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改良手术组)的病历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1.72±8.41)岁。减压范围:C2~C6者3例;C2~C7者7例,C3~C6者8例,C3~C7者14例。选取同时期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3例(标准手术组)作为对照。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颈椎X线、CT三维重建及MR检查,测量并比较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双侧颈后肌肉容积、术后截骨面融合情况。同时记录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
结果传统手术组平均随访(13.04±4.67)个月,改良手术组平均随访(11.81±4.93)个月。传统手术组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分别为平均为(6.09±0.79)分、(4.22±1.04)分和25.48%±3.2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平均为(13.43±1.53)分、(2.83±1.15)分和8.83%±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分别平均为(6.28±1.05)分、(4.09±1.00)分和25.06%±3.24%,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为(13.88±1.48)分、(1.16±0.57)分和5.66%±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比较,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AS评分和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手术组的VAS评分和NDI比传统手术组更低。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颈椎过屈位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为6.26°±3.31°、30.17°±4.56°、11.39°±1.95°和9.74%±4.05%,较术前明显丢失(P< 0.05);改良手术组分别为10.06°±1.93°、35.03°±5.01°、17.03°±2.86°和14.22%±5.00%,与术前相比无明显丢失,且优于传统手术组(P< 0.05)。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门轴侧颈后肌肉的容积较术前减小,而改良手术组门轴侧颈后肌肉容积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容积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共8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评定为"可"4例、"差"4例,改良手术组2例(6%,2/32)、传统手术组6例(26%,6/23);两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能较好地重建颈后生物力学结构,有利于维持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