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铁之缘片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0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前者给予铁之缘片治疗,后者给予富马酸亚铁片加维生素C片治疗。结果:口服铁之缘片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副作用小(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铁之缘片是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妊娠期缺铁性贫血铁之缘片富马酸亚铁片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169【中圖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06-01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最近WHO治疗表明,50%以上孕妇合并贫血,以缺铁性贫血(IDA)最为常见[1],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铁剂是现今治疗缺铁性贫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铁之缘片和富马酸亚铁片两种补铁制剂的补铁效果和副作用进行比较。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病例选择及分组。选择2012年4~11月在我院围产门诊行围产保健的孕妇70例,均为单胎,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均为轻度或中度贫血,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将7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贫血程度、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实验组:40例,服用铁之缘片,连服6周,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30例,服用富马酸亚铁片0.4g,每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片。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同一时段取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和血清铁蛋白三项指标,并测定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试验期间不服用其他补血类药物或保健品。
1.3观察指标。
1.3.1服药耐受性。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2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观察主要临床症状:食欲不振、心慌、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眩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比较试验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3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计数>3.5×1012/L,血清铁(SF)恢复正常。有效指6周内Hb较治疗前至少上升20g/L。无效指达不到上述标准。
1.3.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进行描述,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分组资料采用率比进行描述,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两药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实验前后各项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大小便常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实验前后妊娠B超、心电图正常。
2.2临床症状观察。分别于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两次临床症状询问,服用铁之缘片的受试者食欲减退,心慌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服用富马酸亚铁片的受试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出现恶心4例,腹泻2例,食欲减退1例。
2.3两种铁剂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方面,均有满意疗效,两组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孕期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孕期胎儿发育需要铁量增加,很容易耗尽体内存储铁造成贫血,再加上孕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收,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42.1%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孕妇由于缺铁而导致的贫血会造成子宫、胎盘的血液供应不良;孕妇对失血的耐受性差,易发生休、,产妇宫缩无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还会造成心肌缺氧,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对胎儿的发育影响很大,可致胎儿发育迟缓、先天缺陷、死产、早产、胎盘早期剥离等,严重危及母婴安全。因此,积极治疗孕期缺铁性贫血显得尤为重要。铁之缘片和富马酸亚铁片均有升高血红蛋白、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作用,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关资料表明[3],体内储存铁补足需4~6个月,甚至1年。二者在实际临床效果上有明显差异。因为铁之缘片的主要成分是乳酸亚铁(二价铁)、阿胶、富锌蛋白粉。其中二价铁乳酸亚铁不需要胃酸转化,直接在肠道中完全吸收,吸收利用率高,服用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阿胶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作用,能加速人体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促进生血功能;富锌蛋白粉能增加营养,补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锌还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达到协同生血的作用。所以,服用铁之缘片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服用富马酸亚铁的患者有4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原因是口服铁剂对胃肠道刺激明显,许多患者无法坚持服用。通过试验二者比较,铁之缘片补血更安全、更科学、更有效!是临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首选药。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0
[3]邓家栋、杨学礼等。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9
关键词:妊娠期缺铁性贫血铁之缘片富马酸亚铁片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169【中圖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06-01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最近WHO治疗表明,50%以上孕妇合并贫血,以缺铁性贫血(IDA)最为常见[1],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铁剂是现今治疗缺铁性贫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铁之缘片和富马酸亚铁片两种补铁制剂的补铁效果和副作用进行比较。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病例选择及分组。选择2012年4~11月在我院围产门诊行围产保健的孕妇70例,均为单胎,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均为轻度或中度贫血,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将7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贫血程度、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实验组:40例,服用铁之缘片,连服6周,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30例,服用富马酸亚铁片0.4g,每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片。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同一时段取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和血清铁蛋白三项指标,并测定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试验期间不服用其他补血类药物或保健品。
1.3观察指标。
1.3.1服药耐受性。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2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观察主要临床症状:食欲不振、心慌、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眩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比较试验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3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计数>3.5×1012/L,血清铁(SF)恢复正常。有效指6周内Hb较治疗前至少上升20g/L。无效指达不到上述标准。
1.3.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进行描述,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分组资料采用率比进行描述,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两药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实验前后各项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大小便常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实验前后妊娠B超、心电图正常。
2.2临床症状观察。分别于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两次临床症状询问,服用铁之缘片的受试者食欲减退,心慌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服用富马酸亚铁片的受试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出现恶心4例,腹泻2例,食欲减退1例。
2.3两种铁剂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方面,均有满意疗效,两组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孕期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孕期胎儿发育需要铁量增加,很容易耗尽体内存储铁造成贫血,再加上孕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收,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42.1%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孕妇由于缺铁而导致的贫血会造成子宫、胎盘的血液供应不良;孕妇对失血的耐受性差,易发生休、,产妇宫缩无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还会造成心肌缺氧,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对胎儿的发育影响很大,可致胎儿发育迟缓、先天缺陷、死产、早产、胎盘早期剥离等,严重危及母婴安全。因此,积极治疗孕期缺铁性贫血显得尤为重要。铁之缘片和富马酸亚铁片均有升高血红蛋白、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作用,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关资料表明[3],体内储存铁补足需4~6个月,甚至1年。二者在实际临床效果上有明显差异。因为铁之缘片的主要成分是乳酸亚铁(二价铁)、阿胶、富锌蛋白粉。其中二价铁乳酸亚铁不需要胃酸转化,直接在肠道中完全吸收,吸收利用率高,服用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阿胶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作用,能加速人体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促进生血功能;富锌蛋白粉能增加营养,补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锌还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达到协同生血的作用。所以,服用铁之缘片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服用富马酸亚铁的患者有4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原因是口服铁剂对胃肠道刺激明显,许多患者无法坚持服用。通过试验二者比较,铁之缘片补血更安全、更科学、更有效!是临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首选药。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0
[3]邓家栋、杨学礼等。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