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他种的葫芦,结出了一个有五石容积的果实。用这个大葫芦去盛水,其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又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所以他认为这个大葫芦没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
庄子听后,又给他讲了一故事: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游客找到这里,愿意用高价收买他们的药方。这家人经过商量之后把药方卖给了他。游客得到药方,转手把它卖给了吴王。吴国军士用这种药保护手脚,最终打退了越国的进攻。这个游客因此得到了吴王的割土封赏。一样的药方,有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判断标准和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致。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却认为它太大而无用,为何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想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认为,孩子趴在窗台上看一下午毛毛虫是无用的事,蹲在地上玩一下午泥巴是无用的事,盯着天空发呆是无用的事,但用这一下午时间练钢琴、背英语、学唱歌、练舞蹈就是有用的事。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用世俗的、功利的价值判断把孩子本该自由发展的生命界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让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他以后只能成为盛水的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学校、课堂、书本、实验室,固然是承载教育教学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更多的教育在生活中,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里。高峰校长的《重新发现学校》一书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天早上到学校后,他发现大树底下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砖头,于是就问打扫卫生的师傅这是怎么回事。师傅回答说,这些砖原来铺得整整齐齐,是孩子们翻开的。他又问,孩子们翻开砖头做什么?师傅说:“翻开砖头找蚂蚁呗!”高校长一听乐了,“这些乱七八糟的砖头不动了,就放在这里,让孩子来翻开找蚂蚁吧!”后来,他们学校还总结出了“蚂蚁精神”——团队合作、永不放弃、未雨绸缪、全力以赴,作为学校文化。试想,一个孩子蹲在地上看了一下午蚂蚁,蚂蚁的一些习性让他对动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蚂蚁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给了他巨大的鼓舞,这样的事情,会是无用的吗?
高雅的志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一个人的志趣,往往来自于观山阅水、仰望星空这些“无用”的事情。在这些与功利绝缘的状态中,人才能学会更好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话。宋人张载有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志趣,才心理健全,才富有竞争力,才大有作为,人生才能幸福。没有志趣的浸润,人生将是干涩枯燥而乏力的。白岩松在他的文章《做一些无用的事》里写道:“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
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头。作为教师和家长,不可用自己的固有判断去粗暴地修剪孩子的好奇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大瓢无用可泛舟。那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无用”的事情未必就真的一无是处。试着变换视角,把体验的权利放还给孩子,平心静气地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些我们看来“无用”他们却“受用不尽”的“大葫芦”里,享受探寻的体验,感受成长的快乐。这或许就是更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 / 张 帆 终校 / 于 洪
惠子对庄子说:他种的葫芦,结出了一个有五石容积的果实。用这个大葫芦去盛水,其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又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所以他认为这个大葫芦没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
庄子听后,又给他讲了一故事: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游客找到这里,愿意用高价收买他们的药方。这家人经过商量之后把药方卖给了他。游客得到药方,转手把它卖给了吴王。吴国军士用这种药保护手脚,最终打退了越国的进攻。这个游客因此得到了吴王的割土封赏。一样的药方,有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判断标准和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致。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却认为它太大而无用,为何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想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认为,孩子趴在窗台上看一下午毛毛虫是无用的事,蹲在地上玩一下午泥巴是无用的事,盯着天空发呆是无用的事,但用这一下午时间练钢琴、背英语、学唱歌、练舞蹈就是有用的事。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用世俗的、功利的价值判断把孩子本该自由发展的生命界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让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他以后只能成为盛水的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学校、课堂、书本、实验室,固然是承载教育教学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更多的教育在生活中,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里。高峰校长的《重新发现学校》一书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天早上到学校后,他发现大树底下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砖头,于是就问打扫卫生的师傅这是怎么回事。师傅回答说,这些砖原来铺得整整齐齐,是孩子们翻开的。他又问,孩子们翻开砖头做什么?师傅说:“翻开砖头找蚂蚁呗!”高校长一听乐了,“这些乱七八糟的砖头不动了,就放在这里,让孩子来翻开找蚂蚁吧!”后来,他们学校还总结出了“蚂蚁精神”——团队合作、永不放弃、未雨绸缪、全力以赴,作为学校文化。试想,一个孩子蹲在地上看了一下午蚂蚁,蚂蚁的一些习性让他对动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蚂蚁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给了他巨大的鼓舞,这样的事情,会是无用的吗?
高雅的志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一个人的志趣,往往来自于观山阅水、仰望星空这些“无用”的事情。在这些与功利绝缘的状态中,人才能学会更好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话。宋人张载有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志趣,才心理健全,才富有竞争力,才大有作为,人生才能幸福。没有志趣的浸润,人生将是干涩枯燥而乏力的。白岩松在他的文章《做一些无用的事》里写道:“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
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头。作为教师和家长,不可用自己的固有判断去粗暴地修剪孩子的好奇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大瓢无用可泛舟。那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无用”的事情未必就真的一无是处。试着变换视角,把体验的权利放还给孩子,平心静气地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些我们看来“无用”他们却“受用不尽”的“大葫芦”里,享受探寻的体验,感受成长的快乐。这或许就是更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 / 张 帆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