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阐述高校学生园区管理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管理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并对在信息环境下开展园区管理的意义和目标进行了阐释。之后,从构建"虚拟园区"推进园区文化、设立"德育网站"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建立"网上社团"加强学生自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学生园区管理的新策略。
关键词: 信息环境;学生园区;策略
一、信息环境下的学生园区管理
当前,高校办学体制不断革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日益深入,弹性学分制、导师负责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诸多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和成熟,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师生关系、学习同伴关系和学习团体的关系更加多元。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被打破,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构成不同的学习群体,原本以班级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策略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变化,亟需建立新的、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学生管理策略,学生园区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工作体制。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基地。学生园区以学生住宿群为基础的管理单位,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新的结构形式。学生园区改变以往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结构,拓展了班级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从封闭的小团体变为多学科、多年级相融合的规模较大的学生群体。同时,它减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对班级的过度依赖,构建了大学生活的新的组织载体,通过学生园区来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通,能够将教学、管理、生活、服务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实现的自觉性,通过跨学科的人际交流,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个人发展环境。目前,学生园区已经从单一的生活服务功能转变为多元、综合服务功能,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教育领域日益热烈的讨论。
学生园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园区资源、服务、管理的统一来协调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教育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途径,其最终目标则是通过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来深化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则包含学生园区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治机制建立以及园区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方面。
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管理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分支,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有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能够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提升信息更新速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能够使管理部门的服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然而,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亦存在规划性不强、数据共享性不高以及软件升级更新缓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管理系统都是以班级管理为基础而设计的,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园区管理的新模式,需要从系统功能重新进行规划。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将园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有效的整合起来,从园区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治机制建立以及园区管理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来探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合理应用,并且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园区管理方法,形成信息环境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园区管理策略,并实现其创新应用。
二、"虚拟园区"打造新型园区文化
大学生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班级文化向课外环境的拓展。它以高校特有的文化风格和思想特质为基础,以园区环境为载体,由师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园区文化既体现为物质环境、亦体现为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以实物形态体现的景观文化,是高校精神内核、教育价值和文化要素在物质表象中的集中体现。制度环境是师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现,是通过体制、政策、规则展现的集体思维方式,对师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激励和规范的作用。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师生力量、维持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人格的内在力量。
利用信息手段创建新型园区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一体化的"虚拟园区"。在物质环境建设层面,虚拟园区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现园区景观,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景观设计的寓意和内涵,从而使学生建立对园区景观的正确认识。同时,可以通过虚拟园区组织"景观设计"比赛或者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对园区景观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创造性地提出景观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园区物质环境的关注和情感投入。在制度环境层面,通过虚拟园区收集学生对现有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意见及建议,加大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力度,改善制度环境。在精神环境层面,则应充分发挥虚拟园区的传播优势,组织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宣传活动,使师生在了解学校、了解园区的过程中沟通感受,汲取力量。
三、"德育网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加之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而目前的园区文化建设仍在完善中,园区内的各种生活、娱乐服务又包含商业性质,容易造成学生的享乐思想和惰性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手段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消上述的不良影响。
首先,应当通过建立优秀的"德育网站"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热情,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正确的网络阵地上来。其次,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来宣传榜样事件,揭露负面事件,为学生建立表达思想、评论时事的渠道,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第三,为德育网站提供一批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专题讲座、主题报告、视频资料等,加强网站的示范作用,扩大思政教育的规模效益。第四,通过德育网站组织系列的思政教育活动,如网上征文、文明行为评选等,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第五,目前园区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后勤管理人员,并不具备适合要求的教育素养。尽管辅导员或党团组织已经进入园区开展管理,但是其工作主要围绕所在学院或专业开展,对园区内多学科、多专业学生的管理,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导致园区内各种管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德育网站应当建立管理队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平台使双方有机会相互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促进师生的互信与互助。
四、"网上社团"实现学生园区自治
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是按照园区自治原则,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园区学生组织,是学生参与园区管理的主要形式[1]。网上社团就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学生自治组织,调动学生主体性,加大学生园区自治的权利,通过在线协作管理、协同工作的机制,帮助自治组织建立威信,赢得群众基础,并且建立公开、公正的组织选举制度,使学生自治组织能够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此外,网上社团还应当助力辅导员和管理干部的选拔、评估,通过"先进学生管理干部"等称号的评选,逐步选拔出一批园区管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将这些有着实践管理经验和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纳入管理队伍,对于消除矛盾、加深理解、创建园区管理者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将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吴俊文,刘永生,陶光胜.治理与参与: 高校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建设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3:43-46
作者简介:孔翔榆(1987年1月),女,助教,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工作以及学生园区管理工作。
关键词: 信息环境;学生园区;策略
一、信息环境下的学生园区管理
当前,高校办学体制不断革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日益深入,弹性学分制、导师负责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诸多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和成熟,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师生关系、学习同伴关系和学习团体的关系更加多元。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被打破,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构成不同的学习群体,原本以班级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策略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变化,亟需建立新的、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学生管理策略,学生园区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工作体制。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基地。学生园区以学生住宿群为基础的管理单位,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新的结构形式。学生园区改变以往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结构,拓展了班级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从封闭的小团体变为多学科、多年级相融合的规模较大的学生群体。同时,它减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对班级的过度依赖,构建了大学生活的新的组织载体,通过学生园区来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通,能够将教学、管理、生活、服务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实现的自觉性,通过跨学科的人际交流,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个人发展环境。目前,学生园区已经从单一的生活服务功能转变为多元、综合服务功能,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教育领域日益热烈的讨论。
学生园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园区资源、服务、管理的统一来协调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教育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途径,其最终目标则是通过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来深化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则包含学生园区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治机制建立以及园区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方面。
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管理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分支,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有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能够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提升信息更新速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能够使管理部门的服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然而,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亦存在规划性不强、数据共享性不高以及软件升级更新缓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管理系统都是以班级管理为基础而设计的,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园区管理的新模式,需要从系统功能重新进行规划。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将园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有效的整合起来,从园区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治机制建立以及园区管理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来探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合理应用,并且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园区管理方法,形成信息环境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园区管理策略,并实现其创新应用。
二、"虚拟园区"打造新型园区文化
大学生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班级文化向课外环境的拓展。它以高校特有的文化风格和思想特质为基础,以园区环境为载体,由师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园区文化既体现为物质环境、亦体现为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以实物形态体现的景观文化,是高校精神内核、教育价值和文化要素在物质表象中的集中体现。制度环境是师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现,是通过体制、政策、规则展现的集体思维方式,对师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激励和规范的作用。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师生力量、维持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人格的内在力量。
利用信息手段创建新型园区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一体化的"虚拟园区"。在物质环境建设层面,虚拟园区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现园区景观,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景观设计的寓意和内涵,从而使学生建立对园区景观的正确认识。同时,可以通过虚拟园区组织"景观设计"比赛或者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对园区景观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创造性地提出景观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园区物质环境的关注和情感投入。在制度环境层面,通过虚拟园区收集学生对现有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意见及建议,加大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力度,改善制度环境。在精神环境层面,则应充分发挥虚拟园区的传播优势,组织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宣传活动,使师生在了解学校、了解园区的过程中沟通感受,汲取力量。
三、"德育网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加之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而目前的园区文化建设仍在完善中,园区内的各种生活、娱乐服务又包含商业性质,容易造成学生的享乐思想和惰性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手段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消上述的不良影响。
首先,应当通过建立优秀的"德育网站"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热情,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正确的网络阵地上来。其次,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来宣传榜样事件,揭露负面事件,为学生建立表达思想、评论时事的渠道,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第三,为德育网站提供一批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专题讲座、主题报告、视频资料等,加强网站的示范作用,扩大思政教育的规模效益。第四,通过德育网站组织系列的思政教育活动,如网上征文、文明行为评选等,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第五,目前园区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后勤管理人员,并不具备适合要求的教育素养。尽管辅导员或党团组织已经进入园区开展管理,但是其工作主要围绕所在学院或专业开展,对园区内多学科、多专业学生的管理,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导致园区内各种管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德育网站应当建立管理队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平台使双方有机会相互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促进师生的互信与互助。
四、"网上社团"实现学生园区自治
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是按照园区自治原则,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园区学生组织,是学生参与园区管理的主要形式[1]。网上社团就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学生自治组织,调动学生主体性,加大学生园区自治的权利,通过在线协作管理、协同工作的机制,帮助自治组织建立威信,赢得群众基础,并且建立公开、公正的组织选举制度,使学生自治组织能够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此外,网上社团还应当助力辅导员和管理干部的选拔、评估,通过"先进学生管理干部"等称号的评选,逐步选拔出一批园区管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将这些有着实践管理经验和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纳入管理队伍,对于消除矛盾、加深理解、创建园区管理者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将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吴俊文,刘永生,陶光胜.治理与参与: 高校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建设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3:43-46
作者简介:孔翔榆(1987年1月),女,助教,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工作以及学生园区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