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或期盼或焦虑的等待之中,拆迁办终于来了,单位周边的人们顿时进入了一种集体亢奋状态。一个平方米会赔多少钱?装修怎么算?会安置到哪个经济房小区?一时间,拆迁区仿佛成为了世外桃源,外面的其他信息似乎都被屏蔽掉了。每个拆迁区里的成年人,如果在家里还算重要,那么一定会津津乐道地加入邻里之间的相关讨论,如果聊着聊着扯起了某明星绯闻或者最近世界上发生了某事,那么别人就会嗤之以鼻,觉得你不务正业。
利益博弈在拆迁中是个永恒的主题,跟拆迁办讨价还价是难免的,有部分邻居成为钉子户也是自然。倒是因为一致对外,每个家庭,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凝聚力。可是一切手续搞定,钱到帐了,真正的矛盾和难题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这一阶段,拆迁区的许多居民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家庭“内战”对于每个人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外界压力。
“昨天二姐到大哥家去了,在地上打滚……”那天一上班,小马一脸疲惫地说。他家三兄弟加两姐妹,父亲早亡,母亲跟着大哥过。三层楼的私房拆迁后买个三室一厅的经济房,多出30多万,怎么在儿女之间分这笔提前到来的“遗产”是个难题。母亲无工作,大哥有赡养负担,似乎应该预留一部分款项;儿子比女儿多分一点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母亲按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分配计划,于是两个女儿首先上门发难了,要求老妈严格遵守遗产法、以及男女平等的有关法律,儿女应该享受同等待遇。尽管小马的母亲在之后一个多月里反复修改分配方案,儿女还是先后吵闹了几场。如今,小马家兄弟姐妹之间形同陌路,母亲与子女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类似小马家的情况在拆迁户中比比皆是,往往房子拆到哪里,哪里就出现后拆迁时代的家庭危机。分析起来,不能简单归咎于农耕社会留下的后遗症,还有我们对家庭财产的管理问题。
中国家庭内部的财权本来就不明晰,加之重男轻女等种种旧思想的作用,一旦面临重大财产变更,矛盾集中爆发在所难免。表面上看,中国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孩子大了以后,即使是父母在大家庭里管家,那也是替子女照看财产,要么是给子女分家、分财产,好像父母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私有财权。这倒不如西方家庭的财权意识,人家在孩子成年之后,亲是亲,财是财,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旦完成了抚养与被抚养的阶段,各自的财权就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把西方家庭的财权观念引进中国不太现实,但是在家庭成员之间适当形成一些必要的经济责任制度,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我曾经觉得老爸这人很没有人情味,当初我结婚买房,他出资了一部分,明确地对我说,其中多少钱是他送给我们的,还有多少是要我们还的。仔细想想,老爸是对的。一家人如果能在经济上明明白白,日后会避免许多因经济纠纷引起的麻烦。
事实上,当拆迁来临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和谐家庭,哪怕这些家庭平日看起来有些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