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下,如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介绍了红拳的深远保护意义、保护的方法重点在于传承人,以及传承人要“活态”保护,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保护起到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 遗产 红拳 传承人 保护
中图分类号:J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65-0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是靠口头传承的,一半的中华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便是代代相传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一种动态的文化,他是一种技能,蕴含自己的哲理。作为遗产他需要继承,这种继承不是事物的继承,而是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动态继承。由于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大冲击。原本富足的文化遗产,面临重大考验,很多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承着某一种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和技艺蕴含着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见证了。
2 红拳的文化重要性
武术取于生活实践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归纳总结,不断演绎,吐垢纳新,完善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华武术自始至终未曾脱离实践,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不衰,历代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而武术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环境中的防身自卫与实战搏斗,二者深深相吸永不分开[1]。
考究红拳的重要意义,其一,作为民间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一种方式,作为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的娱乐方式传承延续;其二,冷兵器时代,习武从戎,防身自卫维护家园安定,作为陕西主流的武术红拳肩负着历史使命,至今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习武可以强家,一家习武可以强族”。“穷文富武”可见以前,习武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经济情况的。可见那时的武术——红拳是昌盛的,也应是与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其三,红拳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红拳与文化的结合与人们生产实际的结合,它的存在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肢体搏击动组合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的渗透。自古陕西帝王都,中华大地上,深藏闺中的关中红拳,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于今天的华美的肢体语言的竞技武术是截然不同的。红拳的动作除了有极具的搏击技巧,还有与之形象匹配的名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还可考究的“扎子”。比如红拳招式中的“却地龙”就是现在形似的“仆步下式”,在当今的竞技武术中它没有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单一的动作,而在陕西,它首先诠释的是和文化的契合。在陕西方言中所谓“却”就是藏的意思,而红拳中形象的“却地龙”就是仆步俯身贴近地面行动,在实践中与对方过招时,忽然潜身,也就是让对方忽然失去目标从而攻擊对方下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巧妙之极[2]。除此之外,考究红拳的发展,几乎也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在民间至今还联系的红拳兵器连枷、鞭杆等。连枷在战场上是用来打击铁甲盾牌产生的,而在生产生活中,它作为劳动工具,人们用它击打收割的麦子、脱离麦粒;鞭杆是一米左右的短棍,做为出门跋涉、防狗,夜行防身、觅路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他们在搏击中有确实有力的武器,还有铁锹、三股叉、镰刀都是农具却也是防身搏击的红拳器械。无一不在体现着红拳的价值,浩瀚的红拳文化、深邃鬼魅的红拳搏斗技巧防身之术、生产生活与红拳的有机结合都映射着红拳持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红拳作为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对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红拳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3 保护要着眼于红拳传承人的“活态”性
红拳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在陕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以前陕西大众体育的典型代表。由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红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受到外界的冲击。那么,如何保护红拳得以持之以恒的传承发扬?
3.1 传承人的重要性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人物。正是依靠这些传承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性和绵延不断最为重要的载体,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传承人还要有对祖先文化非凡的继承能力。传承人表现出的文化继承能力首先在于他对祖先文化的一种继承精神和继承观念。就是他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又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3.2 “活态”保护传承人
每一种文化的“核心”性都表现在这个传承人身上。看到了他,才见到文化的“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濒危是由传承人的濒危而带来的。他们传承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一旦逝去,这种文化如果还没有被传承下去,这种珍贵历史就会永久失去,所以我们今天是和时间奔跑。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让传承人如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的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俗学者形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
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定要到文化发生地去。文化发生地可称之为文化圈,代表一种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保护传承人,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能够不脱离文化土壤。传承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往往对物质发展的追求更迫切,因此传承人对保护“土壤”的建议总会看成与发展背道而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实是因为没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保留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围形成很好的商业资源。国家则需要对产生矛盾的地域行政拨款和补贴。[4]
4 结论
我们处在一个新文化不断地创造、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历史时期,关于“传承人”这个特殊的文化保护者与传承者的诸多特征和形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在民众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精神需求高涨的的时候找不回传统文化遗产的悔恨,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这为我们全面开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启示。振兴中华,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保护“活”着的传承人,并不只是在保护“遗产”,也不只是在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厚度和尊严,更是为未来保护着一种必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李全海.中华武术 北京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2008.第一期.武林大会园了每个习练传统武术的梦.
[2]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陕西红拳十年,陕西:西安出版社2007. p87-89.
[3] 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2.
[4] 杨宝生.中国红拳,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非物质 遗产 红拳 传承人 保护
中图分类号:J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65-0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是靠口头传承的,一半的中华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便是代代相传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一种动态的文化,他是一种技能,蕴含自己的哲理。作为遗产他需要继承,这种继承不是事物的继承,而是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动态继承。由于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大冲击。原本富足的文化遗产,面临重大考验,很多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承着某一种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和技艺蕴含着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见证了。
2 红拳的文化重要性
武术取于生活实践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归纳总结,不断演绎,吐垢纳新,完善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华武术自始至终未曾脱离实践,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不衰,历代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而武术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环境中的防身自卫与实战搏斗,二者深深相吸永不分开[1]。
考究红拳的重要意义,其一,作为民间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一种方式,作为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的娱乐方式传承延续;其二,冷兵器时代,习武从戎,防身自卫维护家园安定,作为陕西主流的武术红拳肩负着历史使命,至今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习武可以强家,一家习武可以强族”。“穷文富武”可见以前,习武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经济情况的。可见那时的武术——红拳是昌盛的,也应是与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其三,红拳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红拳与文化的结合与人们生产实际的结合,它的存在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肢体搏击动组合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的渗透。自古陕西帝王都,中华大地上,深藏闺中的关中红拳,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于今天的华美的肢体语言的竞技武术是截然不同的。红拳的动作除了有极具的搏击技巧,还有与之形象匹配的名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还可考究的“扎子”。比如红拳招式中的“却地龙”就是现在形似的“仆步下式”,在当今的竞技武术中它没有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单一的动作,而在陕西,它首先诠释的是和文化的契合。在陕西方言中所谓“却”就是藏的意思,而红拳中形象的“却地龙”就是仆步俯身贴近地面行动,在实践中与对方过招时,忽然潜身,也就是让对方忽然失去目标从而攻擊对方下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巧妙之极[2]。除此之外,考究红拳的发展,几乎也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在民间至今还联系的红拳兵器连枷、鞭杆等。连枷在战场上是用来打击铁甲盾牌产生的,而在生产生活中,它作为劳动工具,人们用它击打收割的麦子、脱离麦粒;鞭杆是一米左右的短棍,做为出门跋涉、防狗,夜行防身、觅路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他们在搏击中有确实有力的武器,还有铁锹、三股叉、镰刀都是农具却也是防身搏击的红拳器械。无一不在体现着红拳的价值,浩瀚的红拳文化、深邃鬼魅的红拳搏斗技巧防身之术、生产生活与红拳的有机结合都映射着红拳持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红拳作为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对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红拳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3 保护要着眼于红拳传承人的“活态”性
红拳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在陕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以前陕西大众体育的典型代表。由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红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受到外界的冲击。那么,如何保护红拳得以持之以恒的传承发扬?
3.1 传承人的重要性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人物。正是依靠这些传承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性和绵延不断最为重要的载体,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传承人还要有对祖先文化非凡的继承能力。传承人表现出的文化继承能力首先在于他对祖先文化的一种继承精神和继承观念。就是他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又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3.2 “活态”保护传承人
每一种文化的“核心”性都表现在这个传承人身上。看到了他,才见到文化的“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濒危是由传承人的濒危而带来的。他们传承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一旦逝去,这种文化如果还没有被传承下去,这种珍贵历史就会永久失去,所以我们今天是和时间奔跑。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让传承人如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的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俗学者形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
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定要到文化发生地去。文化发生地可称之为文化圈,代表一种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保护传承人,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能够不脱离文化土壤。传承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往往对物质发展的追求更迫切,因此传承人对保护“土壤”的建议总会看成与发展背道而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实是因为没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保留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围形成很好的商业资源。国家则需要对产生矛盾的地域行政拨款和补贴。[4]
4 结论
我们处在一个新文化不断地创造、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历史时期,关于“传承人”这个特殊的文化保护者与传承者的诸多特征和形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在民众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精神需求高涨的的时候找不回传统文化遗产的悔恨,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这为我们全面开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启示。振兴中华,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保护“活”着的传承人,并不只是在保护“遗产”,也不只是在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厚度和尊严,更是为未来保护着一种必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李全海.中华武术 北京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2008.第一期.武林大会园了每个习练传统武术的梦.
[2]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陕西红拳十年,陕西:西安出版社2007. p87-89.
[3] 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2.
[4] 杨宝生.中国红拳,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