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风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室内传播的重要手段,个性化通风作为一种高效的通风方式在疾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个性化通风作为舒适性通风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得到广泛应用,其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青岛26658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风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室内传播的重要手段,个性化通风作为一种高效的通风方式在疾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个性化通风作为舒适性通风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然而,大部分空气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室内病原体均匀分布的假设,不考虑呼吸活动产生的病原体近距离传播的问题以及局部通风的作用,因而无法准确预测新型冠状病毒在非均布状态下的传播风险.本文通过暖体假人及颗粒物实验对5种非均布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暴露风险系数(εbz)、暴露有效性系数(personal exposure effectiveness,PEE)、吸入比(intake fraction,IF)、剂量反应模型(P(t))和感染风险降低比(η),利用5种模型分别评价了个性化通风的保护效应,并探讨了模型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评价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5种评价方法均基于暴露者呼吸区飞沫浓度测量结果,能够预测个性化通风对飞沫传播风险的干预作用,其反映的规律基本一致.暴露风险指标εbz、PEE、IF及感染风险指标η可预测病毒相对暴露水平,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暴露风险的简单预测.剂量反应模型能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风险,其病毒活性及感染性的准确测定是模型应用的关键.以上模型均能反映个性化通风在感染源使用时由飞沫横向传播和加速扩散引起的风险提高问题,及其保护效应与风险降低水平.本文结果将为评价及发展以疾控为目标的新型通风方式提供支持,为评价非均布状态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对有机小分子催化二氧化碳(CO2)与炔丙醇羧化环化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体系进行概述,重点介绍离子液体、CO2加合物和有机膦在催化炔丙醇羧化环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有机小分子
猫科剑齿虎类是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化石组分之一,它的研究对分析和对比动物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和古生态意义.中国晚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出产了非常
氧化还原酶在生命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51年经典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的提出,对该机制的研究和修饰一直是热点.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研究的沿革,提出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及高安全等性能是锂离子电池研究持续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是制约高比能量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发展高电压/
由于选择性好、效率高、无副产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生物电催化合成反应备受关注.氧化还原酶分子内部及其与电极界面间的电子传递效率,决定了生物电化学合成的效率.本文对近年
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其临界值的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双重性质.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可对流体的理化性质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有效的分离和化学反应.基于其独特性质,目
以邻-湾位π体系扩大的手性苝酰亚胺(PDI)分子1a、1b为研究对象,在此类手性分子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F-会生成稳定的手性苝酰亚胺类阴离子自由基(手性PDI·-),其紫外-可见吸
剑齿象化石常见于华南和东南亚众多的古人类遗址中,是更新世亚洲哺乳动物群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对其进行埋藏学方面的研究则是比较少见的.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了148
高分子学科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是枝繁叶茂,每一种新型高分子及其自组装驱动力的出现,都预示着高分子这棵大树“新枝”的绽放.通过在大分子主链、侧链或者交联点中嵌入动态硼
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广泛存在暗物质,其丰度是普通物质的5倍,占宇宙总能量份额的约1/4.自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通过引力观测发现暗物质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其物理本质至今仍然不为我们所知.另一个世纪谜题是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暗物质的本质和宇宙射线的起源位列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遴选出的21世纪11个宇宙物理学重大科学问题之列.探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