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67-01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下简称《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綜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实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十分重要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1、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反应会越来越增强。
2、重过程,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形目标,关注长远目标。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 的保证。
3、重方法,重体验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 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课程标准》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不必也不能遍举,阶段目标中的设定具有开放性,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综合性学习,并不断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探究。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下简称《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綜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实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十分重要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1、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反应会越来越增强。
2、重过程,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形目标,关注长远目标。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 的保证。
3、重方法,重体验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 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课程标准》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不必也不能遍举,阶段目标中的设定具有开放性,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综合性学习,并不断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