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02-01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实践,从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学习个体的发展上看,创新意识的培养确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不把创新意识培养放在一定的高度就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对人生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我们从事基本教育的紧迫任务。特别是语文教学更重要。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历史的教育经验证明,在应试教育和重知识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淡化了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出的人才是知识型的,不具备开放性的多元性,求异性,长此以往难以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将其深入到教育教学各个层面及每个层面的全程中,老师的教育观应是以培养创新为主,培养出创新人才为已任;老师的学生观应是学生的服务者;老师的教学观应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做到事事时时处处考虑创新因素的挖掘与培养,把课堂的气氛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创设参与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意识行为,需要激励和推动这种动力,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的参与,老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有机会去学,教者应充分估计学生的状况,凡是学生独立做,独立说,独立写的都应还给学生,凡是学习有困难的应降低指导,或设中间问题让学生去学,自学的方法可采用观察,阅读,操作,交流研讨,整理,查阅资料,咨询等。老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困难,勇于发表不同在多面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自学的环节可采用:定向--自学—汇报—评价—练习;或问题—探究—尝试—评价。
三、坚持民主教学观
课堂氛围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只有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气氛,才能使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动机去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无不与之有关。民主教学观是今后的教学的起点,没有民主就没有愉快;就不能创建培养创新与实践的环境激发兴趣,民主教学观的基础是尊重学生及学习的权利。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多说:行吗?可以吗?你想怎样?你有什么意见?你试一试?少说:你必须怎么样?给老师做?
四、调整好创新意识培养的几个心理因素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可采用游戏创设情境,形象直观教学活动等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动机。
(二)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应注意保护。
(三)启迪想象,想象是人在需要地基础上而产生的一咱完美的主观愿望,是创造的源泉,是不断更新表象的过程,付诸行动就创新。
(四)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人对自身能力估计的程度,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开发都有可能成功,所以老师要说:你能行,充分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能力,增强自信。
(五)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民主,公正,公平是老师的基本要求,多鼓励,不挖苦,讽刺。多实践少权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课堂宽松。和谐。民主。
五、坚持开放性训练,培养创新
开放性训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没有现成模式或程序必须通过操作才能获得解决的问题,常常是结果和过程都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常采用形式是是一题多说,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多种评优,突出思维的新颖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任务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任务需要捉出假设,对教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为虎添翼是说在该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到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开改性任务不公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探索,使用各种方法,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具本的情境中调整它们以适应新的情境。
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创设创新空间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得到创新的力量,保持旺盛的创新兴趣。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庞大的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彻底改革教育,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赵中建选编,2003.
[2]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肖川著,2002.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实践,从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学习个体的发展上看,创新意识的培养确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不把创新意识培养放在一定的高度就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对人生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我们从事基本教育的紧迫任务。特别是语文教学更重要。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历史的教育经验证明,在应试教育和重知识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淡化了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出的人才是知识型的,不具备开放性的多元性,求异性,长此以往难以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将其深入到教育教学各个层面及每个层面的全程中,老师的教育观应是以培养创新为主,培养出创新人才为已任;老师的学生观应是学生的服务者;老师的教学观应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做到事事时时处处考虑创新因素的挖掘与培养,把课堂的气氛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创设参与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意识行为,需要激励和推动这种动力,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的参与,老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有机会去学,教者应充分估计学生的状况,凡是学生独立做,独立说,独立写的都应还给学生,凡是学习有困难的应降低指导,或设中间问题让学生去学,自学的方法可采用观察,阅读,操作,交流研讨,整理,查阅资料,咨询等。老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困难,勇于发表不同在多面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自学的环节可采用:定向--自学—汇报—评价—练习;或问题—探究—尝试—评价。
三、坚持民主教学观
课堂氛围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只有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气氛,才能使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动机去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无不与之有关。民主教学观是今后的教学的起点,没有民主就没有愉快;就不能创建培养创新与实践的环境激发兴趣,民主教学观的基础是尊重学生及学习的权利。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多说:行吗?可以吗?你想怎样?你有什么意见?你试一试?少说:你必须怎么样?给老师做?
四、调整好创新意识培养的几个心理因素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可采用游戏创设情境,形象直观教学活动等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动机。
(二)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应注意保护。
(三)启迪想象,想象是人在需要地基础上而产生的一咱完美的主观愿望,是创造的源泉,是不断更新表象的过程,付诸行动就创新。
(四)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人对自身能力估计的程度,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开发都有可能成功,所以老师要说:你能行,充分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能力,增强自信。
(五)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民主,公正,公平是老师的基本要求,多鼓励,不挖苦,讽刺。多实践少权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课堂宽松。和谐。民主。
五、坚持开放性训练,培养创新
开放性训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没有现成模式或程序必须通过操作才能获得解决的问题,常常是结果和过程都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常采用形式是是一题多说,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多种评优,突出思维的新颖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任务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任务需要捉出假设,对教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为虎添翼是说在该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到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开改性任务不公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探索,使用各种方法,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具本的情境中调整它们以适应新的情境。
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创设创新空间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得到创新的力量,保持旺盛的创新兴趣。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庞大的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彻底改革教育,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赵中建选编,2003.
[2]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肖川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