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基础差异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课时不够内容较多等问题,积极倡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该课程。文章在分析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以信息化促教学质量为推手,已成为新时期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资源共享课、微课与慕课、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资源建设逐渐进入课堂,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中职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职学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如火如荼,通过办公自动化、MSOFFICE等等级考试。但目前在中职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信息基础差异较大。由于地区经济差异、政策等原因,中职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表现为一些同学还没用过办公软件、缺乏计算机操作经验,有些同学已经能熟练使用很多软件,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这使教学难以适应所有同学,难以实现分层教学。
2.课程课时不够内容较多。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中小学信息课程参差不齐。但信息技术课程中各种新技术、软件层出不穷,课程的信息量很大,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多个方向的内容,课时不够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上由教师讲授各知识点,学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练习。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进行模仿,在后续课程中体现出特别有依赖性,等候老师来讲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二、翻转课堂的再定义
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很有必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兼顾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探索部分教学内容放在课外完成,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测试、答疑等。这和国际上推崇的“翻转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是时代所迫、教师所需、学生所求。
1.定义
人们把这种在信息化环境中,由教师提供教学视频,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上完成作业答疑、展示学习成果、协作探究、师生交流互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FCM,即Flipped Class Model)。
2.特征
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征:
(1)颠覆教学组织流程,先学后教模式。
(2)学习资源完成作业,满十进一模式。
(3)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微课呈现方式。
(4)逐步转变师生角色,积极学习形式。
三、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公共课中应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基础,着眼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因特网应用、文本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能力,加强对网络伦理、信息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翻转课堂的指向:习惯的养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对人的影响很大,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通过翻转课堂,课前将许多知识习惯性进行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学习有效掌握。
2.翻转课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
课前、课上和课后,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聚焦的。课前教师通过QQ群、二维码等发布PPT和试题等信息。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课程相关知识点,诸如操作Windows系统、汉子录入、浏览网络新闻、收发邮件、网络知识等能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加之教师的引导,迅速掌握。
3.翻转课堂的追求:能力的提高
通过制作学生档案页、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和员工工资数据、协助老师分析班级学期成绩,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相关Excel表格和PPT,对后期的学习和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翻转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同学们能在习惯养成、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等方面大幅提高,但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微课视频、PPT等相关教学资源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合理组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相信翻转课堂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变革的新引擎。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以信息化促教学质量为推手,已成为新时期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资源共享课、微课与慕课、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资源建设逐渐进入课堂,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中职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职学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如火如荼,通过办公自动化、MSOFFICE等等级考试。但目前在中职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信息基础差异较大。由于地区经济差异、政策等原因,中职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表现为一些同学还没用过办公软件、缺乏计算机操作经验,有些同学已经能熟练使用很多软件,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这使教学难以适应所有同学,难以实现分层教学。
2.课程课时不够内容较多。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中小学信息课程参差不齐。但信息技术课程中各种新技术、软件层出不穷,课程的信息量很大,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多个方向的内容,课时不够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上由教师讲授各知识点,学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练习。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进行模仿,在后续课程中体现出特别有依赖性,等候老师来讲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二、翻转课堂的再定义
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很有必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兼顾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探索部分教学内容放在课外完成,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测试、答疑等。这和国际上推崇的“翻转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是时代所迫、教师所需、学生所求。
1.定义
人们把这种在信息化环境中,由教师提供教学视频,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上完成作业答疑、展示学习成果、协作探究、师生交流互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FCM,即Flipped Class Model)。
2.特征
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征:
(1)颠覆教学组织流程,先学后教模式。
(2)学习资源完成作业,满十进一模式。
(3)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微课呈现方式。
(4)逐步转变师生角色,积极学习形式。
三、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公共课中应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基础,着眼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因特网应用、文本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能力,加强对网络伦理、信息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翻转课堂的指向:习惯的养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对人的影响很大,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通过翻转课堂,课前将许多知识习惯性进行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学习有效掌握。
2.翻转课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
课前、课上和课后,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聚焦的。课前教师通过QQ群、二维码等发布PPT和试题等信息。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课程相关知识点,诸如操作Windows系统、汉子录入、浏览网络新闻、收发邮件、网络知识等能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加之教师的引导,迅速掌握。
3.翻转课堂的追求:能力的提高
通过制作学生档案页、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和员工工资数据、协助老师分析班级学期成绩,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相关Excel表格和PPT,对后期的学习和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翻转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同学们能在习惯养成、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等方面大幅提高,但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微课视频、PPT等相关教学资源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合理组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相信翻转课堂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变革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