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是基础课程,低年段是科学课的起始阶段,要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基础,应当强调科学课学习的规范。我们分析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教材的内容从含量上来说要少一些、浅一些,但活动性却加强了。一节课一般以一个活动贯穿,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互相交流讨论,不需要涉及较多步骤、要素,留给学生观察、交流的空间较大。新教材强调动手做,注重实践和体验。教材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了许多游戏环节,注重趣味性,不是只顾表面的热闹。教学要使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科学规范和标准用语,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
观察方法规范
1.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事物,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要有序地观察,不可随意观察。要先全面观察,再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地进行具体观察。要从一年级开始,在课上指导学生怎样按顺序观察。如《家养小动物》单元的《金鱼》一课,要让学生从头到尾观察金鱼,再具体观察每部分有什么特征。观察过金鱼的身体,再观察金鱼怎样运动、怎样吃食等。
2.观察要有目的
每节科学课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有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之前,要通过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领会是什么问题引领我们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要引导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思考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实践、观察哪些现象,才能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例如《相同和不同》一课,学生要在观察一个水果、比较两个水果、观察比较更多水果的过程中明确:通过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一个水果,描述它的特点;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两个水果的特点,将它们的特点进行比较;用前面两个环节中的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更多水果的特点,根据它们的相同点把水果归类。
3.观察要有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眼睛看什么,怎么看?用鼻子闻什么,怎么闻?用嘴尝什么,怎么尝?用手感受什么,怎么感受?这些要在观察物体的具体过程中逐一学习和训练。观察方法要规范不可随意,要不断地应用、巩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观察打好基础。例如,《走近科学》单元的《袋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猜测袋子里面有什么。先用听、闻、摸的方法猜测袋子里面有什么;再让学生交流他们是怎么听的、听到了什么,推测袋子里面有什么;交流闻到了什么气味,根据自己闻到的气味,推测袋子里面有什么;交流是怎么摸的,有什么发现。
在不同的课中,要让学生知道观察时不一定五种感觉器官都要用上,要强调安全观察、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观察前,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不同情况下应该使用哪种感觉器官观察。如《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要想观察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主要运用眼、耳两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一定要用鼻子闻,更不能用嘴尝;为了保证安全,不能什么小动物都用手去触摸。《家中的物品》单元,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观察材料时不能用嘴尝,可以先用眼睛看,再用手触摸,可以轻轻敲击物品用耳听。
记录规范
低年段学生喜欢画画,往往愿意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但是,他们往往喜欢使用色彩鲜艳的颜色,用夸张的方法绘画,在绘画中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些都不利于进行科学的记录。科学课程的学习要实事求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发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能附加个人的想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按事实记录,怎样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正确地记录下来。如《金鱼》一课,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喜好來记录观察到的金鱼的样子,有的会增加金鱼吐的泡泡,有的多画或少画鱼鳍,有的想当然地画鱼鳍的形状,有的画的鱼的身体形状很随意,这些都不符合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纠正,不断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记录要规范,不能天马行空,但这并不是说记录方式要千篇一律。学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进行记录,如绘画、文字描述等。一个班的学生选择的记录方式往往是多样化的,有用文字的,有用绘画的,还有用拼音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如在制作“动物小书”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绘画常见的家养动物,教师要提前指导,以某一类或几类具体动物为例,教学生一些简笔画法,也可以搜集一些动物图片,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先画一画自己要介绍的小动物的样子。
语言规范
科学课上,要经常组织小组汇报。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要求他们在发言之初就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要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用语的习惯。
语言的规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引导的语言,都要有意识地与科学课的特点紧密联系。在学生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要面向发言者,眼睛看着发言者。学生可以用手势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不同意、想补充、质疑这些想法可以用不同手势表达。在学生表达意见时,引导他们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我想对你的发现进行补充”“我对你的观点提出我的疑问”等来表达。总而言之,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需要用严谨的、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
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科学课教学要营造民主和开放的氛围,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由表达的空间。课堂上强调科学观察方法、科学记录、科学语言要规范,实验操作、课堂常规也要规范,但规范不意味着死板。例如,《学生活动手册》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统一的规范化的记录格式,但记录的要求依然是较为开放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的记录方法、记录时间甚至记录的内容等不要过于统一,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思维。记录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发现、自己喜欢的形式、自己的理解去记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展示出他们的认知水平。不要因为学生记录慢,为了赶时间,而统一示范或统一给出答案。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小学
(101508)
观察方法规范
1.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事物,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要有序地观察,不可随意观察。要先全面观察,再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地进行具体观察。要从一年级开始,在课上指导学生怎样按顺序观察。如《家养小动物》单元的《金鱼》一课,要让学生从头到尾观察金鱼,再具体观察每部分有什么特征。观察过金鱼的身体,再观察金鱼怎样运动、怎样吃食等。
2.观察要有目的
每节科学课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有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之前,要通过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领会是什么问题引领我们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要引导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思考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实践、观察哪些现象,才能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例如《相同和不同》一课,学生要在观察一个水果、比较两个水果、观察比较更多水果的过程中明确:通过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一个水果,描述它的特点;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两个水果的特点,将它们的特点进行比较;用前面两个环节中的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更多水果的特点,根据它们的相同点把水果归类。
3.观察要有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眼睛看什么,怎么看?用鼻子闻什么,怎么闻?用嘴尝什么,怎么尝?用手感受什么,怎么感受?这些要在观察物体的具体过程中逐一学习和训练。观察方法要规范不可随意,要不断地应用、巩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观察打好基础。例如,《走近科学》单元的《袋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猜测袋子里面有什么。先用听、闻、摸的方法猜测袋子里面有什么;再让学生交流他们是怎么听的、听到了什么,推测袋子里面有什么;交流闻到了什么气味,根据自己闻到的气味,推测袋子里面有什么;交流是怎么摸的,有什么发现。
在不同的课中,要让学生知道观察时不一定五种感觉器官都要用上,要强调安全观察、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观察前,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不同情况下应该使用哪种感觉器官观察。如《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要想观察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主要运用眼、耳两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一定要用鼻子闻,更不能用嘴尝;为了保证安全,不能什么小动物都用手去触摸。《家中的物品》单元,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观察材料时不能用嘴尝,可以先用眼睛看,再用手触摸,可以轻轻敲击物品用耳听。
记录规范
低年段学生喜欢画画,往往愿意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但是,他们往往喜欢使用色彩鲜艳的颜色,用夸张的方法绘画,在绘画中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些都不利于进行科学的记录。科学课程的学习要实事求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发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能附加个人的想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按事实记录,怎样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正确地记录下来。如《金鱼》一课,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喜好來记录观察到的金鱼的样子,有的会增加金鱼吐的泡泡,有的多画或少画鱼鳍,有的想当然地画鱼鳍的形状,有的画的鱼的身体形状很随意,这些都不符合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纠正,不断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记录要规范,不能天马行空,但这并不是说记录方式要千篇一律。学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进行记录,如绘画、文字描述等。一个班的学生选择的记录方式往往是多样化的,有用文字的,有用绘画的,还有用拼音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如在制作“动物小书”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绘画常见的家养动物,教师要提前指导,以某一类或几类具体动物为例,教学生一些简笔画法,也可以搜集一些动物图片,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先画一画自己要介绍的小动物的样子。
语言规范
科学课上,要经常组织小组汇报。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要求他们在发言之初就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要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用语的习惯。
语言的规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引导的语言,都要有意识地与科学课的特点紧密联系。在学生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要面向发言者,眼睛看着发言者。学生可以用手势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不同意、想补充、质疑这些想法可以用不同手势表达。在学生表达意见时,引导他们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我想对你的发现进行补充”“我对你的观点提出我的疑问”等来表达。总而言之,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需要用严谨的、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
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科学课教学要营造民主和开放的氛围,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由表达的空间。课堂上强调科学观察方法、科学记录、科学语言要规范,实验操作、课堂常规也要规范,但规范不意味着死板。例如,《学生活动手册》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统一的规范化的记录格式,但记录的要求依然是较为开放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的记录方法、记录时间甚至记录的内容等不要过于统一,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思维。记录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发现、自己喜欢的形式、自己的理解去记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展示出他们的认知水平。不要因为学生记录慢,为了赶时间,而统一示范或统一给出答案。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小学
(1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