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评估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A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35例,均常规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记录重症监护病房( 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乌司他丁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乌司他丁治疗ALI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38-01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包括严重感染、休克、中毒、创伤、脑卒中、胰腺炎等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其最严重阶段。急性肺损伤(ALI)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救治(ALI/ ARDS)成功率是危重病医学一个研究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0月至2008年8月期间入住我院ICU ALI/ARDS的患70例为研究对象, 男36例,女34例,年龄19-72岁,平均( 49 ±11)岁。入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为24.38±6.54分。其中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重症肺炎20例,胸部外伤11例,急性胰腺炎7例,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9例,感染性休克7例, 颅脑外伤4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病理产科合并DIC 7例。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①有ALI/ ARDS的高危因素; 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③低氧血症:ALI时氧合指数(PaO2/ FiO2) ≤300mmHg ;ARDS时PaO2/ FiO2 ≤200mmHg ;④正位X 线胸片显示双肺浸润阴影;⑤肺动脉嵌顿压≤18mmHg ,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符合以上5项条件者,可以诊断ALI或ARDS。
表1
1.2研究方法: 将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与APACHEⅡ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纠正休克、广谱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等),维持液体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及对症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0万单位加到生理盐水50mL中静脉泵入, 1次/8h;疗程7d,每天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记录患者住ICU时间,患者死亡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d后氧合指数,以及住ICU时间,患者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经SPSS13. 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s) 表示,两样本率之间的比较用X2 检验, 计量资料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率以百分数(% )表示。
2结果
2.1动脉血气: 经治疗7d后,乌司他丁治疗组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 。
2.2住ICU时间: 乌司他丁治疗组(8.5天)与对照组(11.5天)相比,住ICU时间缩短。
2.3 死亡率: 乌司他丁治疗组死亡8例(死亡率37.14%), 对照组死亡13例(死亡率20%),死亡率明显降低。
3讨论
ALI/ ARDS 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由于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2]。临床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ALI/ARDS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ALI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粘附、聚集、激活是ALI/ARDS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而中性粒细胞通过“呼吸爆发”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氧自由基等对肺的损伤在ARDS中起重要作用[3],因此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也是救治ARDS关键,目前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或拮抗剂,环氧化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及其衍化物利索茶碱,重组人活化蛋白C等。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尚不肯定。乌司他丁(UTI)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广谱的水解酶抑制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有研究显示它具有抗休克,抑制炎症因子等作用[4]。它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具有抗炎、减少细胞与组织损伤,改善微循环与组织灌注等作用[4]。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从各个方面减轻体外循环中各种因素对肺脏的损害,从而有效地保护肺功能[5]。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第7天后,治疗组的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住ICU时间缩短,最终死亡率下降,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治疗组入院后实施乌司他丁干预,使大部份ALI病情逆转而得到控制有关。提示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ALI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0-155.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 [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2):21-27.
[3] 钱桂生.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28 (2) : 97-101.
[4] 曾文红,白国强. 乌司他丁研究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 7 (1) : 52-54.
[5] 章雯静.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6):426-428.
【摘要】目的:评估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A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35例,均常规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记录重症监护病房( 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乌司他丁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乌司他丁治疗ALI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38-01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包括严重感染、休克、中毒、创伤、脑卒中、胰腺炎等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其最严重阶段。急性肺损伤(ALI)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救治(ALI/ ARDS)成功率是危重病医学一个研究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0月至2008年8月期间入住我院ICU ALI/ARDS的患70例为研究对象, 男36例,女34例,年龄19-72岁,平均( 49 ±11)岁。入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为24.38±6.54分。其中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重症肺炎20例,胸部外伤11例,急性胰腺炎7例,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9例,感染性休克7例, 颅脑外伤4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病理产科合并DIC 7例。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①有ALI/ ARDS的高危因素; 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③低氧血症:ALI时氧合指数(PaO2/ FiO2) ≤300mmHg ;ARDS时PaO2/ FiO2 ≤200mmHg ;④正位X 线胸片显示双肺浸润阴影;⑤肺动脉嵌顿压≤18mmHg ,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符合以上5项条件者,可以诊断ALI或ARDS。
表1
1.2研究方法: 将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与APACHEⅡ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纠正休克、广谱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等),维持液体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及对症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0万单位加到生理盐水50mL中静脉泵入, 1次/8h;疗程7d,每天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记录患者住ICU时间,患者死亡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d后氧合指数,以及住ICU时间,患者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经SPSS13. 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s) 表示,两样本率之间的比较用X2 检验, 计量资料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率以百分数(% )表示。
2结果
2.1动脉血气: 经治疗7d后,乌司他丁治疗组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 。
2.2住ICU时间: 乌司他丁治疗组(8.5天)与对照组(11.5天)相比,住ICU时间缩短。
2.3 死亡率: 乌司他丁治疗组死亡8例(死亡率37.14%), 对照组死亡13例(死亡率20%),死亡率明显降低。
3讨论
ALI/ ARDS 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由于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2]。临床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ALI/ARDS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ALI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粘附、聚集、激活是ALI/ARDS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而中性粒细胞通过“呼吸爆发”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氧自由基等对肺的损伤在ARDS中起重要作用[3],因此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也是救治ARDS关键,目前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或拮抗剂,环氧化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及其衍化物利索茶碱,重组人活化蛋白C等。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尚不肯定。乌司他丁(UTI)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广谱的水解酶抑制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有研究显示它具有抗休克,抑制炎症因子等作用[4]。它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具有抗炎、减少细胞与组织损伤,改善微循环与组织灌注等作用[4]。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从各个方面减轻体外循环中各种因素对肺脏的损害,从而有效地保护肺功能[5]。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第7天后,治疗组的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住ICU时间缩短,最终死亡率下降,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治疗组入院后实施乌司他丁干预,使大部份ALI病情逆转而得到控制有关。提示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ALI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0-155.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 [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2):21-27.
[3] 钱桂生.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28 (2) : 97-101.
[4] 曾文红,白国强. 乌司他丁研究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 7 (1) : 52-54.
[5] 章雯静.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6):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