯牛犁冬水田。
那头牛高大肥壮,力气在全村所有耕牛中是最大的,但由于性子烈,喜欢乱发脾气,经常伤人,一般村民驾驭不了它。
老朱是村里劳动的一把好手,别人做不来的事,他敢去做。
为了降伏这头牛,他没少花功夫,每次收工回家,他总要顺便给这头牛捞把草带去,有事无事去牛圈看看,把牛牵出去遛遛,培养和牛的感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教,老朱终于把这头犟牛训得服服帖帖。
但人有旦夕祸福,那天,他犁完田牵着牛走在田坎上,突然,脚一滑,摔了一跤,牛受了惊吓,还没有等他爬起来,就兽性大发,亮出两个坚硬的角朝他一阵乱顶……
等乡亲们手持木棒将牛赶开时,老朱已被大水牛顶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他被乡亲们七手八脚送到县医院,经过长时间治疗,性命是捡回了,但由于伤及坐骨神经,从此,落了个下肢瘫痪。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女儿也才两岁。
他的倒下,无疑让这个家失去了依靠。
村里考虑到老朱是因工致残,对他家进行了特殊照顾,每年分粮时,他家按人口平均分配。
尽管如此,老朱突然由一个勤劳的壮劳力变成了什么都做不了的残疾人,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角色的转变,让他一下子难以接受。他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说,对家人乱发脾气,摔东西。
他特别怕乡邻朋友来看他、安慰他,他觉得那是对他的怜悯,他不能接受。
■ “为了家人,我要坚强地站起来”
“只有勤劳,才能弥补身体的缺陷。为了家人,我要坚强地站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老朱坚强了心态。
不能走,就练习爬。他小心翼翼地匍匐,胸前的衣服紧贴在地面上,两手用力向前。
由于反复练习,家里的泥巴地面,没几天就被拖出了一道很深的沟,衣裤磨破了,腿上磨出了一个个蚕豆大的血泡。
妻子看他这样,心疼极了,劝他放弃。
但老朱强忍着钻心的疼痛,没有言语,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为了保护裤子,他用稻草扎成草垫,拴在屁股上,但一个草垫用不了几天,还不能出远门,遇见沟坎和雨天还不能用。
一天晚上,他坐在家里的小凳上吃饭,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这一下把他摔醒了。他望着侧翻的小木凳,想,我为什么不能用它做自己的腿走路呢?
于是,他自己动手,做了两根很小的木凳,试着用它当腿“走路”。
“我终于又能走路了!”他高兴地大声叫了起来。
妻子听见叫声,马上跑出来,看见老朱用两手撑在小木凳上,在坝子里慢慢“行走”。
“起初,手臂麻木、酸痛,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但时间长了,手上的茧多了,也就习惯了。”朱碧祥说。
为了让小木凳更耐磨,老朱就给小木凳的4个脚套上钢箍,并用铁丝将4个脚连在一起。
就这样,两根小凳成了他的“双腿”。
从那时起至今,朱碧祥已用坏了10对小木凳。
■ “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不断行走的练习常常是枯燥的、痛苦的。
但艰辛付出给他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爬行的喜悦,更多的是让他看到了希望,使他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我要自食其力,绝不做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老朱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勉强能“行走”了,他就闲不住了,到处找活干。
开始是在家帮妻子做家务活。
看见妻子在地里一天忙到黑,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悄悄地开始给自己准备劳动工具,想去地里帮妻子一把。
老朱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而田地要么在山上,要么在山下,最远的离家有近700米。
由于上下坡,每次从家到地里要“走”一个多小时。
农忙时节,为了省时间,他叫妻子在地里搭个棚子,他就住在地里,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棚子里睡。
“我一年在坡上睡觉的时间,有两三个月。”朱碧祥说。
“我们老朱除了不能挑、不能抬,其余的如挖地、栽红苕、丢肥料,都得行。”老伴罗元华自豪地说,“我们互相配合,活路还是做得走,一家4口人的生活也能够维持。”
“我们家外坝子的那个堡坎,就是爸爸自己垒的。”提起爸爸,朱碧祥的二儿子也很骄傲,“砌堡坎的时候,爸爸坐在凳子上一点点开采石头、垒砌,从我开始读小学一直到中学,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那条石条砌就的堡坎,长200多米、高4米,整整齐齐。
旁人怎么看都无法把它与面前的这个下肢瘫痪的老者联系在一起。
村支书黄远群说:“近千立方米的石料啊,一个残疾人,啷个不让人吃惊嘛!”
“老朱虽是残疾人,但他對村里的公益事业,常常主动承担。”黄远群说,往年交提留款时,朱碧祥从没有拖欠过。对于整修堰塘、兴修公路等,村里尽量照顾他。但朱碧祥不让,不能挑、抬,老朱就挖、打(石头)。小一点的石头,他就把绳索绑在自己的背上用拖的方式运输。
“村里的事他主动承担,政府给他的救济和帮助,他总是推脱,说给比他更需要的人。”高阳镇宣传委员李大志说。老朱在当地人缘好,为答谢乡邻,他还自学了一套修理技术,雨天不能上坡干活,他就主动为村民修锁、配钥匙,补锅、补盆子。不论哪个叫他,他都乐意,从不收一分钱。
老朱说:“别人帮我干活,我搞点小修小补,也算是还情。”
老朱送子女读书欠下两万多元债,他心中自有考虑:“这些债是子女读书欠的,他们书读出来了,债让他们自己还。路,得靠自己走。”
如今,老朱的女儿已经出嫁,并有了小孩。大儿子去年由于高考不理想,继续在县城里复读。二儿子在本地读高一,成绩很不错。儿女们很懂事,经常回家帮着父母干活。
尽管老朱家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房子是简单的土房,但家人的生活快乐而温馨。
老朱常乐呵呵地说:“有吃有穿,儿女也都大了,还要啷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