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保持”等十七则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
期刊
生活是复杂的,有幸福的时刻,有平淡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这种复杂,清醒而努力的时刻。  前几天,一篇题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多数人表示“心酸”,面对生活感觉无力无奈。加班和熬夜工作当然是违背人类天性的,如果工作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甚至损害到了健康和对未来的期冀,那么,生活自然变得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我们暂且来看
期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来,因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人袁枚的这首沉寂了300余年的小诗《苔》,被荧屏内外无数的目光点燃了。在节目里,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以发自生命深处的天籁之音,動情地演绎了这首区区二十字的小诗。这首诗唱哭了作为评委老师的庾澄庆和曾宝仪,更感动了生活在各个中心或角落的人们。  然而,感动过后,我们不妨作个反躬自省:除了被《苔》里的励
期刊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如果我们强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肯定是不妥的。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万言书中,都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
期刊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套路”一词,无所谓褒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
期刊
先说说两起我亲历的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造访陈伯吹老先生,交谈时,他常会说一些谦辞,诸如“拙见”“赐教”。每次握别后,他总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门,连连躬身,微微挥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礼,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我与钱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当时我觉得这个“展”字比“收”字新奇;没想到,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
期刊
借书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那时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很讲诚信,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此即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并未恪守“一瓻”之礼的习俗,书借去后,不能按时归来。于是,许多人家就定下规矩,书不外借。如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一再嘱咐家人:“家中书籍,
期刊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山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  《随园诗话》又有《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  戏曲《活捉三郎》
期刊
井底之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青蛙问,嘛叫海?海鳖直撇嘴,好么,这不打岔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鱼,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
期刊
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中国人喜欢讲道德,不喜欢讲道理。文章我没有细看,大概的意思,是对中国人喜欢高谈道德颇有微词,认为讲道理是比讲道德还要重要的。我很以为然。但说中国人就不喜欢讲道理,我又不大能够同意。两个人吵架,吵到不可开交处,一个责问:“你讲不讲道理?”一个回道:“你才不讲道理!”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看到的吧?你看看,中国人嘴巴上其实很喜欢讲道理的。  世人的所谓讲道理,怕也就只是这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