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很重要,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影响谁、作用更大一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师的范读,还不能够完成朗读教学的全部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在有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还要和字词讲解、课文分析、教师范读、放声准备等系列活动结合进行。指导朗读的要点还在于教导学生把自己从文中所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出来,使朗读起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作用。
2.启发学生自觉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某些缺点和错误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说:“错了,听我念。”然后就给学生示范一遍。应当仔细研究错误的原因,错误的性质,然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纠正错误。
3.注重朗读读训练的形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必然要求反复读,但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设计好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可以指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齐读、引读等等,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搞诗歌朗诵会、配乐散文朗读、等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朗读水平。
4.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握好朗读评价的方法
不少教师喜欢对学生朗读情况直接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教学中也需要运用启发评价。文章表达的情感十分复杂,除了喜怒哀乐等“原始情感”外,还有由道德生活、道德观点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美感,由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理智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应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态语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这样既引导了读者,有启迪了听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将阅读训练作为小学课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很重要,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影响谁、作用更大一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师的范读,还不能够完成朗读教学的全部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在有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还要和字词讲解、课文分析、教师范读、放声准备等系列活动结合进行。指导朗读的要点还在于教导学生把自己从文中所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出来,使朗读起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作用。
2.启发学生自觉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某些缺点和错误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说:“错了,听我念。”然后就给学生示范一遍。应当仔细研究错误的原因,错误的性质,然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纠正错误。
3.注重朗读读训练的形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必然要求反复读,但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设计好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可以指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齐读、引读等等,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搞诗歌朗诵会、配乐散文朗读、等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朗读水平。
4.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握好朗读评价的方法
不少教师喜欢对学生朗读情况直接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教学中也需要运用启发评价。文章表达的情感十分复杂,除了喜怒哀乐等“原始情感”外,还有由道德生活、道德观点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美感,由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理智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应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态语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这样既引导了读者,有启迪了听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将阅读训练作为小学课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