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是体现学生思想情趣、文字技巧、思维逻辑等综合能力的载体,最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创新?作文的创新能力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必须先解决。这里说的作文创新能力,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立意深刻或新颖,即是把常见的题材写深刻或把前人未写的文旨写明确;二是选材新鲜,即所写的人或事或物尽力求新,少用或不用常见的材料;三是结构巧妙,或开篇不同凡响,或主体曲尽其妙,或结尾出人意表;四是語言流畅有特色,要达到朴素生动,有生活气息。
现实中,要求一篇作文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这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作文追求的目标应当明确而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内质疑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
作文敢不敢创新,会不会创新,取决于平时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习惯,而不仅仅在写作的一瞬间。一个平时沿袭旧套,只知仿写的学生即使遇到富有新意的文题和材料也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很可能给的是新瓶,装的仍是旧酒,对于学习压力较小的中职学生尤其如此。
有鉴于此,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只限于课堂,而应列入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笔者在“阅读与欣赏”课中,用当代意识映照古诗文,引导学生思辨,引导写出有新意的评论。如:刘兰芝和焦仲卿为恪守爱情诺言双双献身,以死反抗家长的专制,维护做人的尊严。殉情在今天看来是不是最佳的追求爱情的方式?此前已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刘焦的殉情是不是灰暗凄凉一些呢?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里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你能接受这种观点吗?……凡此种种,通过不断质疑,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地进行加强。继而,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堂释疑过程写下来,稍作整理,再作补充,形成一篇有新意的作文。
笔者所在学校现用的语文教材,当中所选的范文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中的情节点拨质疑,作新的扩展或延伸,则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而这些都在创新能力范围之内。如路瓦栽夫人对自己清贫的生活不满意,可设想她如果没有其强烈的虚荣心,又或者不用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而是勤勤恳恳地奋斗十年,她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让学生顺着这些思路展开想象写下去,展现给读者的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路瓦栽夫人呢?这种故事新编,有新奇感,学生乐意写,会写出令人拍案的故事。
二、课外研究阅读,奠定创新的思想基础
阅读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输出。没有广泛的吸收,便没有深厚的输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写作尤其需要广泛的吸收。创新须以继承为基础,这有三层含义:其一,通过广泛的阅读,知道前人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自己就不必重蹈覆辙,但可以在别的领域独树一帜,以减少创新的无效劳动;其二,知道前人已在某些领域有所描述,但仍未达到顶峰,则自己仍可踩着前人肩膀继续攀登;其三,可以借鉴前人丰富的写作营养,以滋养自己的新作品。不过旨在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阅读吸收应当有别于一般性的阅读吸收,它应有一定的方向性、研究性和批判性,并且尽可能与写作结合起来。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写作中,给专题、给时间、给图书资料、有摘记卡片、有写作提纲,鼓励独创,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笔者曾拟定若干个大题目,由学生根据原有积累和爱好选定一个题目用三周时间做阅读积累,再用一周时间写作成文。这些专题是:①苏轼词的达观思想及其原因;②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及局限;③宋江的复杂人格及其成因;④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不能取胜?⑤当前的中学生缺少什么?⑥允许中职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有好处吗?这些题目看起来好大、好难写,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愉快地接受了。四周之后,每人都交了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其论点之明确,材料之充实,层次之清晰,语言之活泼,是以前任何一次命题限时作文所无法达到的。有学生将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的原因归结为三点:蜀国财力不支、吴国虎视眈眈和本人的用人不当。条分缕析,令人信服,其见解之新鲜,出乎笔者意料。
三、写作点拨诱导,领悟创新的思维方法
课内质疑讨论、联想扩展,课外研究阅读积累思想素材,都是培养作文创新能力的好途径,但它们大多还是奠定基础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是写作时教师对思维方法的点拨和学生对思维方法的领悟。有三种思维对作文创新有益处,它们是辩证思维、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观点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想得深刻些、周全些,多些理性,少些偏颇,少些肤浅。比如用下列一则材料作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观点,而用辩证思维推出的观点才是最深刻的。
我们看以下一则材料:华盛顿纪念碑前游客如织,导游告诉游客,坐电梯上碑顶,至少要等一小时,而爬楼梯上碑顶,一分钟也不用等。结果爬楼梯的游完碑顶下来了,等电梯的还在等。
学生透过这则材料可能形成的观点如下:①怕苦怕累不可取。②敢于攀登才能成就大业。③大家所追求的未必是好的,大家想舍弃的不一定是差的。第①、②两个观点各自孤立地从等楼梯的一面或从爬楼梯的一面论,无疑是有片面性的,且就事论事,缺少哲理深度。而③句从对立转化的角度分析,形成的论点自然就正确切题,且舍弃了具体的物象,带有普遍的抽象意义,因而有哲理深度。
多向思维是就同一事物从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弥补单向思维的不足,可以提供多种结论以便比较,以利选用更切题更新颖更深刻的结论。
求异思维即寻求与常规观点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的思维方法。因其有不同于常理的见解,常常得到读者的青睐。作文求异并不难,难的是掌握求异的标准,即何种求异得人青睐,何种求异遭人白眼。因为文章虽喜新奇,但如新奇离了谱,变成了荒唐,变成了歪理,读者也是难以接受的。尤其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大多为教师,对此应当慎重,但慎重并不等于不要求异。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让学生领悟求异的标准。其一,常理未穷尽者,可以求异,使其完美。如“勤能补拙”是常理,但它不完整,“补拙”除了“勤”,还要有智慧有远谋,要不中国以前的农民为什么老是摆脱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呢?对此求异,破立结合,是有新意的。其二,常理已悖当代意识,可以求异,使人警醒。流传到今天的好些“贤文”、谚语、成语、经典格言是规范古代人们言行的箴言,代表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虽然其中大部分对我们修身养性维系人伦关系仍有积极意义,但有些是明显违背当代意识的,而有些人仍奉为“圣旨”,这就值得求异,值得辩论,以正视听。如下列常理都可寻求异议:人定胜天——求异为天人合一;安土重迁——求异为天下为家;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求异为桃李有言方可成蹊;君子言义不言利——求异为君子言义也要言利。其三,常理已被当代人接受,则不必求异,否则将被斥之为标新立异的歪理。
培养学生作文的求异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以上所述只是其中寥寥数种而已。师生如果共同坚持下去,历经辛勤的耕耘,即便是疏于文化课学习的中职生,也必将收到作文创新的丰收之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何谓创新?作文的创新能力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必须先解决。这里说的作文创新能力,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立意深刻或新颖,即是把常见的题材写深刻或把前人未写的文旨写明确;二是选材新鲜,即所写的人或事或物尽力求新,少用或不用常见的材料;三是结构巧妙,或开篇不同凡响,或主体曲尽其妙,或结尾出人意表;四是語言流畅有特色,要达到朴素生动,有生活气息。
现实中,要求一篇作文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这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作文追求的目标应当明确而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内质疑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
作文敢不敢创新,会不会创新,取决于平时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习惯,而不仅仅在写作的一瞬间。一个平时沿袭旧套,只知仿写的学生即使遇到富有新意的文题和材料也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很可能给的是新瓶,装的仍是旧酒,对于学习压力较小的中职学生尤其如此。
有鉴于此,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只限于课堂,而应列入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笔者在“阅读与欣赏”课中,用当代意识映照古诗文,引导学生思辨,引导写出有新意的评论。如:刘兰芝和焦仲卿为恪守爱情诺言双双献身,以死反抗家长的专制,维护做人的尊严。殉情在今天看来是不是最佳的追求爱情的方式?此前已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刘焦的殉情是不是灰暗凄凉一些呢?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里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你能接受这种观点吗?……凡此种种,通过不断质疑,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地进行加强。继而,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堂释疑过程写下来,稍作整理,再作补充,形成一篇有新意的作文。
笔者所在学校现用的语文教材,当中所选的范文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中的情节点拨质疑,作新的扩展或延伸,则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而这些都在创新能力范围之内。如路瓦栽夫人对自己清贫的生活不满意,可设想她如果没有其强烈的虚荣心,又或者不用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而是勤勤恳恳地奋斗十年,她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让学生顺着这些思路展开想象写下去,展现给读者的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路瓦栽夫人呢?这种故事新编,有新奇感,学生乐意写,会写出令人拍案的故事。
二、课外研究阅读,奠定创新的思想基础
阅读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输出。没有广泛的吸收,便没有深厚的输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写作尤其需要广泛的吸收。创新须以继承为基础,这有三层含义:其一,通过广泛的阅读,知道前人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自己就不必重蹈覆辙,但可以在别的领域独树一帜,以减少创新的无效劳动;其二,知道前人已在某些领域有所描述,但仍未达到顶峰,则自己仍可踩着前人肩膀继续攀登;其三,可以借鉴前人丰富的写作营养,以滋养自己的新作品。不过旨在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阅读吸收应当有别于一般性的阅读吸收,它应有一定的方向性、研究性和批判性,并且尽可能与写作结合起来。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写作中,给专题、给时间、给图书资料、有摘记卡片、有写作提纲,鼓励独创,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笔者曾拟定若干个大题目,由学生根据原有积累和爱好选定一个题目用三周时间做阅读积累,再用一周时间写作成文。这些专题是:①苏轼词的达观思想及其原因;②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及局限;③宋江的复杂人格及其成因;④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不能取胜?⑤当前的中学生缺少什么?⑥允许中职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有好处吗?这些题目看起来好大、好难写,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愉快地接受了。四周之后,每人都交了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其论点之明确,材料之充实,层次之清晰,语言之活泼,是以前任何一次命题限时作文所无法达到的。有学生将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的原因归结为三点:蜀国财力不支、吴国虎视眈眈和本人的用人不当。条分缕析,令人信服,其见解之新鲜,出乎笔者意料。
三、写作点拨诱导,领悟创新的思维方法
课内质疑讨论、联想扩展,课外研究阅读积累思想素材,都是培养作文创新能力的好途径,但它们大多还是奠定基础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是写作时教师对思维方法的点拨和学生对思维方法的领悟。有三种思维对作文创新有益处,它们是辩证思维、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观点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想得深刻些、周全些,多些理性,少些偏颇,少些肤浅。比如用下列一则材料作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观点,而用辩证思维推出的观点才是最深刻的。
我们看以下一则材料:华盛顿纪念碑前游客如织,导游告诉游客,坐电梯上碑顶,至少要等一小时,而爬楼梯上碑顶,一分钟也不用等。结果爬楼梯的游完碑顶下来了,等电梯的还在等。
学生透过这则材料可能形成的观点如下:①怕苦怕累不可取。②敢于攀登才能成就大业。③大家所追求的未必是好的,大家想舍弃的不一定是差的。第①、②两个观点各自孤立地从等楼梯的一面或从爬楼梯的一面论,无疑是有片面性的,且就事论事,缺少哲理深度。而③句从对立转化的角度分析,形成的论点自然就正确切题,且舍弃了具体的物象,带有普遍的抽象意义,因而有哲理深度。
多向思维是就同一事物从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弥补单向思维的不足,可以提供多种结论以便比较,以利选用更切题更新颖更深刻的结论。
求异思维即寻求与常规观点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的思维方法。因其有不同于常理的见解,常常得到读者的青睐。作文求异并不难,难的是掌握求异的标准,即何种求异得人青睐,何种求异遭人白眼。因为文章虽喜新奇,但如新奇离了谱,变成了荒唐,变成了歪理,读者也是难以接受的。尤其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大多为教师,对此应当慎重,但慎重并不等于不要求异。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让学生领悟求异的标准。其一,常理未穷尽者,可以求异,使其完美。如“勤能补拙”是常理,但它不完整,“补拙”除了“勤”,还要有智慧有远谋,要不中国以前的农民为什么老是摆脱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呢?对此求异,破立结合,是有新意的。其二,常理已悖当代意识,可以求异,使人警醒。流传到今天的好些“贤文”、谚语、成语、经典格言是规范古代人们言行的箴言,代表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虽然其中大部分对我们修身养性维系人伦关系仍有积极意义,但有些是明显违背当代意识的,而有些人仍奉为“圣旨”,这就值得求异,值得辩论,以正视听。如下列常理都可寻求异议:人定胜天——求异为天人合一;安土重迁——求异为天下为家;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求异为桃李有言方可成蹊;君子言义不言利——求异为君子言义也要言利。其三,常理已被当代人接受,则不必求异,否则将被斥之为标新立异的歪理。
培养学生作文的求异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以上所述只是其中寥寥数种而已。师生如果共同坚持下去,历经辛勤的耕耘,即便是疏于文化课学习的中职生,也必将收到作文创新的丰收之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