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校治理多以自治为主,并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传统,而章程是校内治理工作展开的依据,对于从章程制定的角度分析高校治理结构,是明确章程的重要作用,而高校选择章程内容时,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优化与改革。
关键词:章程制定 高校治理结构 自我监督 分权型组织模式
现代大学制度是基于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征,补充内容,以反映大学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作为其必须遵守的规则。大学章程是制度的一部分,在校园各方面的管理中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是大学内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则,决定管理方案。
一.大学章程的作用
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进行的依据,而高校也基本形成了治理结构,即在校内设置党委机构与领导班子,由教授与教师治学,实现民主管理,且这个结构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国家对制度的设计,其二是高校内部制度的确定,前者是明确高校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基于不同的权力,调整管理方式与内容,让相关人员进行自我调整。但高校的治理结构在发展过程中,需根据政府、市场提出的要求,改变管理方案,而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由此,要求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把章程作为基本准则,帮助高校实现依法办学,让它的管理向法制化转变,并以此建立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另大学章程内容的完善,也可以补充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
二.章程制定下高校治理结构的现状
自治已成为高校治理的基本形式,而法律也赋予了高校自治的权力,但高校的自治必须以章程为前提,接受社会公众、政府的监督。但根据章程形成的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高校的使命与治理体制
高校的使命是其办学的本质,体现它的价值,而这个使命也明确了高校未来办学的方向,故每个高校都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并基于使命不断努力。即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方式与体制的不同,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使命的最终内容;治理体制是章程的核心,包括多个部分,这几个部分有各自的职能与权限。这两方面体现出的不足是,高校对使命的认可还需进一步优化,决策与行政机构与学术结构的关系不明确。
(二)校内人员的主体地位和对外开放办学
校内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与各级员工,他们是管理的参与者,也是实施者,故需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其管理自治。高校的对外开放是,根据时代的发展的特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并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它们存在的问题是,对人员主体地位的维护力度不足,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尚待明确,且高校的办学体制还需创新,增加具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三)自我监督与外部管理
章程制定后,让高校实现了自主办学,而实现的同时需用制度提供保障,妥善处理与各个主体的关系,即高校应在工作中自我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做出的行为超过设定的边界,就会引发自主权的滥用。对于外部管理,是基于大学、政府的关系,提出增加自主权,借此,高校必须对自主权有全面的了解,制定章程时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三.章程制定下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
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对于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式是,从权责、监督等方面着手,实现制度的优化。
(一)根据章程的内容划分权责
它包括两点,其一是优化高校软法的建设,其二是建立政府服务制度。即高校实施的制度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方式之一,而制度的内容均需符合法律的要求做到用制度统一引领、完善学术研究,并基于制度实现各方面的协调,用这一方式促进高校向前发展,同时,实际管理中也要充分发挥章程的作用,检验制度内容是否具备可行性,实际操作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构建新的管理体系。高校完成章程的制定后,需依照章程决定校规与各项工作的管理方案,如果发现某些内容与社会发展不一致,可及时剔除,让治理工作全面落实。这个过程中需明确的是,章程是高校建设的基本资料,所有制度内容的确定都需以其为依据,而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所有管理都有据可依。而对于政府的服务制度,是从政府的角度管理高校,但若是管控的方式过于严格,反而会带来反效果,所以其思考后总结的新职能有管理职能,用指令管理高校时,是审查其工作进行的实际情况,服务职能,包括制定制度、维护市场制序等,用间接的方式管理,必要时会为其提供财政支持。这两个职能实施后,可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为高校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建立分权型组织模式
高校会基于自己管理的领域,对该领域展开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并得到大量的研究成果,所以,为优化高校学术研究工作的进行,其可建立分权型的组织模式,科学选择参与研究的人员,配置使用的设备。具体方式是,统计校内博士、硕士与本科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相关人员的人数,确定某个研究学科后,从这些人员中选择,组建小组,而小组使用的经费、设备等,需根据院内的基本情况决定。由此,提出的新职能如下:从知识的创新等方面分析,考核每位成员的能力,确定最佳人员;优化学科建设各项工作的进行;完成工作评估;为学生工作的研究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并为研究人员提供职位晋升的机会,增设新的学科,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根据高校的基本情况,制定与自身情况相符的理财方案;依照实际情况,分析高校内岗位设置的是否冗余或不足,提出岗位设置的新方案。
(三)确定新的权力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缺少任意一方,都将无法继续运转,所以,明确他们的权力,并让权力顺利行使,为治理结构的改革提供助力,是高校治理优化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是代表大会,它虽然会为两者提供参与的渠道,但实际管理中主体的地位并未体现。因此,高校应扩大教师权力的范围,让其明确权力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术研究,是高校重要的人才储备,如果其主体地位有待提升,会直接影响治理的效果。随后,需增加学生的权力,若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意见无法表达,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质量降低,很难借助有效的处理方式改变现状。也就是说,高校需根据章程的内容,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其可使用的权力。
(四)基于章程制定完成校内组织结构的优化工作
首先,高校需重新构建基层学术组织。知识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创新知识的研究时,是根据已经确定的领域,与相关主体沟通,并用这一方式组建专业的团队。即确定组织结构时需优化分工,根据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阅历等,实现工作上的协作,各部分分工完成后,把工作结果整合,以此提高效率。该制度落实后,可为教师留下自主研发的空间,让其得到更多的利益。
其次,改变教学管理的方式。学科制是目前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使用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机制下可从中总结出三个要素,分别是平台、任务和学科,平台是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知识与场所,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一氛围下,教师会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任务。学科制与原有方式比较后,得到的优势是,高校可对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调控,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力,确定管理核心。
最后,完善组织结构。学科制是基于高校各级机构的设置,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学科、学院和学校,分别位于基层、中层和高层,并基于此建立了管理模式。对于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化,是针对各层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工作的重点,并把管理的重心放到基层,简化管理过程,而对于学院管理的优化,是根据章程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工作标准,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
從章程的角度分析高校的治理结构,是明确章程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基于章程提出优化治理结构的方案。这一方案下,要求实现管理的权责分明,并突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调整工作内容,如此,能够保证高校的治理结构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胡仲胜.社会参与视角下的高校治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6-9.
[2]彭满如.现代大学完善财务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7,(05):87-94.
[3]刘彬,庄璟.基于权力制约要求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J].江南论坛,2017,(09):46-47.
[4]谢芳.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地方高校治理结构改革路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40-42.
关键词:章程制定 高校治理结构 自我监督 分权型组织模式
现代大学制度是基于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征,补充内容,以反映大学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作为其必须遵守的规则。大学章程是制度的一部分,在校园各方面的管理中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是大学内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则,决定管理方案。
一.大学章程的作用
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进行的依据,而高校也基本形成了治理结构,即在校内设置党委机构与领导班子,由教授与教师治学,实现民主管理,且这个结构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国家对制度的设计,其二是高校内部制度的确定,前者是明确高校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基于不同的权力,调整管理方式与内容,让相关人员进行自我调整。但高校的治理结构在发展过程中,需根据政府、市场提出的要求,改变管理方案,而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由此,要求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把章程作为基本准则,帮助高校实现依法办学,让它的管理向法制化转变,并以此建立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另大学章程内容的完善,也可以补充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
二.章程制定下高校治理结构的现状
自治已成为高校治理的基本形式,而法律也赋予了高校自治的权力,但高校的自治必须以章程为前提,接受社会公众、政府的监督。但根据章程形成的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高校的使命与治理体制
高校的使命是其办学的本质,体现它的价值,而这个使命也明确了高校未来办学的方向,故每个高校都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并基于使命不断努力。即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方式与体制的不同,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使命的最终内容;治理体制是章程的核心,包括多个部分,这几个部分有各自的职能与权限。这两方面体现出的不足是,高校对使命的认可还需进一步优化,决策与行政机构与学术结构的关系不明确。
(二)校内人员的主体地位和对外开放办学
校内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与各级员工,他们是管理的参与者,也是实施者,故需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其管理自治。高校的对外开放是,根据时代的发展的特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并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它们存在的问题是,对人员主体地位的维护力度不足,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尚待明确,且高校的办学体制还需创新,增加具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三)自我监督与外部管理
章程制定后,让高校实现了自主办学,而实现的同时需用制度提供保障,妥善处理与各个主体的关系,即高校应在工作中自我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做出的行为超过设定的边界,就会引发自主权的滥用。对于外部管理,是基于大学、政府的关系,提出增加自主权,借此,高校必须对自主权有全面的了解,制定章程时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三.章程制定下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
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对于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式是,从权责、监督等方面着手,实现制度的优化。
(一)根据章程的内容划分权责
它包括两点,其一是优化高校软法的建设,其二是建立政府服务制度。即高校实施的制度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方式之一,而制度的内容均需符合法律的要求做到用制度统一引领、完善学术研究,并基于制度实现各方面的协调,用这一方式促进高校向前发展,同时,实际管理中也要充分发挥章程的作用,检验制度内容是否具备可行性,实际操作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构建新的管理体系。高校完成章程的制定后,需依照章程决定校规与各项工作的管理方案,如果发现某些内容与社会发展不一致,可及时剔除,让治理工作全面落实。这个过程中需明确的是,章程是高校建设的基本资料,所有制度内容的确定都需以其为依据,而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所有管理都有据可依。而对于政府的服务制度,是从政府的角度管理高校,但若是管控的方式过于严格,反而会带来反效果,所以其思考后总结的新职能有管理职能,用指令管理高校时,是审查其工作进行的实际情况,服务职能,包括制定制度、维护市场制序等,用间接的方式管理,必要时会为其提供财政支持。这两个职能实施后,可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为高校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建立分权型组织模式
高校会基于自己管理的领域,对该领域展开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并得到大量的研究成果,所以,为优化高校学术研究工作的进行,其可建立分权型的组织模式,科学选择参与研究的人员,配置使用的设备。具体方式是,统计校内博士、硕士与本科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相关人员的人数,确定某个研究学科后,从这些人员中选择,组建小组,而小组使用的经费、设备等,需根据院内的基本情况决定。由此,提出的新职能如下:从知识的创新等方面分析,考核每位成员的能力,确定最佳人员;优化学科建设各项工作的进行;完成工作评估;为学生工作的研究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并为研究人员提供职位晋升的机会,增设新的学科,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根据高校的基本情况,制定与自身情况相符的理财方案;依照实际情况,分析高校内岗位设置的是否冗余或不足,提出岗位设置的新方案。
(三)确定新的权力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缺少任意一方,都将无法继续运转,所以,明确他们的权力,并让权力顺利行使,为治理结构的改革提供助力,是高校治理优化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是代表大会,它虽然会为两者提供参与的渠道,但实际管理中主体的地位并未体现。因此,高校应扩大教师权力的范围,让其明确权力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术研究,是高校重要的人才储备,如果其主体地位有待提升,会直接影响治理的效果。随后,需增加学生的权力,若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意见无法表达,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质量降低,很难借助有效的处理方式改变现状。也就是说,高校需根据章程的内容,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其可使用的权力。
(四)基于章程制定完成校内组织结构的优化工作
首先,高校需重新构建基层学术组织。知识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创新知识的研究时,是根据已经确定的领域,与相关主体沟通,并用这一方式组建专业的团队。即确定组织结构时需优化分工,根据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阅历等,实现工作上的协作,各部分分工完成后,把工作结果整合,以此提高效率。该制度落实后,可为教师留下自主研发的空间,让其得到更多的利益。
其次,改变教学管理的方式。学科制是目前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使用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机制下可从中总结出三个要素,分别是平台、任务和学科,平台是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知识与场所,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一氛围下,教师会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任务。学科制与原有方式比较后,得到的优势是,高校可对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调控,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力,确定管理核心。
最后,完善组织结构。学科制是基于高校各级机构的设置,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学科、学院和学校,分别位于基层、中层和高层,并基于此建立了管理模式。对于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化,是针对各层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工作的重点,并把管理的重心放到基层,简化管理过程,而对于学院管理的优化,是根据章程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工作标准,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
從章程的角度分析高校的治理结构,是明确章程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基于章程提出优化治理结构的方案。这一方案下,要求实现管理的权责分明,并突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调整工作内容,如此,能够保证高校的治理结构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胡仲胜.社会参与视角下的高校治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6-9.
[2]彭满如.现代大学完善财务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7,(05):87-94.
[3]刘彬,庄璟.基于权力制约要求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J].江南论坛,2017,(09):46-47.
[4]谢芳.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地方高校治理结构改革路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