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f2/ARE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Nrf2/ARE通路激活剂上调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在胰岛B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T2DM大鼠胰岛B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方法

建立T2DM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tBHQ干预组(tBHQ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C组)。连续干预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观察胰岛细胞形态结构及凋亡,ELISA检测血清及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腺总Nrf2、核Nrf2蛋白表达。

结果

DM组FBG和FINS水平分别较NC组明显增高和降低(均P=0.000),tBHQ组FBG和FINS水平分别较DM组明显降低和增高(均P=0.000)。与NC组比较,DM组胰岛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肿胀、坏死,凋亡增加,tBHQ组胰岛细胞较DM组明显改善。与NC组比较,DM组血清及胰腺组织中MDA、TNF-α水平显著升高,T-SO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0);tBHQ组血清及胰腺组织中MDA、TNF-α水平较DM组明显降低,T-SOD水平明显升高(均P=0.000)。DM组总Nrf2、核Nrf2蛋白的表达均较NC组显著降低(P总Nrf2=0.000,P核Nrf2=0.006),与DM组比较,tBHQ组总Nrf2、核Nrf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00)。

结论

激活Nrf2/ARE通路可通过上调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在胰岛B细胞中的表达来减轻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对胰岛B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其他文献
纤溶和抗凝疗法是指应用一些能增强血液和组织中纤维蛋白溶解能力、抑制血小板粘聚及阻止纤维蛋白(血凝块)形成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长期来有效地使用于一些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但在皮肤科领域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手段。自Cunliffe等于1968年发现某些皮肤血管炎患者血液和组织纤溶活性降低,并应用纤溶药物成功地进行治疗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重视。
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是一种全身性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防御机能损伤――细胞介导免疫缺陷的病人.而在肾移植病人中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诊断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超过50%.本文报告1例肾移植病人应用免疫抑制药后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经常规治疗失败后试用撤除免疫抑制药治疗本病的结果.患者男,20岁.因发热、厌食、不适、体重减轻2月,咳嗽、头痛3周于1977年9月入院.患者在1973年行肾移植(其
期刊
利福平治疗难治麻风虽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再发的病例仍能见到.作者曾对这样的病例用氯林可霉素(clindamycin)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迄今共在光明园和爱生园两处麻风院,用氯林可霉素治疗10例难治麻风患者,主要是在利福平治疗过程中再发的病例.
期刊
作者报告1例转移性皮肤癌.患者男51岁,在肺癌治疗过程中,右侧头部出现红色肿瘤,组织像为转移性管状腺癌.见到肿瘤细胞经毛囊及部分表皮排出,认为是排出现象(elimination).作者从本例观察到:①毛囊内至开口部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②毛囊上皮围着肿瘤细胞伸展.③肿瘤细胞巢与真皮内肿瘤细胞连接.④毛漏斗部的毛囊上皮基底层附近可见孤立的肿瘤细胞.
作者报告一例48岁男性患者,1979年患骨髓分化不良性淋巴瘤,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开始有良好反应,但从未完全消退,骨髓多次检查均见恶性细胞.1981年1月患者因肋骨疼痛,入院检查,骨髓活检几乎完全为淋巴瘤所侵.
期刊
SLE病人皮损和临床上正常皮肤的真皮和表皮连接处(DEJ)经常可发现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的沉积.临床上正常皮肤DEJ处Ig和补体沉积也见于某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期刊
为阐明皮肤的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中脓疱形成的机制,作者分别用IgG和IgM-C3致敏的牛红细胞、按微量板法,对从患者的脓疱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取得的多形核白细胞(PMNs)进行EA和EAC花环试验,分别用以检测PMNs膜表面上的IgG-FC受体和C3b受体。
期刊
本文作者报告6例免疫损伤的患者,他们的毛囊炎是由PA0―11型引起并迅速发展为严重的坏疽性深脓疱。除例6外都用过各种免疫抑制剂及全身抗生素治疗。所有损害最初都为毛囊炎,几小时内变为0.5~3cm直径的水肿性丘疹性脓疱,孤立或群集,前4例患者24小时内未进行治疗,丘疹脓疱发展成大疱,其内充满清亮的、乳白色、脓性或出血性液体。2例患者累及整个会阴及肛周。1例外阴发生坏死性损害。损害不很痛。发疹时病人都
期刊
自1911年Jadassohn首先描述霉菌疹改变(Mycid change)后,文献中常在深部真菌病时发生的各种霉菌疹陆续有报道。作者报告一例深部真菌感染出现渗出性膝关节炎的霉菌疹反应。
期刊

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可为系统型或局限型(即硬斑病)。已描述过许多硬皮病亚型,大疱性硬斑病是其中罕见的一种。本文报道一例有大疱形成的深在性硬斑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