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的直线-职能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变革,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方诉求,为寻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本文從对学生事务内容和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出发,探索创新路径,提出构建扁平化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管理服务模式。
关键词:学生事务 管理 学生事务中心 一站式
G647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学生事务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事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承担的学生事务工作也日趋繁重。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念、内涵和职能正在经历着更新、扩展和转型。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美国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已近发展的比较成熟,形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美国现代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和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是一组重要的相对概念。一般认为,学生事务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等,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学习”、“课程”、“教室”和“认知发展”等。 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对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管理 , 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才被引入我国,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一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辅导,包括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准备,个性素质优化等;二是学生日常校园行为管理,包括校园秩序维护,学生的学习环境管理与课外学习组织、学习效果评价与奖惩,学生班级、社团的领导与组织,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三是学生生活服务,包括学生学业经济资助与助学活动组织,学生住宿管理与学生社区服务等。
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条块结合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模式。根据行政权力划分,形成学校——院系的二级结构,在学校层面学生事务接受校党委领导,具体由一位副书记(或兼任副校长)总体负责;在院系层面,由党总支副书记(或副系主任)领衔,各年级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组成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学生事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三大职能设立诸如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来分担校级领导的工作。各职能部门与个二级学院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即所谓的“条块结合”。
但是这种条块结合式的组织架构过分强调学校层面的主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事务管理权责关系不够清晰,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块状组合为主,学生事务管理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路径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发展,传统的条块结合式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必须创新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模式。借鉴和吸收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为一体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在处理学生事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所有学生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其次,在构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时应该重新整合职能、明确分工,构建合理的职能部门,减少层级。第三,在学生事务工作主体上,引入学生参与机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制度的安排、文化氛围的营造,强调师生“合作式”的双向活动,体现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共同治理,有利于共同创造出公正、透明、法治的管理格局,促进学生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三、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的模式构建
(一)构建扁平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学校党委是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因此高校可设立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小组,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兼任学生事务中心主任,统一管理领导学生事务中心工作。
学生事务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勤工助学、奖助申请、学生活动指导及证件办理等日常学生事务工作,因此可以在学生事务中心下设生活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户籍管理中心。因此,就形成一种党委领导下的扁平化的分工模式(如图2所示)。
学生事务中心成立,就将原来学生事务从院系工作中剥离,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一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院系不设学生事务组织,由各个职能中心直接对学生开展工作,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传递逾越了“学生-班-院系-校”的层级障碍,实现学生与学校职能部门的直接对接。
(二)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基地
为了方便学生办事,应该将学生事务中心下设的多个职能部门集中在一起办公,开设服务窗口,精简办事流程,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务基地。除了窗口式服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完善的信息平台。在构建学生事务中心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应该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反馈各种信息,避免了信息在自上而下的传达过程中的失真。
(三)建立学生参与的机制
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中剥离的院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直接对接,学生作为管理客体必须要自觉主动的关注学生事务中心的职能和网站,了解各种信息,获得需要的帮助或服务。学生事务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将学生事务中心打造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构。学生事务中心的可以设置一些岗位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安排上,在以专业部门教师的牵头下,应该充分开发一些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
总之,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是在合并整合原来校职能部门如团委、后勤部门等职能,重新优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一级管理部门,由教师牵头,学生充分参与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
作者简介:张凯(1988—),女,助教,安徽六安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学生事务 管理 学生事务中心 一站式
G647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学生事务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事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承担的学生事务工作也日趋繁重。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念、内涵和职能正在经历着更新、扩展和转型。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美国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已近发展的比较成熟,形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美国现代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和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是一组重要的相对概念。一般认为,学生事务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等,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学习”、“课程”、“教室”和“认知发展”等。 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对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管理 , 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才被引入我国,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一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辅导,包括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准备,个性素质优化等;二是学生日常校园行为管理,包括校园秩序维护,学生的学习环境管理与课外学习组织、学习效果评价与奖惩,学生班级、社团的领导与组织,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三是学生生活服务,包括学生学业经济资助与助学活动组织,学生住宿管理与学生社区服务等。
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条块结合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模式。根据行政权力划分,形成学校——院系的二级结构,在学校层面学生事务接受校党委领导,具体由一位副书记(或兼任副校长)总体负责;在院系层面,由党总支副书记(或副系主任)领衔,各年级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组成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学生事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三大职能设立诸如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来分担校级领导的工作。各职能部门与个二级学院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即所谓的“条块结合”。
但是这种条块结合式的组织架构过分强调学校层面的主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事务管理权责关系不够清晰,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块状组合为主,学生事务管理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路径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发展,传统的条块结合式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必须创新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模式。借鉴和吸收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为一体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在处理学生事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所有学生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其次,在构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时应该重新整合职能、明确分工,构建合理的职能部门,减少层级。第三,在学生事务工作主体上,引入学生参与机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制度的安排、文化氛围的营造,强调师生“合作式”的双向活动,体现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共同治理,有利于共同创造出公正、透明、法治的管理格局,促进学生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三、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的模式构建
(一)构建扁平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学校党委是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因此高校可设立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小组,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兼任学生事务中心主任,统一管理领导学生事务中心工作。
学生事务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勤工助学、奖助申请、学生活动指导及证件办理等日常学生事务工作,因此可以在学生事务中心下设生活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户籍管理中心。因此,就形成一种党委领导下的扁平化的分工模式(如图2所示)。
学生事务中心成立,就将原来学生事务从院系工作中剥离,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一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院系不设学生事务组织,由各个职能中心直接对学生开展工作,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传递逾越了“学生-班-院系-校”的层级障碍,实现学生与学校职能部门的直接对接。
(二)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基地
为了方便学生办事,应该将学生事务中心下设的多个职能部门集中在一起办公,开设服务窗口,精简办事流程,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务基地。除了窗口式服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完善的信息平台。在构建学生事务中心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应该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反馈各种信息,避免了信息在自上而下的传达过程中的失真。
(三)建立学生参与的机制
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中剥离的院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直接对接,学生作为管理客体必须要自觉主动的关注学生事务中心的职能和网站,了解各种信息,获得需要的帮助或服务。学生事务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将学生事务中心打造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构。学生事务中心的可以设置一些岗位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安排上,在以专业部门教师的牵头下,应该充分开发一些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
总之,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是在合并整合原来校职能部门如团委、后勤部门等职能,重新优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一级管理部门,由教师牵头,学生充分参与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
作者简介:张凯(1988—),女,助教,安徽六安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