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历史进程的插曲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一场天花,选定了一位天子,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权力交接了。
  “天花”二字,听起来浪漫,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天花乱坠”之类的神话。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天花病毒却是人类的第一杀手,曾夺去无数人性命。即便是医疗保健措施相对优握的帝王,如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清朝皇帝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等,都曾染上天花病毒,或是不治身亡,或是留下瘢痕。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十八年初,爱新觉罗·福临被确诊为天花。福临体质原本赢弱,亲政后曾因劳累得过“疹病”,此前又因爱妃董鄂氏之死身心交瘁,天花附体无疑是雪上加霜。顺治生前没立太子,病逝前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颇费踌躇。八个皇子中,长子和四子先后夭折,次子福全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余四子尚年幼。福全、玄烨循例优先遴选,堂兄安亲王岳乐,年长有为,且与顺治政见和洽,虽属旁系宗亲,但也在考虑之列。
  《圣祖本纪》上说,三子玄烨“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须知,《圣祖本纪》是后来人为康熙立传,不免带有一定的附会倾向,并不代表当时的顺治会因此而倾向于立玄烨为储。玄烨聪明好学,为太后所垂爱;福全年长且贤,却有一只眼睛失明。就顺治的心性来说,他并不情愿将国家重器压到稚嫩的肩上。小皇子继位后,难免会出现摄政王们擅政的局面。顺治当年吃过苦头,不想让这一悲剧在后代身上重演,因此打算走“八王议政”的程序,让从兄岳乐挑起这副担子,或是让年龄稍长的福全接班。但这两个想法在孝庄太后那里通不过。
  顺治情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左右为难之际,曾先后两次征询钦天监正汤若望的意见。这位曾出现在金庸笔下的洋大臣,在清廷威望颇高,曾受一品封典。孝庄太后认其为义父,顺治尊称为老爷爷。汤若望分析说,幼主临朝固然于政局不利,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终身免疫力。因此,力主传位给玄烨。顺治深受天花病毒的折磨,自然明晓其中的利害。于是不再犹豫,口述遗诏授命玄烨继位。其实,孝庄太后原本就主张传位于玄烨,此前曾与汤若望商讨过。这样的结局,对孝庄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汤若望的进谏,并非完全出自孝庄的授意,顺治的抉择,也不全是屈服于孝庄的压力,而是为江山社稷着想,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合理裁夺。只要我们排除各种倒果为因的臆测和推定,就不难看出,当时做出这一历史性选择的关节点是天花。撇开岳乐是旁系宗亲不谈,福全和玄烨都是八九岁的孩子,在资质上很难分辨孰优孰劣,预测将来是福是祸。但就帝统的长治久安来说,玄烨的身体条件胜任的把握更大些。汤若望的一番话所以能说服顺治,最终选择玄烨,看重的正是玄烨对天花的免疫力。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博学多才,除了神学外,还专修过数理天文等方面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以利玛窦为榜样,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东渡之后,他曾为明清两朝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先后两次成功预测了月食。在同朝野名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赢得了中国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以及朝廷官员们的赏识。顺治不仅尊他为祖父,更把他视为师父,在礼节也不把他当“外人”,往来密切,交谈欢洽。但从皇室宗亲和国家治理的层面上说,他毕竟是“局外人”,他的看法或许更为客观一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说服力就更强一些。至于说顺治对汤若望言听计从,甚至说外国人干预了清廷朝政,改变了大清国的政治走向,实在是言过其实,解读过度了。
  不过,这一历史细节也足以说明,能够影响历史发展走向的,不见得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些看似偶然的小插曲,同样能让历史旋律发出异响。历史轨迹的吊诡之处,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
  唐宪宗元和年间,藩镇割据的势头愈演愈烈。为巩固中央集权,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在平定淮西的过程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受到威胁。他以為宪宗所以下决心用兵,是朝中少数大臣怂恿的结果。于是,在声援淮西的同时,派刺客进京暗杀主战的高官。元和十年六月三日这天,宰相武元衡和刑部侍郎裴度在上朝途中先后遇刺。武元衡当场身亡,被刺客割去首级;裴度连中三剑落马,滚进路边沟中。刺客以为他死了,扬长而去。裴度身中三剑,所幸伤口都不深,特别是头部,未被刺中要害。原因是他头戴一顶柔韧偏厚的毡帽,阻遏了剑锋深入。这次刺杀事件震动朝野,吓住了一些怕事的官员,却没能动摇宪宗的斗志,反而激怒了皇上,更加坚定了削藩的决心。事隔三日,宪宗下诏委任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把朝廷的重大谋划决策托付给裴度,平叛战争取得了很大胜利。裴度那顶毡帽,是前一天扬州友人刚捎来的。若不是这顶毡帽护住头部,势必中剑身亡,唐宪宗就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削藩大业也不可能进行得这么顺利。
  由于裴度遇刺与毡帽相关,同世界史上的“马掌效应”类似,有人就借用博斯沃思战役的结局说事。公元1485年8月,英格兰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烽烟再起,兰开斯特王国与约克王国在博斯沃思荒原发生了一场决战性火拼,导致理查三世的战死和英格兰内战的终结。传说理查三世所以落马被杀,是因为马掌脱落,而马掌脱落则因为战前挂掌时缺了一颗铁钉。西方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唱道:“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灭了一个王国。”裴度遇刺大难不死,尽管与理查三世结局相反,但在细节影响历史的因果上,却并无二致。于是有人就模仿说,“戴了一顶毡帽,救了一位大臣;救了一位大臣,赢了一场战争;赢了一场战争,救了一个国家”。
  因为一顶毡帽,影响到削藩大业成败;因为一场天花,影响到皇位继承的选择,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些偶然事件。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通道,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如此,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样如此。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
期刊
自饮茶成风,在文人士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后,茶这样洗涤心灵的事物牢牢占据了文人雅士的心,成为多少文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其中,就有一位明代的散文家,张岱。  说起张岱,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正是因为在国破家亡中冷眼看世,他在《陶庵梦忆》里所描绘的种种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的美好
期刊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
期刊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  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睡魔何處,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一一[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
期刊
雨是一场短暂的栖居。没有永远的晴天,却也没有落不停的雨,雨来的地方是天上的云,留驻的地方是人间的水。  云水之间,经过一场雨。雨水有时浙沥沥,有时哗啦啦,还有的时候奔涌急促,像是生命中的某些改变。  如加缪写过的那场雨,是在萦绕数月的疫情终于结束后。雨水冲刷,大地又流淌出生生不息的鲜活。天生的灾,天自会灭,放在更大的纬度上去看,悲伤也只是时代的悲伤,人间冬去春会来,否卦后面跟着泰。  其间周转,受
期刊
在中国,至迟在1.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开始在亲人的尸体周边撒放朱砂粉,表明灵魂观念已经存在。春秋战国之际,原始“灵魂不灭”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魂”“魄”二元观,阴阳、五行观念也在此时大行其道。人们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厚葬构成了此阶段人们的丧葬观。战国后期社会上出现追求长生不老的求仙观,人们慢慢地相信,通过修行或求得长生不
期刊
终日里喝茶看书,倒是养出个好性子。尤其爱倒腾些瓶瓶罐罐,杯子碗盏。时间久了,日日里都要抽出时间来擦拭摆放,总是个独处寄情的好时光。爱上茶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享受孤独,从茶里泡出一番天地来。  若是想要喝上一杯佳茗,却也少不得各种繁杂的工序准备。从择茶,择器,择水还需要在一个清气爽朗的好时间,与爱茶的友人认认真真的对饮。一盏好茶不打断的喝上个七,八泡,茶尽人醉。但是这样集中性的一个时辰也是不多有的。
期刊
茶路漫漫,与君共享。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的茶,是蜀地深山里的“老鹰茶”。  云雾深处,崖边野坡,松竹邀月。  每到盛夏,老鹰茶是蜀人最“安逸”的解暑圣品。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是在哪里,喝到了一碗老鷹茶。  汤色清澈红亮,香气清新人骨,甘冽——隐约山间流水的气息,许多年来缠绕着记忆,忘不了。  有一年,妈妈说云大叔子家有老鹰茶,我们都新奇地跑下去看。茶树稀疏矮小如灌木,不是我想象中老鹰
期刊
当我们身心疲倦,一杯清茶在手,闭目遐思,即使在斗室之中也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效应,甚至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它会带给你好心情”。这大约也是常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不能据此便任意贬低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因此,我总觉得《红楼梦》中的妙玉也太矫情了一些。在“品茶拢翠庵”一回中她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不仅过度夸大了饮茶的审美意义,还有一杆子将我辈俗人全部轰到牛棚骡圈
期刊
“平子去已久,余风今复追。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西河方阅训,诅得解朝衣。”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庚肩吾写下的《游甑山》。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甑山就是名人雅士的神往之地。  甑山在安徽省当涂县城东7.5公里姑孰镇境内。这里有一片蜿蜒起伏的群山,峰皆不高,不过一两百米,却森林茂密,葳蕤葱笼。  人山,可见一峰壁立百仞,群山环供侍立,“尊重如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