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杭州余杭东约十里的地方,原有一小镇,名曰灵源,800多年前,南宋临安府在此修筑粮仓,改名为仓前,渐成储粮重地;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粮船商贾云集,仓前繁华一时。
今天的仓前,依旧拥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韵味,这得益于其灵秀温润的水土,以及宽广深宏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哺育革命先驱者的“摇篮”。
150年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超一流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诞生于仓前余杭塘河畔。
生于斯长于斯的章太炎,自幼便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鸿鹄之志;23岁他离家求学,后投身于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运动,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学术生涯。
他一生被清廷七次追捕,三入牢狱而矢志不渝,“并世无第二人”;他留下近四百万字学术著作,涵盖经史子集,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爱国情深,晚年还抱着病弱之躯奔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先觉,民国伟人”“四万万人仰为泰山北斗”。
而这一切的故事,都被完整地保留在如今坐北朝南、位于仓前老街中段的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中。纪念馆馆长张君国介绍说,早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便發现此地为太炎先生故居。“1985年后,当时的余杭县政府拨款修复,第二年正式对外开放,并公布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上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上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无限的敬仰中,章太炎先生的故居得到了悉心保护。
这里,也是一段克难攻坚的光辉历史的最好见证。
从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出来,沿着老街向前,不到3公里远的地方,就是一座粮仓旧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60亿斤粮食仓容,且大部分是由祠堂、庙宇改建,仓储设施简陋、储藏技术落后,虫霉鼠雀危害很大,造成了巨大的粮食失损耗,严重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余杭粮食干部职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地顽强工作。他们怀揣“粮食报国”的梦想,在此地深耕,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终于在1954年创建出无虫(蛀)、无霉(变)、无鼠(害)、无雀(扰)的“四无粮仓”。“四无粮仓”的创建,开启了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2009年7月,反映这段光辉历史,并集展示粮仓文化、粮油文化和粮食廉政文化于一体的四无粮仓陈列馆正式开馆,馆名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题写,它被作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郑重承诺,也激励着一代代余杭粮食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
这里,更是一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
不久前,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设在了余杭梦想小镇,让这个由旧粮仓改建而来的小镇在全国的聚光灯下闪闪发亮。
五年前的9月,肩负着“打造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使命的梦想小镇在仓前开建,并于2次年3月正式开园,那时候起,这儿就成为了孵化梦想的“良仓”。全球的“追梦人”,在前辈精神的引领下,在这里奋力奔跑。
“四无”的含义,转变为了国内外无数“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但“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的创客们,在这里创新创业,“梦想变成了财富”的生动故事。
互联网村、物联网村、车联网村、电商村、手游村……走进梦想小镇,到处弥漫着创业创新的气息。截至去年8月底,小镇已累计引进孵化平台50余家、互联网创业项目1581个、创业人才近14400名,集聚金融机构1384家,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1258场,成为了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
走在仓前,古镇的风貌、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斑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些曾经寄托的梦想的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成为了古镇上最独特的景观。
如今,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已然成为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金名片”。2018年,故居共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讲解接待1020批次。
而这样的接待量,故居算上馆长张君国,一共却只有5位工作人员。
“常常是做财务的需要兼任讲解员,做行政的需要兼任宣传员。”张君国常常自嘲,“我们就当学习太炎先生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精神了吧。”
2018年12月,故居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完工后故居面积将达到2600余平方米,这将进一步拓展纪念馆功能、改善参观环境。
仓前,一座寻常的小镇,在一代代红色精神传承中变得不平凡。曾经的革命者,从这里出发追求梦想。曾经的建设者,在这里深耕,创造了“四无粮仓”的辉煌。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们向这里集聚,引领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潮流。
传统与未来在这里交织,文化与科技在这里汇聚,诗意与创意在这里升腾,激情与梦想在这里再度启航。今天的仓前,古老的余杭塘河一如既往、日复一日地从国学大师少时成长的祖屋前缓缓流过,但不变的是,生活在此的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改革创新的勃勃生机。
今天的仓前,依旧拥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韵味,这得益于其灵秀温润的水土,以及宽广深宏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哺育革命先驱者的“摇篮”。
150年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超一流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诞生于仓前余杭塘河畔。
生于斯长于斯的章太炎,自幼便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鸿鹄之志;23岁他离家求学,后投身于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运动,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学术生涯。
他一生被清廷七次追捕,三入牢狱而矢志不渝,“并世无第二人”;他留下近四百万字学术著作,涵盖经史子集,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爱国情深,晚年还抱着病弱之躯奔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先觉,民国伟人”“四万万人仰为泰山北斗”。
而这一切的故事,都被完整地保留在如今坐北朝南、位于仓前老街中段的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中。纪念馆馆长张君国介绍说,早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便發现此地为太炎先生故居。“1985年后,当时的余杭县政府拨款修复,第二年正式对外开放,并公布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上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上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无限的敬仰中,章太炎先生的故居得到了悉心保护。
这里,也是一段克难攻坚的光辉历史的最好见证。
从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出来,沿着老街向前,不到3公里远的地方,就是一座粮仓旧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60亿斤粮食仓容,且大部分是由祠堂、庙宇改建,仓储设施简陋、储藏技术落后,虫霉鼠雀危害很大,造成了巨大的粮食失损耗,严重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余杭粮食干部职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地顽强工作。他们怀揣“粮食报国”的梦想,在此地深耕,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终于在1954年创建出无虫(蛀)、无霉(变)、无鼠(害)、无雀(扰)的“四无粮仓”。“四无粮仓”的创建,开启了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2009年7月,反映这段光辉历史,并集展示粮仓文化、粮油文化和粮食廉政文化于一体的四无粮仓陈列馆正式开馆,馆名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题写,它被作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郑重承诺,也激励着一代代余杭粮食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
这里,更是一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
不久前,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设在了余杭梦想小镇,让这个由旧粮仓改建而来的小镇在全国的聚光灯下闪闪发亮。
五年前的9月,肩负着“打造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使命的梦想小镇在仓前开建,并于2次年3月正式开园,那时候起,这儿就成为了孵化梦想的“良仓”。全球的“追梦人”,在前辈精神的引领下,在这里奋力奔跑。
“四无”的含义,转变为了国内外无数“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但“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的创客们,在这里创新创业,“梦想变成了财富”的生动故事。
互联网村、物联网村、车联网村、电商村、手游村……走进梦想小镇,到处弥漫着创业创新的气息。截至去年8月底,小镇已累计引进孵化平台50余家、互联网创业项目1581个、创业人才近14400名,集聚金融机构1384家,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1258场,成为了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
走在仓前,古镇的风貌、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斑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些曾经寄托的梦想的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成为了古镇上最独特的景观。
如今,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已然成为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金名片”。2018年,故居共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讲解接待1020批次。
而这样的接待量,故居算上馆长张君国,一共却只有5位工作人员。
“常常是做财务的需要兼任讲解员,做行政的需要兼任宣传员。”张君国常常自嘲,“我们就当学习太炎先生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精神了吧。”
2018年12月,故居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完工后故居面积将达到2600余平方米,这将进一步拓展纪念馆功能、改善参观环境。
仓前,一座寻常的小镇,在一代代红色精神传承中变得不平凡。曾经的革命者,从这里出发追求梦想。曾经的建设者,在这里深耕,创造了“四无粮仓”的辉煌。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们向这里集聚,引领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潮流。
传统与未来在这里交织,文化与科技在这里汇聚,诗意与创意在这里升腾,激情与梦想在这里再度启航。今天的仓前,古老的余杭塘河一如既往、日复一日地从国学大师少时成长的祖屋前缓缓流过,但不变的是,生活在此的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改革创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