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古往今来辉煌灿烂的文学画卷,众多伟大的作品中,无一不凝聚着作者浓浓的乡愁。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到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故乡,早已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萧红:孤独的心里时刻闪现着童年的暖色
  对萧红而言,故乡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情结、一个概念,是永恒的“回不去”。她在故乡被逼婚,逃走后又回来,被生父囚在乡下,逃到哈尔滨寄生于被自己毁婚的男人,在怀孕的情况下又被抛弃,因为欠着旅馆钱而被软禁,被萧军搭救,和萧军虽然相爱,但仍然贫穷,虽然开始写作,却只作为萧军的影子……后来,她离开了那片生死场,去了上海,去了日本,去了延安,战乱年代,一路颠沛到香港。
  在萧红所有的作品中,乡土题材占了绝大多数。她尝过人世间太多的冰冷与残酷,反倒是年少时能看得到草叶儿这样绿,看得清蝴蝶儿翅上的粉。故乡呼兰河不仅给了她生命、血肉、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一颗聪慧多情的心,更给了她文学创作的无尽源泉与灵感。她用那优美又略带感伤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呼兰河畔的无名小城,也因萧红的传神之笔而变得活灵活现。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了。跌倒了是不太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著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萧红《呼兰河传》
  琦君:魂牵梦萦忆故乡
  琦君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温州籍女作家,一生笔耕不辍,饮誉文坛三十多年,并享誉全球,让全世界的人认识了她的故乡,认识了她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事、景、物。
  琦君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花团锦簇的江南,她在家乡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农村秀丽的四季景色、家乡淳朴的风俗民情、父母儿女及祖孙间生活的情趣、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生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用那支饱含感情的笔,追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亲人的骨肉深情,把读者带到她的童年时代,与她共享快乐的回忆。说到故乡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时,琦君这样说:“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由此可见,没有故乡的印记,也就没有琦君在异乡的文学成就。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长工阿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银圆,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老公公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圆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琦君《外祖父的白胡须》
  苏童:从温柔水乡里氤氲出温婉的作品
  苏童是从苏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从出生到北上求学,他在苏州生活了18年。这18年的生活积累,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在苏童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苏州的街巷、苏州的河流、苏州的茶楼酒肆、苏州的风俗习惯……这形成苏童小说中特有的苏州味道,倾注了苏童对故乡苏州深沉的爱。故乡是苏童创作的出发点,他的童年经历和记忆,始终围绕着他,也围绕着他的创作。即使后来有些小说没有写到苏州,却也始终无法摆脱他的乡土情结。
  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说北方的寒流正在南下,江南部分地区可能会有降雪。香椿树街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在意,因为天气预报总是出错。但是冬至那天,雪真的缓缓地袅袅婷婷地落下来,拎着空酒瓶前往杂货店打冬酿酒的人们都让雪片淋湿了头发和棉祆,他们站在杂货店里拍打着身上的小雪片,一边抬头望着阴郁的天空,说,冬酿酒还没吃,怎么就下起雪来了?
  ——苏童《城北地带》
  ◆总结
  故乡的山水风物在许多作家心中孕育了一颗精神的种子,无论这颗种子在哪里开花,都与它的孕育地永远关联着。鲁迅先生说过:“现实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当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时,我们的中国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创作及传播中国文学、繁荣中国文学、讲好中国故事、融合中外文化?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中国文学应如何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许,从这些充满乡土情结的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其他文献
模拟文题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的流泪,杨绛先生在《老王》中的愧怍,都是在经历了一段岁月的沉淀之后,方才明白其“色香”。  在成长的路上,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能及时去体味其“色香”,
期刊
年度盘点  2017年度流行语  每到年终,媒体上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总结、盘点,归纳各领域一年的概况与特色。其中,汉语盘点活动也是如此。  2017年12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
期刊
教室宣传板上贴的奖状换了又换,唯独那一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陪着我们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①。  思绪的小舟荡回了四年级夏令营的第一天。学校在消防队的组织下,开展了消防演习比赛活动。那时,因为刚来到这样一个新的学校,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几分紧张和担忧。②  我们在座位上坐了几分钟以后,两位消防员叔叔走进教室。他们和颜悦色地给我们讲解关于消防的知识,亲自教我们使用干粉灭火器:“干
期刊
故事点击  高铁二等座上最尊贵的乘客  2017年6月12日下午,郑州到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神情专注地查阅打印出来的演讲稿课件,右手还拿着纸笔随时记录。他上身穿一件浅白色短袖衬衫,脚穿一双旧皮鞋,没有穿袜子。这位衣着朴素、不拘小节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老是我国测绘领域的顶级专家,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期刊
那一年,宋军兵临城下,乌云笼罩了南唐的天空。  那一年,文官武将的奏书如雪花般飘向宫中。  那一年,老臣们不愿见到国破而含泪赴死。  那一年,南唐倾覆。  身为南唐国君,李煜享尽荣华富贵,他无疑是宫中的闪光点,却也因这点光亮而刺到了赵匡胤的野心。  无力的抗争抵不住强大的军队。  发现宋军兵临城下时,已太晚,李煜怒斩了谎报军情的皇甫继勋,亲自统领军队,然而他也很快意识到,这不过是死亡前最后的挣扎。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对他们的盯凝愈深刻,在我们的心里唤起的敬畏和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志铭  一个夜晚,我在楼下散步,抬头仰望星空,忽然有所感慨:星空,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无论何时何处,依然灿烂。  几年前,我和父亲去郊外的河边钓鱼。不料,到了晚上,大雾弥漫,我们被困在杂草丛生的“迷宫”里,手足无措。没有手电的我们只得躺在垫子上,等待路过的车子救援
期刊
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我们遇到祖孙两代人。  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
期刊
精彩片段  一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期刊
立冬过后,天气一日日冷下来。如果说霜降还是试探,那么小雪的冷就开始明目张胆,尤其是夜里,北风呼呼地刮过。这时候,我总爱裹上冬装,出去捡拾一些小温暖,回家后藏起来,抵挡一个冬天。  我最喜欢去的是菜市场,这里永远不会让我失望,每次总能拾到一篮子温暖。那里有最世俗的喜悦,最烟火的丰盈,就算什么也不买,看看那些水灵灵的萝卜、敦厚的大白菜、绿莹莹的芫荽……心里就会一点点暖起来。还有脸色黑红、腰身粗壮的卖菜
期刊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确立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