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古往今来辉煌灿烂的文学画卷,众多伟大的作品中,无一不凝聚着作者浓浓的乡愁。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到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故乡,早已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萧红:孤独的心里时刻闪现着童年的暖色
对萧红而言,故乡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情结、一个概念,是永恒的“回不去”。她在故乡被逼婚,逃走后又回来,被生父囚在乡下,逃到哈尔滨寄生于被自己毁婚的男人,在怀孕的情况下又被抛弃,因为欠着旅馆钱而被软禁,被萧军搭救,和萧军虽然相爱,但仍然贫穷,虽然开始写作,却只作为萧军的影子……后来,她离开了那片生死场,去了上海,去了日本,去了延安,战乱年代,一路颠沛到香港。
在萧红所有的作品中,乡土题材占了绝大多数。她尝过人世间太多的冰冷与残酷,反倒是年少时能看得到草叶儿这样绿,看得清蝴蝶儿翅上的粉。故乡呼兰河不仅给了她生命、血肉、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一颗聪慧多情的心,更给了她文学创作的无尽源泉与灵感。她用那优美又略带感伤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呼兰河畔的无名小城,也因萧红的传神之笔而变得活灵活现。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了。跌倒了是不太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著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萧红《呼兰河传》
琦君:魂牵梦萦忆故乡
琦君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温州籍女作家,一生笔耕不辍,饮誉文坛三十多年,并享誉全球,让全世界的人认识了她的故乡,认识了她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事、景、物。
琦君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花团锦簇的江南,她在家乡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农村秀丽的四季景色、家乡淳朴的风俗民情、父母儿女及祖孙间生活的情趣、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生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用那支饱含感情的笔,追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亲人的骨肉深情,把读者带到她的童年时代,与她共享快乐的回忆。说到故乡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时,琦君这样说:“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由此可见,没有故乡的印记,也就没有琦君在异乡的文学成就。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长工阿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银圆,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老公公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圆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琦君《外祖父的白胡须》
苏童:从温柔水乡里氤氲出温婉的作品
苏童是从苏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从出生到北上求学,他在苏州生活了18年。这18年的生活积累,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在苏童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苏州的街巷、苏州的河流、苏州的茶楼酒肆、苏州的风俗习惯……这形成苏童小说中特有的苏州味道,倾注了苏童对故乡苏州深沉的爱。故乡是苏童创作的出发点,他的童年经历和记忆,始终围绕着他,也围绕着他的创作。即使后来有些小说没有写到苏州,却也始终无法摆脱他的乡土情结。
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说北方的寒流正在南下,江南部分地区可能会有降雪。香椿树街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在意,因为天气预报总是出错。但是冬至那天,雪真的缓缓地袅袅婷婷地落下来,拎着空酒瓶前往杂货店打冬酿酒的人们都让雪片淋湿了头发和棉祆,他们站在杂货店里拍打着身上的小雪片,一边抬头望着阴郁的天空,说,冬酿酒还没吃,怎么就下起雪来了?
——苏童《城北地带》
◆总结
故乡的山水风物在许多作家心中孕育了一颗精神的种子,无论这颗种子在哪里开花,都与它的孕育地永远关联着。鲁迅先生说过:“现实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当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时,我们的中国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创作及传播中国文学、繁荣中国文学、讲好中国故事、融合中外文化?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中国文学应如何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许,从这些充满乡土情结的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萧红:孤独的心里时刻闪现着童年的暖色
对萧红而言,故乡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情结、一个概念,是永恒的“回不去”。她在故乡被逼婚,逃走后又回来,被生父囚在乡下,逃到哈尔滨寄生于被自己毁婚的男人,在怀孕的情况下又被抛弃,因为欠着旅馆钱而被软禁,被萧军搭救,和萧军虽然相爱,但仍然贫穷,虽然开始写作,却只作为萧军的影子……后来,她离开了那片生死场,去了上海,去了日本,去了延安,战乱年代,一路颠沛到香港。
在萧红所有的作品中,乡土题材占了绝大多数。她尝过人世间太多的冰冷与残酷,反倒是年少时能看得到草叶儿这样绿,看得清蝴蝶儿翅上的粉。故乡呼兰河不仅给了她生命、血肉、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一颗聪慧多情的心,更给了她文学创作的无尽源泉与灵感。她用那优美又略带感伤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呼兰河畔的无名小城,也因萧红的传神之笔而变得活灵活现。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了。跌倒了是不太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著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萧红《呼兰河传》
琦君:魂牵梦萦忆故乡
琦君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温州籍女作家,一生笔耕不辍,饮誉文坛三十多年,并享誉全球,让全世界的人认识了她的故乡,认识了她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事、景、物。
琦君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花团锦簇的江南,她在家乡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农村秀丽的四季景色、家乡淳朴的风俗民情、父母儿女及祖孙间生活的情趣、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生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用那支饱含感情的笔,追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亲人的骨肉深情,把读者带到她的童年时代,与她共享快乐的回忆。说到故乡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时,琦君这样说:“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由此可见,没有故乡的印记,也就没有琦君在异乡的文学成就。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长工阿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银圆,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老公公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圆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琦君《外祖父的白胡须》
苏童:从温柔水乡里氤氲出温婉的作品
苏童是从苏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从出生到北上求学,他在苏州生活了18年。这18年的生活积累,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在苏童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苏州的街巷、苏州的河流、苏州的茶楼酒肆、苏州的风俗习惯……这形成苏童小说中特有的苏州味道,倾注了苏童对故乡苏州深沉的爱。故乡是苏童创作的出发点,他的童年经历和记忆,始终围绕着他,也围绕着他的创作。即使后来有些小说没有写到苏州,却也始终无法摆脱他的乡土情结。
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说北方的寒流正在南下,江南部分地区可能会有降雪。香椿树街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在意,因为天气预报总是出错。但是冬至那天,雪真的缓缓地袅袅婷婷地落下来,拎着空酒瓶前往杂货店打冬酿酒的人们都让雪片淋湿了头发和棉祆,他们站在杂货店里拍打着身上的小雪片,一边抬头望着阴郁的天空,说,冬酿酒还没吃,怎么就下起雪来了?
——苏童《城北地带》
◆总结
故乡的山水风物在许多作家心中孕育了一颗精神的种子,无论这颗种子在哪里开花,都与它的孕育地永远关联着。鲁迅先生说过:“现实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当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时,我们的中国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创作及传播中国文学、繁荣中国文学、讲好中国故事、融合中外文化?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中国文学应如何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许,从这些充满乡土情结的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