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创新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122702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0月我们在杂志上认识了设计师李筱,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疯传的设计作品也是来自李筱的全新系列,强烈的建筑结构、清新靓丽的色彩以及突破传统针织的制作手法引来无数喝彩,在针织领域李筱似乎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而她独立不盲从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思维正是这个王国走向强盛的根基。
  采访期间李筱正忙于准备在意大利Trieste举行的面对全球年轻设计师的比赛——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还处于在读研究生的她,似乎比常人多出一半的精力来应付各种事情,对于自己的设计风格显然她比很多学校里的很多同学要定位得更准确,明白自己想要的并且为之付出热情和汗水是每个成功设计师走向金字塔尖的唯一之路。
  iLOOK:你好,李筱。能给iLOOK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同时分享一下这几年学习到的东西吗?李筱:大家好,跟iLOOK的读者并不陌生,去年10月刊在这里跟大家交流过。现在我刚刚研究生毕业。这两年在RCA学到的是“Modern and Innovative”,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自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梦想清单。
  iLOOK: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做一名服装设计师呢?李筱:做Fashion Designer是我从十几岁开始的梦想。我喜欢一切跟美有关的事情,从小就对自己的着装有独特的见解。我觉得可以从事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这也是我可以保持积极的原因。
  iLOOK:之前在国内学习过吗,你觉得国内的教育跟国外的教育有什么区别?
  李筱:我在伦敦读本科和Master,所以Fashion是在伦敦开始的。我觉得在伦敦生活环境比较自由,国外的教育艺术氛围很好,教育体系比较成熟和完善,重视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iLOOK:你觉得一个好的时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哪些?
  李筱:有一定的天赋加上不可或缺的努力,两者同样重要。
  iLOOK:每年都有大批很有才华的毕业生给我们带来惊喜,而很多随后就销声匿迹了,作为时尚行业的一个学生。你期望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能够更好地帮助你们未来面对市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设计师?
  李筱: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但是好的学校、好的老师会给学生好的指引。我觉得最终能否有作为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是一个学习设计的学生在发展自己创意的同时,要站在穿着者的角度考虑设计创作,同时要自己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自己,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学校积极创作的同时考虑到市场需求。
  iLOOK:听说你7月在意大利参加一个比赛,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个比赛是干吗的,目的是什么,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李筱: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这个比赛是在意大利Trieste举行的面对全球年轻设计师的专业度很高的比赛,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比赛的意义在于支持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并且给设计师创造更多的与时尚产业接触的机会。评委包括来自PPR集团、MMM、V&F、Nicola Formichetti、Diesel、VogueItaly等等。它是我六年以来的梦想,可以给我带来更多与设计师交流的机会,从时尚产业的成功人士那里得到很多很好的建议。
  iLOOK:你这个最近很火的系列的主题叫什么,怎么想到做这个系列的?
  李筱:我从最初学Knit的时候就一直关注于Modern Knit。我希望我的针织元素可以很现代,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我一直都在尝试一些新材料和传统针织的结合。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真实针织与虚拟针织的结合创造超现实主义的针织,打破人们对针织的模式化思维。
  iLOOK:当初做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哪里?李筱:60’s&Modern Architecture。
  iLOOK:你对设计中的建筑感怎么看,你是如何理解建筑原理,并把它以更实际的方式转变为时装呢?李筱:我一直都在努力尝试有建筑感的设计和新材料的结合,其实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有建筑感同时需要找到实穿的材质并且结合在一起需要非常多的尝试。对于针织来说,传统的针织时装大部分是柔软有垂感的,但是我希望我的针织突破传统的定义,可以有自己的性格,现代。这也是我对当代女性的诠释。
  iLOOK:你对自己的设计风格有—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李筱:Modern and Innovative。
  iLOOK:你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名声了,王菲等都对你不吝赞美,你怎么看待目前的状态,或者说你觉得现在成名是否条件具备妥当?
  李筱: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作品的肯定。王菲是我很欣赏的艺人,很开心她喜欢我的设计。我觉得现在一切都是刚刚开始,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iLOOK:作为一个还在读研究生的设计师,你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成绩和未来的路?目前如此多的活动,比赛会不会打扰到你的学习,你是怎么平衡的?
  李筱:一切都是六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所以我比较平和地看待现在的成绩,离我的梦想还很远,我会为此不断地努力。现在参加的比赛都是专业程度很高的比赛,关注的是设计师的设计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对我自己也一种挑战。评委是来自时尚产业的专业人士,会给很多很好的建议,对自己是很好的锻炼。我觉得学校的学习只是一部分,参加比赛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会有助于学习。平衡的方法就是花双倍的时间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iLOOK: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你的设计是否潜移默化地受他的影响?
  李筱:Cristobal Balenciaga,他是一个冷峻且稳健的天才,也是时装界里难得的全才人物。他虽然没有像Dior的“New Look”那样惊天动地,但是他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的高级时装成为巴黎永久的名牌。他像画家乔尔乔内、鲁本斯那样,风格典雅、富丽、细腻,他是巴黎高级时装的一代宗师,也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师。
  iLOOK:在你看来,时装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李筱: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需要用心去做。但是Concept是一切的开始。
  iLOOK:在创作一个服装系列的时候,你是从哪个设计步骤开始的,为什么?
  李筱:Concept,因为概念是一个系列的灵魂,必须先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我才能找到切入口。
  iLOOK:你认为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工艺展示呢,为什么?
  李筱:我没有给我的设计划分过一个区域。因为艺术形式和工艺展示在这个系列中是融合并且互相支持的。
其他文献
Free(自由)、Found(开创)、Funny(玩乐)是设计师兼品牌创始人郑一赋予The Thing的灵魂,他鼓励追逐潮流的同时要坚持自我态度,主张突破传统,挖掘自我个性,让年轻的心在最灿烂的时光里玩转属于自己的青春。因此他的设计总是尽可能表现不拘一格的想法,释放个人情绪。这跟寻求安全性的商业设计显得背道而驰,但是讽刺的是,他们却能凭借着独来独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暂居了稳固的一席之地。其中的原因
期刊
“槲寄生的书店”这个有趣的名字,是设计师高山为自己的书套、书匣系列作品臆想的品牌。从小热爱自然的他,对槲寄生这种植物有着不可磨灭的喜爱,而之所以给将来的品牌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设计的书套、书匣也正像槲寄生的生活方式那样——附着在每一本书上,与其融为一体。槲寄生象征希望、幸福之意,高山借作品传递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希望提升每个爱书之人的幸福浓度。  如果把书籍比作人的话,书套的作用就像衣服,是
期刊
我们常常忽略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随手的涂鸦或者拍的照片总是漫不经心随手丢在一旁,这些美好的记忆似乎就从此被埋藏,不再被记起,但是服装设计师CC KUO却把自己的经历都变成了设计灵感。从2010年个人品牌成立到现在,她已经发布了七个系列,服装中的所有细节都来自她对生活中美丽事物的感受,而不同的印花设计、面料剪裁等特点在每个系列中的运用都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惊喜。  CC KUO在台北出生,之后到中
期刊
从生命体还是水中一个简单的细胞,到现代人呼吁保护大自然,人都是自主地活着,但其实也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法则之中。首饰设计师孙常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设计切入点,以自然界植物风景为设计灵感,运用意象化的变现方式,制作出一系列以植物形态为造型的作品,营造自然之境,以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关系,激发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意在让城市人通过作品感受到大自然的包容与力量,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与大自然相
期刊
彭怡(Rainbo)现在的身份是一位全职艺术家,涉足涂鸦、雕塑、油画等多个领域。她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学习素描,却因为老爸“每天必须画三幅”的古板要求而满心抵触。和很多成长中彷徨过的年轻人一样,20岁以前的彭怡,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是骨子里的叛逆,她高中毕业后,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读大学,却选择离开家,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生活,这也是她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2006年,因为朋友的
期刊
决定设计“政Cheng”包时,Henry Tsai已经40岁,做了20年的广告创意工作。在厌倦了需要长期熬夜和承受高压的工作之后,他决定暂别广告圈。跳开原本熟悉的环境后,他开始注意身边的事物,发现可以创作的空间其实更大。而之所以开始设计包包,源于有次朋友请他推荐有独特设计感的包包。当时Henry Tsai脑海一片空白,转而一想,既然想不起什么牌子值得称道,不如自己尝试设计。于是,“政Cheng”包
期刊
在2012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上,有一组陶瓷作品“秋蚀”系列器皿,以轻薄如纸的视觉造型,吸引了很多关注。它的设计者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黄丽帆。这组作品安静的器皿形态、巧妙的撕边和釉色晕染,仿佛秋天的枯叶,自然彰显出一种律动。“本静,欲动”这颇具禅意的表述,是黄丽帆对这组作品视觉效果的概括。在她看来,“秋天并非生命的陨落和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循环,就好像器皿不只具有使用功能
期刊
女人的优雅来自内在的气质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简洁的形式、精致的细节都只为了美得更到位,更具品位。Judy Hua的设计突破了对服装认识的偏颇和视野,以简单却又建筑感的线条勾勒出了大气、沉静、内敛的美。就如她自己描述的那般“时间可以让桑叶变成织锦”,这是她对高级定制的理解,也是她直信奉的理想。精湛的工艺、裁剪,细致的做工,秉承着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哲学,这让Judy Hua在高级定制的花簇中谱写着属于自
期刊
80后是身份尴尬的一代人,好像不曾拥有过真正的青春——曾经白衣飘飘的理想主义时代不属于他们,诗人们早已搭乘火车远去,80后没有赶上浪漫主义的最后一班列车。当80后终于长大、可以开始选择的时候,却首先得承担生活的责任,不得不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奔忙。所以80后需要回忆,也特别喜欢回忆,好像最美好的时光都停留在过去,只有靠回忆才能有所慰藉。  本期专题,iLOOL试图列举一些现象,探寻回忆的迷人之处
期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学校课本里必备的内容,“鱼之乐”被当作载体,印证了一些人生哲理。细想起来,无论古今,人们谈风雅、论惬意似乎总会包含“鱼”——小桥流水,游鱼嬉戏,一笔墨意,一盏香茗,望远山影绰,看浮云缥缈。这样简单的画面,品的就是个意境。千万别认为在现在城市化的大环境下实现这样的意境难上加难,努努力还是能够办到的。  68℃金鱼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作品名字和它的功能一样直接。设计师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