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灾区“造血”蜕变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四周年,亦是其重建结束后的第一年,地震灾区变化巨大。弥足珍贵的是,从输血到造血,汶川地震灾区如今依托自身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优势,不仅从地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还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随着四川地震灾区基础设施重建的完成,灾区百姓逐渐步入正常生活。有的地方凭借其原有的民族技艺实现居家就业;有的依托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农家旅游;还有的羌族百姓在异地与当地人充分融合,不仅实现了增收,还给当地带来了浓郁的羌族风,使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重建结束后的第一年,汶川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重建,更是百姓生活的奋进与快乐。
  
  南宝山上“羌寨乐”
  作为四川唯一的永久性异地安置区,在成都下属邛崃市的南宝山,生活着1200多名来自汶川、青川的失地群众。在经历了4年前的那场地震后,他们不仅要含泪向故乡告别,更要坚强地向已经习惯的生活说再见。
  南宝乡木梯村紧临邛崃市著名的天台山景区。沿公路盘山而上,峰回路转之后,一座碉楼跃入眼帘,这就是南宝山安置区的一个安置点,30多户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夕格村的村民生活在这里。
  走进安置点,有着浓郁羌族特点的建筑迎面而来。一个并不起眼的羌族小卖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38岁的王志军是这个小卖部的店主,一栋3层小楼是他们一家5口的安置房。随着当地旅游的开发,王志军看好靠近村口的位置,破窗开了店,虽然只卖些小商品,但生意还不错。
  一说起自己的住房,王志军便兴奋地带着记者上上下下看了个遍。家里的洗衣机、煤气灶都是在汶川时没有的;一直舍不得用的羌绣也是搬到新家后才挂出来的。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只有看到一家人离开龙溪乡时拍的照片,王志军才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时光,想起了过去的家。
  王志军说,来这里安置的时候,每人分了5分自留地和2亩茶园。由于茶园离家远,他就租给了茶叶合作社,10亩茶园一年可以收3000元租金。家中部分自留地里种了紫薯,行情好的时候一亩收成能卖好几千元。
  在木梯村,过去连茶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羌族百姓也开始与茶打起了交道。趁着阳光明媚,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挑拣着刚从山上采来的野茶,挑拣好了就卖给收茶叶的。
  村民陈清秀一边挑拣着刚采回来的茶叶,一边说:“来到南宝山才知道茶叶,地方政府还专门组织了采茶培训。一到采茶季节,我们还算有点体力的老人就到山上去采野茶,采完后交给合作社。手脚慢的一天能采二三十元,手脚快的可以采到七八十元。”
  除了村里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外,收茶叶的还有像陈学文这样从夕格村迁移过来的村民。35岁的他,2009年到安置点后,在当地茶厂打了一年工。对茶叶有所了解后,陈学文就自己干起了收茶叶的行当。每年从清明到8月都是采茶的季节,当地组织了几批茶叶培训班,使村民学会了采茶。陈学文就在安置点负责收购,再卖给茶厂。
  给陈学文、王志军这些普普通通的汶川人带来富裕的,并不仅仅是采茶、种紫薯。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相关部门的策划和帮助下,木梯羌寨成了成都市旅游特色村。这两年,游客中心建起来了,碉楼、羌寨等羌族建筑屹立山上,羌族风味越来越浓。羌红、羌绣把原本绿茵茵的南宝山妆扮得更加艳丽。逢年过节,随着羌民族欢快的歌舞,南宝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敲羊皮鼓、喝咂酒,四面八方的客人感受着来自汶川大山里的真诚祝福。
  
  八千绣娘“绣”蓝图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聚居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饰的羌族百姓。他们衣服上的羊角花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曾作为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手工艺品,现在已经成为抢手的旅游纪念品。随着汶川地震后“羌绣计划”的实施,羌绣逐渐走俏。当地羌族妇女依托羌绣实现居家就业,“绣”出灾后新生活。
  羌族是一个勤劳睿智、崇尚美的民族,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花卉、动物等代表美的图案,并通过刺绣来装饰生活,表达对未来的向往。这不仅显示了羌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承载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但无情的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随着一些掌握羌绣重要技法的传承人的逝去,羌绣一度面临困境。
  四川地震灾区开始恢复重建后,为了使更多的失地妇女能够就业增收、生产自救,同时向外界推广民族特色制品,四川在阿坝州、北川等羌族聚居区开始实施“羌绣计划”,采取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羌族妇女按照帮扶中心的要求参加相关技能和生产培训,培训合格后领取绣片在基地或家里绣制,完成后的羌绣作品通过公司对外销售。
  如今,走进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随处可见在羌绣产业基地内从事羌绣生产的妇女。他们依靠居住的便利,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公司打工,熟练的绣娘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
  在汶川县银杏乡羌绣产业基地,20余位妇女在这里制作羌绣。46岁的张国花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个多月。因丈夫在外打工,她便自己在家照顾孩子。重建的新房距离羌绣基地不过数百米,上下班都很方便。忙完农活,张国花就会来到基地和姐妹们一起做刺绣。目前作为初级工的她,每月收入也有近千元。
  一边有专业公司邀请技师指导技艺,一边有营销公司帮助销售,从培训、生产再到销售,一条龙的服务让绣娘们心里很踏实。
  专门从事羌绣培训和销售的汶川文锦公司,在四川灾区的多个羌族聚居地都建有办事处。办公室主任颜凤辉说:“对于愿意从事羌绣的妇女,我们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愿学会绣,就可以来领绣片。现在我们已经把文锦做成品牌销售到国内很多地方,目的就是让羌绣与市场接轨,拓展销路,扩大知名度,让我们的绣娘实现居家就业增收。”
  在“羌绣计划”实施中,一些羌绣的传承人也纷纷加入到振兴羌绣的行动中,带领羌绣跨越国门。在汶川县映秀镇的“才国汶川藏羌绣”馆,店主杨华珍已不仅限于在当地展示其精美的羌绣作品。在她的带领下,羌绣已经走出阿坝,进入成都,甚至在香港也开设了分店,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羌绣。
  羌绣逐渐走俏,众多游客也慕名而来。在这里,不仅可以一览羌绣的细腻与独特的名族风,还可以领略羌寨的神奇和壮观。4月的四川理县木卡羌寨,花盛叶茂,风景宜人。38岁的麦小群在午饭后和邻居一起,晒着太阳,拿着鞋套,在上面绣着羌族的特色花朵。
  麦小群告诉记者,地震后,她一家4口人只剩下一亩多地。平时,麦小群在上午太阳还不太晒的时候下地里干农活,下午就守在家里和邻居一起做羌绣。麦小群的家里挂着她亲手制作的3幅羌绣,有熊猫、仙鹤、森林,寄托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目前当地旅游开发还相对滞后,但麦小群一家还是看好未来的发展,利用家里的空闲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遇到节假日,家里的两间客房还不够用。她更希望自己手中的绣品能够得到游客的青睐,卖出去后补贴家用。“在家利用空闲时间,一个月绣好的成品差不多能卖到一千多块钱,既能补贴家用,还能让游客感受我们羌族原汁原味的手艺。”
  如今,在四川的羌族聚居区,很多妇女像麦小群一样,利用空余时间在家里做羌绣,依托旅游开发扩大销路。随着探访羌寨的游客越来越多,绣娘们也多了几样任务,有的为游客在袖口上绣上小小的花朵,有的则是为游客传授羌绣的针线活。
  “羌绣计划”实施3年多来,四川已开设羌绣培训班140多期,培训绣娘1.6万多人,其中8000多人基本掌握了羌绣技能,投入到羌绣生产中。如同四川灾区的重建一样,羌绣正带着羌族人民的热情与智慧,让更多世人看到了灾后的美丽新生活。
  
  旅游扶起“年画村”
  四川地震灾区的房屋重建工作是重中之重。曾被地震摧毁的住房,如今已破土重生,既延续了地方特色,也融入了援建方的心血。
  在四川绵竹,年画是其重要的特色名片。住房的外墙、家里的装饰、过年的贴纸,都留下了年画的印记。在汶川地震中,许多户外墙上的年画被摧毁;即使保留下来的,也是残缺不全。
  如今,损毁的房屋不仅得到重建,以“中国年画村”——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为代表的大批村庄又重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绵竹市“年画村”的村民凭借年画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
  在进入“年画村”必经的一条村道上,一家名为“年画人家”的土鸡馆已经开办2年多了。老板殷坤先在地震后花了近20万元建起了这个200多平方米的民居房,白墙青瓦,清爽整洁。除3间屋子自用外,其它5、6间都用于搞经营。
  从1992年开始,殷坤先就在当地农家乐、餐馆当厨师,有着丰富的烹饪经验。说起自家土鸡馆的特色,殷坤先很是自豪,“那就是一鸡多吃,烧、拌、煮汤,游客都很喜欢。”由于菜品有特色,殷坤先的土鸡馆多次在活动中被村委会授予奖项,其中一次获得了“最受欢迎农家餐馆”。
  随着“年画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家带店这种经营方式显然跟不上发展需要了。现在,殷坤先的小店每天接待能力只有100多人,周末基本客满,遇到大假、小长假时顾客只能排队等。今年春节,殷坤先在江苏打工的儿子回家结婚,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就和媳妇商量留下来和家人一起把小店做大。
  成都到绵阳的高速公路复线正在“年画村”修建出口。虽然修路期间生意受了影响,但殷坤先看好未来的发展。他觉得,高速公路通到家门口了,来的人肯定就更多了。“等路修好了,我就再去租个店面。游客喜欢我们的年画,我们就做好这个文章;喜欢我们的土鸡,我们就做出好味道来吸引游客。这样生意就不愁了。”
  与“年画村”同样发展旅游的,还有北川老县城旁边的石椅村。地震后的几年时间里,石椅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废墟到今天的瓜果飘香,从单纯的水果种植到旅游服务,如今石椅村已变成风情秀美、堪称画里山村的新羌寨。
  地震之前,石椅村90多户人家散布在这片平均海拔1200米的“世外桃源”之中。汶川地震后,“世外桃源”变成废墟,全村80%的农房、农家乐全部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为了重振“桃源”,地震后,当地村民联合成立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搞起乡村旅游,一栋栋充满羌族特色的建筑以及浓郁的乡土羌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了合作联营搞乡村旅游外,部分村民还自己搞起了农家乐。村民们说,他们除了以羌寨文化吸引游客以外,当地的桐子李、五星枇杷、猕猴桃等无污染的水果也让游客产生了巨大兴趣。
  石椅村党支部书记王庆保告诉记者:“旅游产业已经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就统一经营的这8户来说,他们这个羌寨每一年的纯利润在40多万元左右,今年预计能有五六十万的纯收入。”
其他文献
共创田园”专栏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面临实效性不强的困境,如何能够让德育在有趣有味的同时,不浮于表面,在有能力解决已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同时,有办法开发学生身上的道德潜能,已经成为德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自2011年始,田家炳基金会以“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为抓手,通过课程引介、教师培训等手段,探索出一条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道路。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其中,取得显著成效。
疯狂的玻璃栈道,该消停消停了。希望其他地方也能够借鉴北京的经验,多一些对游客安全、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意识。  日前,号称浙江省全省最长的玻璃栈道——徐凫岩凌云渡玻璃栈道开始试运营,栈道全长260米,其中玻璃栈道长160米。  不知道这一栈道“全省最长”的纪录能够保持多久。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玻璃栈道加入战团,夺走“第一”,并诱惑你、刺激你、撩拨你,让你又怕又爱、欲罢不能。  而这样的竞逐,由来
实施于三年前的医改,是近年来推出的民生大政之一。截至目前,医改投入过万亿,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升至70%,困难群体正在逐步实现“病有所医”。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本刊记者走进江西,探寻当地医改模式。  6月25日,记者从国务院医改办获悉,由国务院医改办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日前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  所谓三年一小成。《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
事件回顾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委政法委书记袁秋年的女儿袁慧中被曝“火箭升迁”,毕业三年即升任扬州市团委副书记。扬州市委组织部表示,任用过程严格履行程序。  年轻干部的快速升迁,经常引起围观。今年3月21日,湖南省湘潭县年仅27岁的副县长徐韬被质疑违规提拔。5月7日,他被免去副县长职务。5月10日,六年中三次破格晋升的广东省揭东县副县长江咏中被撤职。  一方面是干部年轻化的需求,一方面是年轻干部破格
PART1  孩子过敏与孩子感冒发烧给孩子、父母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家有过敏的孩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心理都会受到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多人都没有察觉。  除此之外,家庭生活质量也会因为孩子的过敏而受到影响。  过敏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  在对过敏孩子及父母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过敏正在悄悄改变着父母及孩子的心理及他们的家庭生活。  1食物过敏对孩子生活质量的影响  ·对花生过敏的孩子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被视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的可行之策。  出于对干农活的童年恐惧,丁瑞永从小就决定要“逃离庄稼地”。不过,现在他却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丁瑞永,出生在北京通州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父母单纯种地不同,目前他所做的工作是对接两端,一边对接种植大户,一边对接渠道营销。  “纯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统计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也成为高考中数学应用题的一个重要载体.统计内容的考查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功能,近年来在全国及各
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如何让孩子“上好学”,也让家长免于升学烦恼,是各地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期,各地纷纷启动了“幼升小”“小升初”的招生,“择校热”也随之兴起。上海“幼升小”家长试题难倒博士,北京“小升初”特长短训班9天收费破万……各种入学“混战”引发热议。  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如何让孩子“上好学”,也让家长免于升学烦恼,是各地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问
下一步,相关部委将加大对列入项目,尤其是贫困地区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督促各地对列入项目着手制定振兴方案,落实振兴措施……及14个门类、383个项目的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于日前公布。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是该目录的收录组织方和发布主体。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载明: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备传承基础
一场疫情,让人们意识到社区也是战疫前线。社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在“相见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社区治理很容易陷入尴尬,居民不配合、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一直存在。  如何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增加社区活力?如何调动各方力量,解决社区“人”“事”不匹配、社区资源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如何打造以社区为中心的配套服务生活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政部印发的《培育发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