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来到桥边,注视着桥上桥下的一切。
与往常一样,早晨的手帕口桥上是那么的拥挤。不知是哪位设计师的杰作竟然将火车道与公路桥建在了一起,不但桥面上没有车辆分行线,而且各种车辆混行。刚到7点来钟,行人、公共汽车、自行车、施工的卡车、进城卖菜的三轮车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向桥上涌来。左拐的左拐,逆行的逆行,三轮车贴着汽车,汽车间夹着行人,乱作一团,又一同通过只有8米宽的火车道。突然,一声汽笛,两边的栏杆徐徐放下——火车将至,每到这时,所有车辆行人都要停留5~10分钟。于是乎,有人钻跃栏杆,有的车调头,有的司机从车窗口弹出烟头;因为拥挤、碰撞,叫喊声、对骂声不绝于耳。此时的手帕口桥紧张、混乱、失控。我父亲把这情景形象地称之为trffic jam(交通酱)。
眼前的一切让老人惊呆了,他双眉紧蹙仿佛在思索什么。
第二天,手帕口桥上出现了一位老交通指挥员。他没有笔直的制服,没有鲜明的帽徽,只有一身褪了色的绿军服和一双灰白色的线手套。也许是习惯了手帕口桥的混乱、嘈杂,老人的出现最初没有被注意到,他的话没人听,他佝偻的身影很快被人与车的漩涡所淹没。更可气的是,有的司机还故意开车从他身边擦过,用轻蔑的眼光嘲讽他。
老人压低了帽檐,强烈的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他用手套擦了擦浸在皱纹间的汗水,那沟壑样的皱纹刻在他脸上,暗红而又沧桑。他焦急与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每一辆车,他不停地打着手势,让抢道的车停下来;他大声叫喊着,让夹在车辆间见缝插针的行人靠边行走。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来手帕口桥并不那么难走。
桥没有修宽,旁边也没有新马路,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辆依然是那么多,可如今人们通过手帕口桥时觉得顺畅、轻松,手帕口桥的变化一时间令熟悉它的人惊疑。终于人们发现:是一个老人改变着手帕口桥的交通状况。
于是,人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老人。而老人却依旧矮小、依旧沧桑、依旧穿着那褪了色的绿军装,依旧指挥着人与车汇成的河流。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手帕口桥的“交通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自觉、礼貌、谦让,是车辆的井然有序,附近的老居民们说,手帕口桥的交通秩序从来没这么好过。
也许老人真的太矮小了,人们竟然不知道从哪天起就再也没见到他的身影。于是,从这里走过的人都用急切的目光在寻找着他,附近的老居民们也相互打听,老人是不是搬了家?或许他有病来不了?尽管如此,人们再也没有找到老人。于是,人们又说,这一年来老人家太累了,他应该静静地休养。
再后来,人们终于知道,老人永远地走了,带着对手帕口桥的眷恋。让人欣慰的是手帕口桥没有因为老人的消失而回到从前混乱的局面。不论人们驾车驶来,还是步行穿过,人们似乎又看见老人那矮小的身躯,那挥动不停的手势,那焦急的目光,于是人们心中顿时升起一个信念:一定要让老人放心。
与往常一样,早晨的手帕口桥上是那么的拥挤。不知是哪位设计师的杰作竟然将火车道与公路桥建在了一起,不但桥面上没有车辆分行线,而且各种车辆混行。刚到7点来钟,行人、公共汽车、自行车、施工的卡车、进城卖菜的三轮车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向桥上涌来。左拐的左拐,逆行的逆行,三轮车贴着汽车,汽车间夹着行人,乱作一团,又一同通过只有8米宽的火车道。突然,一声汽笛,两边的栏杆徐徐放下——火车将至,每到这时,所有车辆行人都要停留5~10分钟。于是乎,有人钻跃栏杆,有的车调头,有的司机从车窗口弹出烟头;因为拥挤、碰撞,叫喊声、对骂声不绝于耳。此时的手帕口桥紧张、混乱、失控。我父亲把这情景形象地称之为trffic jam(交通酱)。
眼前的一切让老人惊呆了,他双眉紧蹙仿佛在思索什么。
第二天,手帕口桥上出现了一位老交通指挥员。他没有笔直的制服,没有鲜明的帽徽,只有一身褪了色的绿军服和一双灰白色的线手套。也许是习惯了手帕口桥的混乱、嘈杂,老人的出现最初没有被注意到,他的话没人听,他佝偻的身影很快被人与车的漩涡所淹没。更可气的是,有的司机还故意开车从他身边擦过,用轻蔑的眼光嘲讽他。
老人压低了帽檐,强烈的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他用手套擦了擦浸在皱纹间的汗水,那沟壑样的皱纹刻在他脸上,暗红而又沧桑。他焦急与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每一辆车,他不停地打着手势,让抢道的车停下来;他大声叫喊着,让夹在车辆间见缝插针的行人靠边行走。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来手帕口桥并不那么难走。
桥没有修宽,旁边也没有新马路,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辆依然是那么多,可如今人们通过手帕口桥时觉得顺畅、轻松,手帕口桥的变化一时间令熟悉它的人惊疑。终于人们发现:是一个老人改变着手帕口桥的交通状况。
于是,人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老人。而老人却依旧矮小、依旧沧桑、依旧穿着那褪了色的绿军装,依旧指挥着人与车汇成的河流。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手帕口桥的“交通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自觉、礼貌、谦让,是车辆的井然有序,附近的老居民们说,手帕口桥的交通秩序从来没这么好过。
也许老人真的太矮小了,人们竟然不知道从哪天起就再也没见到他的身影。于是,从这里走过的人都用急切的目光在寻找着他,附近的老居民们也相互打听,老人是不是搬了家?或许他有病来不了?尽管如此,人们再也没有找到老人。于是,人们又说,这一年来老人家太累了,他应该静静地休养。
再后来,人们终于知道,老人永远地走了,带着对手帕口桥的眷恋。让人欣慰的是手帕口桥没有因为老人的消失而回到从前混乱的局面。不论人们驾车驶来,还是步行穿过,人们似乎又看见老人那矮小的身躯,那挥动不停的手势,那焦急的目光,于是人们心中顿时升起一个信念:一定要让老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