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性心衰可以说是大部分心脏疾病的终点,不管是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还是心肌病,最终往往都会发展为慢性心衰。临床上慢性心衰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夜睡不能平卧、下肢浮肿、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病因较多且错综复杂,对心衰辨证论治,应用补益心气、化痰平喘等中医药辩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心衰;辨证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肌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所表现的症候群,病因较多且错综复杂,以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为主症,临床或伴喘促、乏力、腹胀、纳呆、尿少、浮肿、颜面唇甲紫黯、颈脉怒张、胁下癥块,甚或咳吐血色泡沫痰、昏厥。本病在祖国医学惊悸、喘证、水肿等证中多有论述,相关临床表现《内经》中最早提出,《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害也。”笔者经多年对心衰的研究,总结用药心得
1补益心气最为要
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流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在这一过程中,心气发挥着主要作用,心气足才能使血脉通利,血液运行顺畅,从而使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得到正常濡养。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为阳之用。各种原因导致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贯穿于心衰的全过程,因此补益心气是心衰治疗的主要大法,补气药物首推参芪。《万病回春》言人参“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润肌肤,生精脉,补虚羸,固真气,救危急。”不同品种的人参制品,如红参,西洋参,生晒参均具强心的作用,其中红参的效果最好,一般调理,每天可用3~5 g,病情明显可用10 g,严重者可用15~20 g,危重病人可用到30 g。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可以益卫气、实腠理、固表止汗、通调水道、行水消肿,现代研究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幅度增大,排血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的心脏更为明显,远期疗效更为满意。如气虚血瘀时,黄芪与活血药同用,可起到活血而不伤血,并可养血之功。白术不单健脾益气,还可化痰、燥湿、行水,因此在气虚为主的心衰病人中也是常用中药。此症型常见心衰初期或慢性心衰经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相当于心功能1~2级病人,若不伴有反复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可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以中药益气活血为主,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
2化痰平喘是心衰治疗的常法
气短是心衰的主证,心气虚则胸阳不展,肺气失宣;或饮邪上逆,凌心壅肺,不同程度的咳喘从而成为心衰的常见症状,化痰平喘也就成了心衰治疗的常法。药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前胡等。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能使心缩增强,临床上配伍扶正药物治疗肺心并发心衰,喘促浮肿多有报道。瓜蒌既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缺氧,并有降血脂作用,尤适于冠心病心衰。如刘金宝用瓜蒌薤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胸阳不足阴寒瘀阻型冠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的疗效。
3 临床实践
患者,65岁,高血压病史15余年,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余年,近5年反复心衰发作,初始用强心、扩血管药、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疗效尚可。但近1年疗效不佳,1年住了10次院。到我处就诊时,已经20多天不能平卧,不能入睡,患者痛苦不堪,上二樓需10几分钟,到我诊室休息0.5小时,仍心悸、气短严重,不能讲话。查患者颜面及口唇青紫,血压100/60mmHg,心率130次/分。脉沉微细数,舌青紫,苔白滑,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患者双下肢浮肿较重,且喘促、倚息不得卧,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所致。用自拟心衰方治疗,处方:葶苈子15g,桑白皮20g,茯苓20g,茅根20g,五加皮5g,黄芪100g,防己15g,白术15g,莪术20g,牡蛎30g,丹参30g,桂枝15g,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30g。方中以葶苈子、桑白皮为君药,泻肺利水、止咳平喘;茯苓、茅根、五加皮健脾利水;黄芪、防己、白术为防己黄芪汤之意;丹参活血化瘀;莪术、牡蛎活血散结,肝脏肿大者效果更好。嘱患者回家日1剂,日3次服。第3天患者复诊,诸症大减,水肿明显消退,心率降至90次/分,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已能平卧,服至10剂,患者基本活动自如,上二楼不喘。之后经常用此方调理,2年未住院。嘱患者不要停用此方,可改为1周1剂巩固疗效,2年后患者不愿服药,春节复发,到西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不显,春节后到我门诊服上方缓解。 用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心衰上百例,均获满意疗效。
总结 古人云: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为阳之用。若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血虚和血瘀的病理状态。故心肾阳虚是心衰发病的根本,肺肝血瘀是心衰发病的病理结果。 辨证论治 心衰之证,为体用俱病,本虚标实之重疾,平时阳衰气弱、血瘀水结既重,发时邪盛更伤其正,为急、为危。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故其治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当调其营卫,祛邪为务;兼阴虚者应养阴。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兼阴虚者应养阴。
参考文献
[1] 任继学.悬壶漫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95~196
[2]刘涛.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田文.中医药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5(5):28
【关键词】慢性心衰;辨证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肌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所表现的症候群,病因较多且错综复杂,以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为主症,临床或伴喘促、乏力、腹胀、纳呆、尿少、浮肿、颜面唇甲紫黯、颈脉怒张、胁下癥块,甚或咳吐血色泡沫痰、昏厥。本病在祖国医学惊悸、喘证、水肿等证中多有论述,相关临床表现《内经》中最早提出,《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害也。”笔者经多年对心衰的研究,总结用药心得
1补益心气最为要
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流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在这一过程中,心气发挥着主要作用,心气足才能使血脉通利,血液运行顺畅,从而使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得到正常濡养。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为阳之用。各种原因导致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贯穿于心衰的全过程,因此补益心气是心衰治疗的主要大法,补气药物首推参芪。《万病回春》言人参“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润肌肤,生精脉,补虚羸,固真气,救危急。”不同品种的人参制品,如红参,西洋参,生晒参均具强心的作用,其中红参的效果最好,一般调理,每天可用3~5 g,病情明显可用10 g,严重者可用15~20 g,危重病人可用到30 g。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可以益卫气、实腠理、固表止汗、通调水道、行水消肿,现代研究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幅度增大,排血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的心脏更为明显,远期疗效更为满意。如气虚血瘀时,黄芪与活血药同用,可起到活血而不伤血,并可养血之功。白术不单健脾益气,还可化痰、燥湿、行水,因此在气虚为主的心衰病人中也是常用中药。此症型常见心衰初期或慢性心衰经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相当于心功能1~2级病人,若不伴有反复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可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以中药益气活血为主,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
2化痰平喘是心衰治疗的常法
气短是心衰的主证,心气虚则胸阳不展,肺气失宣;或饮邪上逆,凌心壅肺,不同程度的咳喘从而成为心衰的常见症状,化痰平喘也就成了心衰治疗的常法。药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前胡等。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能使心缩增强,临床上配伍扶正药物治疗肺心并发心衰,喘促浮肿多有报道。瓜蒌既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缺氧,并有降血脂作用,尤适于冠心病心衰。如刘金宝用瓜蒌薤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胸阳不足阴寒瘀阻型冠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的疗效。
3 临床实践
患者,65岁,高血压病史15余年,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余年,近5年反复心衰发作,初始用强心、扩血管药、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疗效尚可。但近1年疗效不佳,1年住了10次院。到我处就诊时,已经20多天不能平卧,不能入睡,患者痛苦不堪,上二樓需10几分钟,到我诊室休息0.5小时,仍心悸、气短严重,不能讲话。查患者颜面及口唇青紫,血压100/60mmHg,心率130次/分。脉沉微细数,舌青紫,苔白滑,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患者双下肢浮肿较重,且喘促、倚息不得卧,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所致。用自拟心衰方治疗,处方:葶苈子15g,桑白皮20g,茯苓20g,茅根20g,五加皮5g,黄芪100g,防己15g,白术15g,莪术20g,牡蛎30g,丹参30g,桂枝15g,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30g。方中以葶苈子、桑白皮为君药,泻肺利水、止咳平喘;茯苓、茅根、五加皮健脾利水;黄芪、防己、白术为防己黄芪汤之意;丹参活血化瘀;莪术、牡蛎活血散结,肝脏肿大者效果更好。嘱患者回家日1剂,日3次服。第3天患者复诊,诸症大减,水肿明显消退,心率降至90次/分,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已能平卧,服至10剂,患者基本活动自如,上二楼不喘。之后经常用此方调理,2年未住院。嘱患者不要停用此方,可改为1周1剂巩固疗效,2年后患者不愿服药,春节复发,到西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不显,春节后到我门诊服上方缓解。 用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心衰上百例,均获满意疗效。
总结 古人云: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为阳之用。若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血虚和血瘀的病理状态。故心肾阳虚是心衰发病的根本,肺肝血瘀是心衰发病的病理结果。 辨证论治 心衰之证,为体用俱病,本虚标实之重疾,平时阳衰气弱、血瘀水结既重,发时邪盛更伤其正,为急、为危。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故其治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当调其营卫,祛邪为务;兼阴虚者应养阴。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兼阴虚者应养阴。
参考文献
[1] 任继学.悬壶漫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95~196
[2]刘涛.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田文.中医药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