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各32例。Ⅰ组采用插管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Ⅱ组采用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Ⅲ组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对比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结果: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急救的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Ⅰ组和Ⅱ组的各项结果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结果明显优于Ⅱ组,这说明单独的插管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面罩治疗效果。结论: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和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面罩联合插管;老年心肺复苏;老年呼吸心博骤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63-02
老年人群中出现的一类比较严重且易威胁生命的疾病是老年呼吸心搏骤停[1],因此,对这类患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选取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面罩方式、插管方式以及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分组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2],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2例。Ⅰ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33±9.97)岁;Ⅱ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 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42±9.31)岁;Ⅲ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69.01±9.6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意识突然消失,对外界呼唤没有产生反应。其中有20例患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5例患者是脑血管类疾病,20例患者是肺源性心脏病,11例患者心率失常,9例患者中毒,5例患者交通事故,6例患者属于其他类型疾病[3]。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在发病后,都立即进行胸外心脏徒手紧急按压治疗,电击体外除颤,并且通过静脉通道立即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肺复苏药物注射。Ⅰ组采用插管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快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立即建立机械通气[4]。Ⅱ组采用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立即对面罩进行持续的加压供氧人工通气操作[5]。三组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快速的对面罩进行通气,同时在5min内完成气管插管操作,迅速建立机械通气。对比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
1.3 疗效判定[6]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心跳恢复,面部表情恢复自然,同时口唇颜色恢复正常,出现了规律或者是不规律的自主呼吸,在患者建立机械通气后,呼吸恢复正常,经皮血氧饱和度超过了95.0%;患者的眼球运动,瞳孔之间变小,采用心电图监测显示正常,同时也能够观察到患者的心率和脉搏跳动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血压逐渐趋于正常,收缩压超过了60mmH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20min,自主循环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结果对比 Ⅲ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Ⅰ组和Ⅱ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结果对比也存在明显差异,Ⅰ组结果明显优于Ⅱ组,说明单独的插管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面罩治疗效果,详见表1。
2.2 三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对比 Ⅲ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Ⅰ组和Ⅱ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结果明显优于Ⅱ组,说明单独的插管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面罩治疗效果,详见表2。
3 讨论
在对呼吸心搏聚停发病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呼吸心搏聚停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全身机能逐步下降,此类疾病一旦发生将会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损害。因此对这类患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抢救者在呼吸心搏骤停抢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到患者的疾病抢救时间、抢救方法等,通过建立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的保证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采用面罩联合插管的方式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保证氧气的持续供应,改善患者机体的缺氧状态[7],同时面罩联合插管方式能够在患者抢救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在患者出现心脏骤停5min内及时的建立机械通气气流通道[8],能够保证患者获得及时的气体供应,从而更有效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
本文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分别采用面罩方式、插管方式以及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发现Ⅲ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均优于Ⅰ组和Ⅱ组。这说明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和生存率,同时在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医护力量薄弱的情况,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有效的促进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得我院院前急救医护操作过程不断变得规范化和程序化,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胤浩. 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3570-3571.
[2]梁实,张文武,余益民,等. 深圳市院前和急诊科心肺复苏单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8,05:415-418.
[3]郭伟诚,林惠玲. 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应用的Meta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7:54-57.
[4]摘要[A].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a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Final Program & 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Congress of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a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117.
[5]陶兰亭.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耿介立,俞羚,孙亚蒙,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01:33-80.
[7]楊琳. 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2:4883-4885.
[8]杨家有,陈剑平,阮海林. 院前指数评价急诊创伤住院患者的价值[J]. 广西医学,2014,10:1399-1400.
[关键词] 面罩联合插管;老年心肺复苏;老年呼吸心博骤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63-02
老年人群中出现的一类比较严重且易威胁生命的疾病是老年呼吸心搏骤停[1],因此,对这类患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选取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面罩方式、插管方式以及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分组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2],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2例。Ⅰ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33±9.97)岁;Ⅱ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 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42±9.31)岁;Ⅲ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69.01±9.6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意识突然消失,对外界呼唤没有产生反应。其中有20例患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5例患者是脑血管类疾病,20例患者是肺源性心脏病,11例患者心率失常,9例患者中毒,5例患者交通事故,6例患者属于其他类型疾病[3]。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在发病后,都立即进行胸外心脏徒手紧急按压治疗,电击体外除颤,并且通过静脉通道立即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肺复苏药物注射。Ⅰ组采用插管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快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立即建立机械通气[4]。Ⅱ组采用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立即对面罩进行持续的加压供氧人工通气操作[5]。三组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在患者完成了基本心肺复苏药物的注射后,快速的对面罩进行通气,同时在5min内完成气管插管操作,迅速建立机械通气。对比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
1.3 疗效判定[6]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心跳恢复,面部表情恢复自然,同时口唇颜色恢复正常,出现了规律或者是不规律的自主呼吸,在患者建立机械通气后,呼吸恢复正常,经皮血氧饱和度超过了95.0%;患者的眼球运动,瞳孔之间变小,采用心电图监测显示正常,同时也能够观察到患者的心率和脉搏跳动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血压逐渐趋于正常,收缩压超过了60mmH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20min,自主循环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结果对比 Ⅲ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Ⅰ组和Ⅱ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血压结果对比也存在明显差异,Ⅰ组结果明显优于Ⅱ组,说明单独的插管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面罩治疗效果,详见表1。
2.2 三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对比 Ⅲ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Ⅰ组和Ⅱ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结果明显优于Ⅱ组,说明单独的插管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面罩治疗效果,详见表2。
3 讨论
在对呼吸心搏聚停发病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呼吸心搏聚停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全身机能逐步下降,此类疾病一旦发生将会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损害。因此对这类患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抢救者在呼吸心搏骤停抢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到患者的疾病抢救时间、抢救方法等,通过建立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的保证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采用面罩联合插管的方式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保证氧气的持续供应,改善患者机体的缺氧状态[7],同时面罩联合插管方式能够在患者抢救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在患者出现心脏骤停5min内及时的建立机械通气气流通道[8],能够保证患者获得及时的气体供应,从而更有效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
本文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分别采用面罩方式、插管方式以及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发现Ⅲ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状况以及患者的存活率均优于Ⅰ组和Ⅱ组。这说明开展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和生存率,同时在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医护力量薄弱的情况,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有效的促进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得我院院前急救医护操作过程不断变得规范化和程序化,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胤浩. 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3570-3571.
[2]梁实,张文武,余益民,等. 深圳市院前和急诊科心肺复苏单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8,05:415-418.
[3]郭伟诚,林惠玲. 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应用的Meta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7:54-57.
[4]摘要[A].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a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Final Program & 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Congress of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a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117.
[5]陶兰亭.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耿介立,俞羚,孙亚蒙,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01:33-80.
[7]楊琳. 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2:4883-4885.
[8]杨家有,陈剑平,阮海林. 院前指数评价急诊创伤住院患者的价值[J]. 广西医学,2014,10:139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