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是需要制度激励的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国内媒体对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以许振超为队长的桥吊队创造出每小时381自然箱的码头装卸世界新记录这一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许振超本人则被誉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许振超的高潮。
  许振超的事迹何以值得关注?一个简单的理由可能是:像许振超这样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人太少了。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于本职工作所投入的精力太少,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本职工作之外,以谋取其他的利益。于是,对本职工作难得认真,职业水准也就难得提高。由此,我们消费的商品、我们享受的服务,也就只能凑合了,不能有高要求。
  再进一步看,许振超受到关注,正反映出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高素质工人短缺、尤其是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工人短缺,反映出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渴望。现代经济对于纯粹的体力劳动工人的需求正在下降,而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正在上升,高级技工的劳动成为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德国一直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他们认为,德国资源贫乏,但却有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培训体制,先进技术和具有一流技术的工人是德国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自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
  但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技工荒”的现象却越来越突出,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损害中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正在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一项严重制约。有数据表明,在全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5%。像上海、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高级技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仅有0.1%和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状况的一个结果就是: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们的工厂与在瑞士的工厂组装出来,我们的产品质量就缺乏竞争力;同样的汽车零件、同样的汽车品牌,设在中国的工厂组装出来的整车,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相比质量就差很远。
  说到这里,人们要问: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并不热爱本职工作,不愿意在本职工作中追求最大程度的成功?特别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做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当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社会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我们还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高流动社会的职业激励机制,特别是没有激励人们热爱技术工人这一职业的有效机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流动社会,人们职业的不断改变是正常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流动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忠诚。在一些人眼里,现有的职业不过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站,而不是终生所爱,因此,对于这种职业也就不存在永恒的忠诚。尤其是在目前,由于工资制度自身的问题以及人们追逐财富增长的强烈冲动,导致人们一心几用,吃着碗里,捞着锅里,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的现象很普遍。
  在此情况下,为了保证人们对于某种职业能有适度的忠诚,仅靠从业者的自觉是不行的,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薪酬制度、劳动关系,需要用人单位的人性化管理,更需要发展有效的职业等级,在同样一种职业中,创造更多层次的员工的发展机会,拓宽员工的发展空间。一句话,需要有效的外部激励机制。
  有人可能会问,工人职业划分出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职业等级,为什么还不能吸引人们去做高级工呢?这里的关键在于不同职级之间的差距还不够大。很明显,即使身为高级技工,仍然被认为是“工人”,目前这一职位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仍然有限,从业者仍然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说到底,还是激励机制不完善。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当中的道理是有利于激励人们敬业的,但现实并不一定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各行当的“状元”并不等值。只有各行各业的“状元”们真正等值了,能够占有大致相近的社会资源,具有大致相近的社会地位,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激励。
  许振超如何能够成为一名拥有很多“绝活儿”的高级技术工人?按照他自己的解释很简单:多去想,多去学,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很明显,这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自觉。我们当然需要表彰这样高素质的工人,需要树这样的人作为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榜样,这样做本身也是社会激励的一种形式。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更应当深刻反思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像许振超这样的人只能是少数,只能是榜样?为了各行各业能有更多的“许振超”出现,为了能有更多的人爱岗敬业、追求达到本职业的最高成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激励机制,创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他文献
政治友好圈、经济合作圈、军事交流圈:以之为后盾推动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与20年前中国国际战略和政策开始历史性转变时相比,新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的背景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战略机遇和五个方面的战略风险。    五大战略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国际安全领域,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的非传统后果促使大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紧
期刊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  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
期刊
温总理走过美国仪仗队,回到检阅台。检阅完军乐队后,布什总统致欢迎辞。致辞结束后,布什总统熟练地用脚尖拉出了脚垫。看到这一动作细节后,在现场的我才长舒了一口气。  2003年12月,虽值美国隆冬时节,天气却和暖如春。中美关系历经摩擦、波折,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正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在此之际,温家宝总理选择美国作为担任总理以来的第一个双边访问国。  同年10月,我被派往华盛顿,参加中国驻美使馆接待
期刊
2004年真可谓“世界选举年”,从欧洲、亚洲、美洲到非洲大陆,大大小小的选举摩肩接踵。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阿富汗、印尼、突尼斯、斯里兰卡、格鲁吉亚、菲律宾、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许多国家都有大选,有的已经举行,有的将要举行。选举如舞台,政要如明星,涉足者竭尽所能,精心设计“脚本”,“曲目”五花八门。选战狼烟滚滚,鼓声隆隆,你方唱罢我登台?熏好不热闹。在如此林林总总的选举大戏中,各人“看点”各
期刊
世界成功家族企业的创业故事实在是数不清,道不完。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甚至无法列举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一作介绍。在众多的经济精英当中,我们选择了沃尔顿家族(美国)、森家族(日本)与施至成家族(菲律宾)。沃尔顿家族作为世界头号家族企业沃尔玛的缔造者,不仅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两代人之间还顺利实现了成功交接。森家族与施至成家族是两家亚洲的家族企业,随着企业的扩张,其家族的管理模式在他们内部正引起了一场激烈
期刊
泰国在走出经济危机、迈向再次繁荣的路途中,能否克服旧有的各种问题,获得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  2003年,泰国经济实现了6.3%的增长,在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越南之后,位居第三。如此骄人的成果无疑增加了他信治理国家的信心。在一次公开场合,他信称:“2004年,泰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8%,2005年将达到10%。”这一承诺顿时让泰国人民备感鼓舞。可是,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他信究竟有几分把握?  
期刊
前不久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期刊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地位的上升,反映出中国在地区内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  目前,亚洲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在地区贸易中的地位日趋上升,美国的贸易地位逐渐下降,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研究员赵江林。    中国成为
期刊
今年3月6日,李肇星外长在记者会上提到了工作、生活在艰苦地区的中国外交官李建国、符华强、邵关福。其实,他们只是这个群体的几名代表,更多的外交官的经历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们敬业、奉献、默默无闻。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与乌干达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场为期半年的全面战争。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的全体外交人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考验,在坎帕拉外交界树立起了一个整体英雄形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期刊
进入4月以来,伊拉克反美抵抗运动声势炽盛。临近6月30日美军交权前的两个多月里,伊拉克局势扑朔迷离,美国会按时交权吗?联合国会介入吗?今后是两支军队还是一支军队?临时政府的组建方式、规模、权限是什么?谁来推举总统候选人?是由目前临管会和各省临管会派代表吗?什叶派为何发泄不满?有没有可能由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组建联合政府?美国对逊尼派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