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仅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而且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面对现实的“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80-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离家在外打工挣钱,这就催生出了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作为监护人照料或看管,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等方面的问题,在学习、生活、健康、做人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在学校,这一群体人数逐年增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仅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而且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此,全社会应当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特点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劳务经济的兴起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动导致产生了“留守儿童”。在农村,数以千计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其他人照管,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出现,也是无奈的结果。从本质上讲,“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它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和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的产物。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
1.“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笔者所在的一个乡镇,全镇近三年的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留守儿童人数三年来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监护人均已年老体衰,劳动和家务繁重,文化素质差,对孩子仅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很难尽到监护责任。有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其子女出门打工后被迫从事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根本无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的严重缺失亲情。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长年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打工,由于收入较低,加上路途遥远,他们中有的人很少回家,有一半的人只有春節回家一次,有三分之一的人两三年回家一次。这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被淡化,父母和孩子之间亲情缺失,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
4.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失衡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尽管其他监护人对孩子尽了最大的管理和抚养责任,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有事经常憋在心里不向别人倾诉,使部分孩子情感自我封闭,厌世妒忌,仇视报复,心理严重失衡。
5.性格相对扭曲,行为比较失常。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儿时亲人的呵护和亲情的爱抚。长期与亲生父母分离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性格易走极端,孩子在消极心理的作用下有的胆小怕事、内向冷漠;有的孤僻乘戾、暴躁攻击、蛮横任性;有的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有的行为失常,迷上了进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参与赌博、偷盗、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和偷看宣扬色情凶杀的影视制品,夜不归宿,给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建议与对策
面对现实的“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从事农村教育的管理者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见证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注重四者结合,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管理的层面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使他们切实感到学校、教师、班集体的温暖。教师应当用灿烂的笑容面对每一位留守儿童,以爱和责任去感化他们,弥补亲情关爱的缺失。学校应当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留守儿童”动员大会,在评优选先、补助发放方面给留守儿童适当倾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立“四合一”的“留守儿童”管理办法,强化家校联系。即建立以学校、教师、家长、监护人为四个点,其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置于正方形的中心,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学校教师要负责和家长建立联系,保证与家长的联系渠道畅通,同时应定期与监护人联系,了解并告诉对方孩子的近期表现及动向,不留工作死角。使家校双方互动,共同教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三是建立对“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形成监测制度。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随时让其父母了解孩子动向,使其父母明白学校对其子女的关爱。四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之际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监护人培训会,明确学校、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共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五是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老师的关怀,感受到同学与学校对其的厚爱与温暖。培养他们爱护同学、尊敬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怀。六是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为“留守儿童”建设一个统一、有序、便于学习和生活的新型学校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水平。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单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联动,逐步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关注了“留守儿童”问题,就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80-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离家在外打工挣钱,这就催生出了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作为监护人照料或看管,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等方面的问题,在学习、生活、健康、做人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在学校,这一群体人数逐年增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仅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而且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此,全社会应当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特点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劳务经济的兴起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动导致产生了“留守儿童”。在农村,数以千计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其他人照管,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出现,也是无奈的结果。从本质上讲,“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它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和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的产物。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
1.“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笔者所在的一个乡镇,全镇近三年的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留守儿童人数三年来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监护人均已年老体衰,劳动和家务繁重,文化素质差,对孩子仅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很难尽到监护责任。有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其子女出门打工后被迫从事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根本无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的严重缺失亲情。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长年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打工,由于收入较低,加上路途遥远,他们中有的人很少回家,有一半的人只有春節回家一次,有三分之一的人两三年回家一次。这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被淡化,父母和孩子之间亲情缺失,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
4.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失衡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尽管其他监护人对孩子尽了最大的管理和抚养责任,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有事经常憋在心里不向别人倾诉,使部分孩子情感自我封闭,厌世妒忌,仇视报复,心理严重失衡。
5.性格相对扭曲,行为比较失常。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儿时亲人的呵护和亲情的爱抚。长期与亲生父母分离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性格易走极端,孩子在消极心理的作用下有的胆小怕事、内向冷漠;有的孤僻乘戾、暴躁攻击、蛮横任性;有的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有的行为失常,迷上了进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参与赌博、偷盗、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和偷看宣扬色情凶杀的影视制品,夜不归宿,给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建议与对策
面对现实的“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从事农村教育的管理者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见证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注重四者结合,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管理的层面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使他们切实感到学校、教师、班集体的温暖。教师应当用灿烂的笑容面对每一位留守儿童,以爱和责任去感化他们,弥补亲情关爱的缺失。学校应当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留守儿童”动员大会,在评优选先、补助发放方面给留守儿童适当倾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立“四合一”的“留守儿童”管理办法,强化家校联系。即建立以学校、教师、家长、监护人为四个点,其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置于正方形的中心,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学校教师要负责和家长建立联系,保证与家长的联系渠道畅通,同时应定期与监护人联系,了解并告诉对方孩子的近期表现及动向,不留工作死角。使家校双方互动,共同教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三是建立对“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形成监测制度。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随时让其父母了解孩子动向,使其父母明白学校对其子女的关爱。四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之际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监护人培训会,明确学校、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共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五是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老师的关怀,感受到同学与学校对其的厚爱与温暖。培养他们爱护同学、尊敬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怀。六是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为“留守儿童”建设一个统一、有序、便于学习和生活的新型学校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水平。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单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联动,逐步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关注了“留守儿童”问题,就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