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座谈会上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广大援藏人员倍感亲切,深受鼓舞。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领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将援藏干部一个个亲自送到工作岗位。我也是那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当时任林芝地区朗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是习近平同志最后一批送到岗位的。17年过去了,但三年援藏的经历,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仍深深根植记忆,终生难忘,终身受益。
砥砺奉献品质。1998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将派往米林农场、米林县和朗县任职的援藏干部一一送到岗位,我对口援建的朗县是最后一站。当晚习近平同志住在朗县,召集了朗县县委和第一批援藏干部,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对我们第二批援藏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并关切地叮嘱我,在西藏工作很辛苦,在这里要保重身体,努力干好工作,三年坚持下来就是奉献。在西藏工作的确非常辛苦,我们援建的朗县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虽然不是西藏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但也是一个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原县,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1998年的时候工作生活条件还非常差。伴随着高原带来的头昏、头痛、失眠等不适和生活上孤独寂寞,我真正感受到援藏干部和朗县本地干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不易。三年援藏工作,我们都是在适应和克服这样的不适中工作和生活,遇到许许多多困难和挑战,但每次遇到困难和挑战,都会想起习近平同志的关怀与体谅,总是深深被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鞭策着。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亲身学习和实践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成为我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寶贵精神财富。当前,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更需要拿出“老西藏精神”的那股子劲头,始终以良好心态、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对待新工作新生活,为人生前行保持定力,为事业发展坚守担当。
锤炼务实作风。“在朗县做些什么?给朗县留些什么?”这是在藏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复杂的环境决定我们不能照搬内地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和目标规划。初到朗县,我们除了面临环境不适外,还面临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工作全新等种种困难。我们从调研入手,对全县6个乡进行走访,与县直部门、乡镇领导、农牧民促膝长谈,听取民意,一步步摸清朗县经济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区位特征、民俗风情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三年援藏规划,提出工作目标思路和具体项目。1998年8月,我们带着三年援藏规划回到福建,习近平同志亲自接见我们,认真指导,并语重心长叮嘱我们,对口支援工作要符合朗县实际,工作规划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定好的规划要落细落实,确保推动朗县经济社会发展。带着省委和习近平同志的嘱托,我们回到朗县后,紧紧围绕“发展、稳定”这个主要任务,按照既定工作思路,着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组织实施了一批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朗县发展的“瓶颈”问题,取得良好成效,使朗县经济社会有了可喜的变化。三年援藏工作的实践,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在谋事创业过程中,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调查研究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求发展的事,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务实的精神谋发展、干实事、求实效。
坚守为民信仰。在还没进藏的时候,我就知道朗县是西藏林芝地区最为贫困的县,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苦。刚进朗县时,习近平同志就反复嘱咐我们,民生工程是援藏工作的重要工作,支援项目必须取信于民,认真落实好。当时,我还没有特殊的感觉,只知道为民惠民是我们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可当我第一次到拉多、洞嘎等乡镇调研时,群众的贫困程度,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这里农户居住的房子基本是泥土堆成,眼前除了这些土房子外,水利、道路、学校、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都没有。而淳朴的农牧民却十分热情,看到我们到来,拿出了仅有的一点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招待我们。身临其境,这样贫困的环境和真挚的热情,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越发感觉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为民情怀时时萦绕。于是,我们跑项目、拉赞助、要资金,架桥修路、建设电站、兴办文教、发展林业、建设农业开发区……三年里共组织实施民生项目40多个,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领域,在当地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些项目也成为福建人民与朗县人民的友好象征。在抓好民生工程过程中,我们也很快融入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跟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三年援藏工作,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苗遂奇)
砥砺奉献品质。1998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将派往米林农场、米林县和朗县任职的援藏干部一一送到岗位,我对口援建的朗县是最后一站。当晚习近平同志住在朗县,召集了朗县县委和第一批援藏干部,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对我们第二批援藏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并关切地叮嘱我,在西藏工作很辛苦,在这里要保重身体,努力干好工作,三年坚持下来就是奉献。在西藏工作的确非常辛苦,我们援建的朗县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虽然不是西藏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但也是一个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原县,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1998年的时候工作生活条件还非常差。伴随着高原带来的头昏、头痛、失眠等不适和生活上孤独寂寞,我真正感受到援藏干部和朗县本地干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不易。三年援藏工作,我们都是在适应和克服这样的不适中工作和生活,遇到许许多多困难和挑战,但每次遇到困难和挑战,都会想起习近平同志的关怀与体谅,总是深深被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鞭策着。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亲身学习和实践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成为我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寶贵精神财富。当前,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更需要拿出“老西藏精神”的那股子劲头,始终以良好心态、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对待新工作新生活,为人生前行保持定力,为事业发展坚守担当。
锤炼务实作风。“在朗县做些什么?给朗县留些什么?”这是在藏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复杂的环境决定我们不能照搬内地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和目标规划。初到朗县,我们除了面临环境不适外,还面临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工作全新等种种困难。我们从调研入手,对全县6个乡进行走访,与县直部门、乡镇领导、农牧民促膝长谈,听取民意,一步步摸清朗县经济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区位特征、民俗风情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三年援藏规划,提出工作目标思路和具体项目。1998年8月,我们带着三年援藏规划回到福建,习近平同志亲自接见我们,认真指导,并语重心长叮嘱我们,对口支援工作要符合朗县实际,工作规划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定好的规划要落细落实,确保推动朗县经济社会发展。带着省委和习近平同志的嘱托,我们回到朗县后,紧紧围绕“发展、稳定”这个主要任务,按照既定工作思路,着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组织实施了一批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朗县发展的“瓶颈”问题,取得良好成效,使朗县经济社会有了可喜的变化。三年援藏工作的实践,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在谋事创业过程中,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调查研究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求发展的事,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务实的精神谋发展、干实事、求实效。
坚守为民信仰。在还没进藏的时候,我就知道朗县是西藏林芝地区最为贫困的县,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苦。刚进朗县时,习近平同志就反复嘱咐我们,民生工程是援藏工作的重要工作,支援项目必须取信于民,认真落实好。当时,我还没有特殊的感觉,只知道为民惠民是我们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可当我第一次到拉多、洞嘎等乡镇调研时,群众的贫困程度,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这里农户居住的房子基本是泥土堆成,眼前除了这些土房子外,水利、道路、学校、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都没有。而淳朴的农牧民却十分热情,看到我们到来,拿出了仅有的一点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招待我们。身临其境,这样贫困的环境和真挚的热情,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越发感觉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为民情怀时时萦绕。于是,我们跑项目、拉赞助、要资金,架桥修路、建设电站、兴办文教、发展林业、建设农业开发区……三年里共组织实施民生项目40多个,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领域,在当地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些项目也成为福建人民与朗县人民的友好象征。在抓好民生工程过程中,我们也很快融入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跟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三年援藏工作,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苗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