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好入名山游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五言、七言诗的重要作家。山水诗是其诗歌内容的重要方面。在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达的时代浪潮中,在盛唐气象的氛围下,李白怀揣着入仕途的梦想,在豪迈不羁性格的驱使下,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对山河大川的热爱以及个人的诸种情感融入诗歌之中,通过奇诡的想象、大力的夸张,营造了阔大雄伟的山水诗歌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山水诗 盛唐气象 漫游 阔大 想象
  唐朝是诗歌的王国,是近体诗发展繁荣的最重要的时期。唐朝诗歌之美,诗人之多,诗歌繁荣发展的程度,都是其他时代所不能及的。伟大时代孕育伟大诗人,李白就是这个诗国众多诗人中熠熠生辉的一位。李白是“谪仙人”(贺知章语),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饮中八仙歌》)的那位,更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光芒四射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放不羁,浪漫洒脱,在苦苦追寻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在长期的漫游中,不忘举目,时刻关注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景色。在行走中,在斗酒后,李白把大量的笔墨和情感倾注在草木河川、名胜古迹上,吟诵出一篇篇优美的华章,给予众多读者以心灵的慰藉。
  一、李白山水诗的主要特点
  李白一生胸怀壮志,心系百姓,热爱国家,对祖国各地山水的描摹是其诗歌内容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白在不断漫游中形成了这位“谪仙人” 山水诗独特的风格。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李白的山水诗内容丰富
  李白一生漫游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到一地,每赏一景,他都用心去观察,深刻去感悟,大自然馈赠的这些美景常常成为其笔下描写叙述的对象。在人生的早期,除了“十五游神仙”外,李白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其间游览了蜀中的诸多山川,尤其像峨眉山、青城山等景色优美壮丽的蜀中名山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这些大山也成就了李白的很多名篇。此后的游历中,洞庭湖、庐山、云梦泽诸多山水,襄阳、金陵、扬州等著名地域,以及自然界的明月,道家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等等,都成为李白山水诗中的一分子。李白山水诗气象万千、包罗天地,与诗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纵情的描绘,融为一体,成为其山水诗的一大特色。
  (二)李白的山水诗意境阔大雄伟
  对于山水诗的描写,一般诗人的关注点可大可小。曹操眼里是“沧海”,看到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谢灵运关注的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陶渊明关注的是南山下的一片“豆苗”。而李白唯钟情于名山大川,黄河、燕山、蜀道、峨眉山、明月等景观变为其笔下频现的词汇。这些壮丽的美景,往往成为其山水诗中的优美意象,给人以阔大雄伟壮美之感。“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如黄河这一意象,就在李白山水诗中成为常客,“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难裁”(《北风行》);“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哪怕是在喝酒消愁的过程中也不忘用黄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些阔大意境的画面给读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想象力的震撼。又如,“月出峨眉照沧海”(《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其意境之阔大,同样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大手笔,在李白的山水诗歌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么多的大手笔,唯“诗仙”李白能成也。
  (三)李白的山水诗伴着浓浓的抒情味
  在古诗词中,那些吟咏历史遗迹、睹物思(古)人的内容更容易让作者抒发情怀,诗人的那种豪情壮志或壮志难酬的心情往往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出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李白山水诗的独特之处就是其在游山玩水中,把自己的豪情和内心的思想寄寓其间,把大自然壮丽的景观与其那种满腔的豪情和人生感慨完美结合。李白虽然平时心胸开阔,豪放潇洒,但其在游历国家大好河山时,不忘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的诸多无奈等情感在字里行间进行流露。如《将进酒》《公无渡河》等几篇对黄河的描述,明写黄河气势之豪迈,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性情的展示?又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地理位置不断变换中,渗透着诗人的行江体验以及浓浓的思友之情。《清溪行》中前面是对清溪水色的描摹和赞美,最后“空悲远游子”仍旧流露出诗人内心那种落寞不快漂泊郁郁的情愫。月更是诗人喜欢追逐的意象,在《把酒问月》中,通过将人与月的对照,塑造“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表面上看诗人是如此消闲惬意,但“醉后各分散”又渗透着诗人无限凄凉。《长门怨》中“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也是通过月引出愁苦,虽没有人物出场,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在悲叹呢?让人唏嘘不已。因此,“李白笔下的自然景物几乎都染上了他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所少有的”,由此形成了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四)李白的山水诗融入神奇夸张的想象
  很多诗人在写山水等自然景物时,往往更注重对景物本身的天然描绘,只注重景物的“本色”,但李白笔下的山水却是神奇莫测,变幻多姿。李白写了很多山水诗的名篇,豪情万丈、神采飞扬。这与其浪漫的性格,丰富的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前面的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再遥望瀑布,就像是从云端飞泻而来,然后引出后面的“。”想象奇特,雄奇瑰丽,新奇而又真切,现实、想象自然贴切,并无一点堆砌生硬之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作者把无形的愁想象成有形的白发,化无形为有形,又用夸张的手法,极尽愁之深之大。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在梦境中仍不忘徜徉山水,留恋自然,对于山水的热爱,可以说是达到了魂牵梦萦的境地。现实游历中不可能出现的奇景,都在李白的梦幻中变得真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仙境中神游,回到现实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豪情舍李白其谁?“他的字句变幻莫测,而转折之间,无不惊心动魄,使我们为之凝神闭气,而忘掉了自己”。真乃“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 。《蜀道难》更是把蜀道山川的壮丽美景与神话历史场景相结合,让人既无限向往,又“使人听此凋朱颜”,亦真亦幻,也许李白心中的理想景观本就如此。   二、李白山水诗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山水诗的不断发展
  诗歌缘情而发,其主要作用是“言志”,从《诗经》开始,便形成了这一传统。虽然《诗经》《楚辞》里不乏对自然景物如桃花、杨柳、香草,以及昆仑山等的描写,也形成了不少佳句名篇,《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但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独立的审美对象。在魏晋玄学以及隐逸之风的影响下,许多文人学士(如“竹林七贤”)开始栖居泉林,寄情山水,倾情于山水草木,这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山水田园诗的大家谢灵运、陶渊明橫空出世,虽然谢灵运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南朝的疆域,陶渊明目之所及处也只不过“东篱”“南山”,但毕竟可以说他们是专业的山水田园诗人了,并对后代山水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大唐的稳定繁荣,唐朝诗歌整体向前推进,诗歌人才辈出,漫游以及钟情山水的诗人也更多,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尤为突出。山水诗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为李白山水诗的大量写作以及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诗歌环境。
  (二)性格特点——喜欢漫游
  李白山水诗之所以数量多,写作意境丰富,这与李白的性格密不可分。李白生性豪迈,不拘小节,始终怀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这样李白便不能像传统的仕子那样规规矩矩地进入仕途,“从李白的诗篇看,叛逆精神是相当强烈的”,但他的“终南捷径”也最终受挫,无官职牵挂,无产业拖累,李白甚至是“抛妻弃子”,这位“楚狂人”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生漫游,终身漂泊。二十四岁时,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一路沿三峡东下,开始了更广阔的人生历程。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襄阳、安陆、洛阳、太原、随州……大唐疆域处处印着李白的足迹。其游踪之广,也使其视野更为开阔,山水诗歌的意境也更为阔大。
  此外,儒、佛、道三家在唐朝均受到足够重视,获得了较好发展。这三家也深深地影响了唐朝诗人的价值观,如王维就深受佛教影响,在其诗歌中多有体现。李白对多种学说都有所涉猎,但其对道教的喜好也更明显。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对于自然的尊敬和顺应,也使李白更多地去关注自然、崇尚自然、书写自然。因道家的特点,如很多圣地都在名山之中,有很多神话传说等,这也促成了李白热衷于游览名山大川,体现在诗歌中就是对名山大川以及道家圣地的描绘和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诗歌特点。
  (三)现实有限——思想自由、想象无限
  李白一生写了一千首左右的诗歌,这当然离不开诗人的涉足远游,但更重要的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空间,把有限的现实和无限的想象结合起来。尽管李白在漫游方面比前人有很多进步,如谢灵运的游玩主要是在南朝,而李白却把范围扩展到整个大唐,脚下实际丈量的土地大了太多,写入诗歌的内容也就丰富充实了很多。尽管疆域再大,但是现实毕竟有限,路有走完的一天,景有赏尽的时刻,这就需要诗人不断拓展诗歌的内容。李白就是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无限的想象运用到诗歌中,毕竟想象是无限的。这与其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他的豪放、不拘一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的思想是不受羁绊,是充分自由的,这样,他在想象时就不会有所顾忌,可以纵横天地之广阔空间。另外,道家的文化也对其想象力的发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在进行想象时,有很多都是结合道家文化来进行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内容。
  (四)盛世太平的外部环境因素
  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基础。首先,隋唐结束了国家分裂动荡的局面,重又回归统一,经济繁荣富庶,政治太平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唐诗得以繁盛的土壤。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足够的自由行走在天南海北的优美自然环境中。其次,诗歌在唐朝受到高度的重视。我们知道,“科举,成为唐代各阶层知识分子走向长安的一条通衢大道”。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把诗赋作为重要内容,这样写诗歌就受到知识分子的极为重视。此外,朝廷上流社会也普遍喜欢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很多像李白这样准备走“终南捷径”者自然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第三,盛唐气象整个氛围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前人所谓的盛唐气象,它以“雄壮浑厚(雄浑)”为主要特点。李白在山水诗中不断融入盛唐气象的要素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李白既是推动这一气象的重要力量,也是这一气象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三、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风大家,从前代吸取了大量的营养,《诗经》和汉乐府等古体诗,给了其广阔的施展空间,李白的很多诗歌多沿用古体。先秦时期的庄子、屈原,对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甚至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深远意义。正是有着年轻时期文化的深厚积淀,才有了后来“诗仙”的厚积薄发。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山水名篇的不朽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多方面的。后来的韩愈、李贺、杜牧等唐朝诗人都深受其浪漫主义诗风影响,神话、梦境、瑰丽奇特的想象常常入诗,豪放雄健的风格常现笔端。李白修儒学,好老庄,当其怀有匡扶社稷、拯救黎民而不得时,又常常能够从道家思想中获得解脱,找到精神慰藉,然后又再一次鼓励自己,继而前行。这一点,对宋代的苏轼影响极为深远。苏轼山水诗词风格颇有李白的影子,解决人生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亦有李白的痕迹,当然,苏轼在这基础之上更多的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成为又一座文化高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钱香树先生有一次“立船头”,因地板结霜,失足落入水中,被家人用篙救起后,笑着对宾客说:“吾闻坠水死者,必有鬼物凭之;倘昨夜遇李太白,便把臂去矣!”第二天,经过李白楼时,钱香树先生又题了一首诗:“昨夜未曾逢李白,今朝乘兴一登楼。楼中人已骑鲸去,楼影当空占上游。”
  由此可见,李白潇洒豪放的人格及其描绘山水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后世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作家群体,都能从他这里汲取精神的营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归宿。
  生逢盛世,豪迈个性,李白在寻求仕途中不断漫游,在漫游中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加之怀揣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之人生理想,以及对于神仙世界的不断幻想,笔下的这些诗歌真的“惊风雨”,“如有神”。李白凭一己之力把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壮美充分展现出来,加之丰富的想象以及夸张的描述,这美境让后人赞叹不已,无限神往。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俞平伯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莫砺锋. 唐诗与宋词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林庚.中国文学史 [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5] 刘福元,杨新我. 古代诗词常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辛晓娟. 无形的“长安道”——唐歌行诗中的科举与仕途 [J].文史知识.2015 (8).
  [7] 袁枚著,唐婷译注. 随园诗话译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作 者: 范亚纳,本科,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徐福义,本科,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废名被认为是京派小说的鼻祖,他笔下所营造的纯朴、和谐、灵动的乡土世界为京派小说创作提供了典范。废名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以老人、少女和小孩为主,其中女性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废名小说中的女性可划分为儿童与成人两类,身心的纯美与残缺是儿童形象的两种相反特征,体现出作者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他者”与自我身体的主观“凝视”;成人主要以“母亲”与“妻”、爱恋者与妓女构成,体现出作者受“恋母
期刊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坚果壳》是《哈姆雷特》的重写本,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研究《坚果壳》对原著《哈姆雷特》的继承和改编。从而探讨《坚果壳》中所涉及的当代性问题以及人性观念、分析作家独特的写作视角所带给读者的沉思。  关键词:重写 文本比较 当代性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1948— )的小说《坚果壳》讲述了一个现代版《哈姆雷特》的故事。伊恩·麦克尤恩
期刊
摘 要:通过欧茨卷帙浩繁的作品,可以看出欧茨女性主义意识的婵变过程。《奇境》是欧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文本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来分析作品中所彰显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 文本 叙事视角 叙事语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成就斐然的女作家之一。欧茨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评论界对“欧茨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意识”一直是莫衷一
期刊
摘 要: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莎士比亚”的美国文学家菲利普·迪克在20世纪60年代超越了此前流行的典型“太空歌剧”形式科幻作品,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东方的哲学思想,而小说《尤比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迪克对东方思想的接受,一方面受到了心理学家荣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加州伯克利兼容的文化土壤。《尤比克》中对东方哲学的运用,一方面是运用“道”与“常道”
期刊
摘 要:据《朝鲜王朝实录》,朝鲜时代初期(1392—1493)科举存在重经学还是重词章的争论,最终经学派占上风。此外,朝鲜对于经学的重视在官员课试、宗亲试中也均有体现。对经学考试应该以笔答还是口述的方式解释经书、考生或文官应研习一部还是多部儒学经典,皆有争论。但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实质上都促进了经学在朝鲜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朝鲜王朝 科举 经学  朝鲜半岛在朝鲜王朝(1392—1910)以前
期刊
摘 要: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李清照“打马”组文作于南渡之后,集才气、霸气、豪气、英雄气于一体,文气激越,用典宏富,多所兴寄,有家国之叹,有时局之忧,有中兴之托,有恢复之志。  关键词:李清照 “打马”组文 文气 兴寄  李清照著有《打马图经》一卷,并为之作《〈打马图经〉序》《〈打马图经〉例论》《打马赋》。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宋代陈振孙认为“大约与古之樗蒲相似”a。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如是说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头,艺术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迁客骚人、文人墨客乃至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而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中学艺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每个艺术教师体现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学生心理、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有选择性地教授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期刊
摘 要: 在昌耀的长诗中,《燔祭》无疑是独特的。它挣脱出古高原史诗般的宏大抒情空间,看似散漫实则富有逻辑,用碎片式的自我争辩倾吐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主义与物化主义的思考,其中有焦虑以及无可回归的绝望感、宿命感,但它指向的终极意义是建构自我,并在虚伪之物与纯粹之物微小的游离中,实现了保罗·瓦莱里所说的诗歌“神奇而脆弱的平衡”。  关键词:昌耀 《燔祭》 《噩的结构》 建构自我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在学生掌握字词基础后的关键任务。读写融合,阅读中熟悉且掌握相关写作知识与方法,增加语言积累,同时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帮助写作能力的增长。在写作训练中,深化素材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理解,活跃学生的平时积累和思维,逐步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教与学 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与写作时这
期刊
摘 要:经典作品是历经时代的变迁遗留的明珠,作为中学生接受并探寻经典作品的文学之美是必经之路,而统编教材九下语文课本中的《溜索》正是一篇独具文学价值,需要学生去感受所蕴含的民族大美、品味民族之魂的课文,从环境美、象征美、生命美、民族美四个角度出发挖掘文本价值,探索教学趣味,进而再实现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文学价值 教学价值 《溜索》 民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批以韩少功、阿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