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日益丰富,在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和市场流动性大幅提高的基础上,银行间债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据统计显示,2009年,债券市场整体交易额达12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56%。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交量为122.08万亿元,占比96.81%。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了债券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涉及庞大流动性的进出,与货币政策走势息息相关,从而逐渐成为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简要总结2009年银行间市场运行特点,并对2010年市场发展进行展望,以加深对银行间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更好地发挥该市场对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促进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的作用。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总体运行情况
市场规模和发行次数高速增长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不含央行票据)4.49万亿元,同比增长65.96%;累计发行846次,同比增长63.32%。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下,2009年债券市场实现了高速扩容。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增长尤为迅猛,二者合计发行1.11万亿元,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70.66%,较2008年增长171.38%。
市场交易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2009年,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26.11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1.56%。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122.08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1.02%,其交易规模在全市场中占比96.81%,居绝对主体地位。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来看,现券交易为48.87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19.70%;回购交易为72.57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0.96%(见表1)。政府信用类债券在交易规模中占据主要地位,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和政府债券在现券交易规模中的占比分别为36.41%、29.80%和8.46%;在回购交易规模中占比分别为30.33%、31.31%和26.90%。
收益率整体上行
2009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2009年2月之前,经济触底迹象不明显,信贷增长迅猛,市场资金十分宽裕,中债指数大幅下跌,国债收益率平均上行20bp。3~5月,市场对经济回暖信心趋强,投资者担忧利率风险,国债收益率小幅波动。6~9月,经济企稳回升,中债指数再呈下跌态势,收益率相应上行,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平均上升47bp。10月之后,信贷收缩,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收益率小幅下降。从2009年全年来看,1年期、3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较2008年末上升39bp、111bp和89bp(见图1);2年期、3年期和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则较2008年末上升108bp、145bp和84bp(见图2)。
2009年,银行间市场信用类债券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下跌回升态势。2009年年初,银行间市场信用产品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3月份之后,各信用等级的信用产品收益率都呈上行趋势,5年期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大致上行110bp左右(见图3)。全年信用利差波动较大,上半年3年期和5年期AAA级无担保企业债信用利差最低在100bp左右,而到下半年信用利差呈上行趋势,最高达到了180bp左右(见图4)。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
信用类债券增长迅猛,集合票据创新出现
2009年,信用类债券发展迅猛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大亮点,相对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存量10%和20%左右的增长率,企业债、中短期票据和商业银行债存量则以50%以上的超速在增长。信用类债券的面值存量已占银行间市场托管量的18%。2009年发行的927只债券中,信用类债券(含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只数为624只,占发行总数的67%。信用类债券的融资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而2009年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只有大约1800亿元,银行间市场已经超越股票市场,成为继贷款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2009年11月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首次成功发行,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直接债务融资的又一创新举措。
投资群体不断壮大,商业银行的债券持有比重提升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类型进一步丰富,资金集合型投资主体与非金融企业增加较多。其中,基金新增536家,企业新增309家,银行新增50家,信用社新增4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10家,证券公司新增6家,保险机构新增3家。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数量达9247家,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形成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层市场结构,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重要平台(见表2)。
截至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基金三大类投资机构所持债券占比分别为69.31%、9.06%和4.57%,占比合计较2008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债券增持25818.91亿元,占比上升5.99个百分点;保险机构债券增持1815.69亿元,占比较2008年略下降0.23个百分点;基金债券减持3871.05亿元,持有比重则比2008年下降了3.31个百分点(见表3)。
市场创新步伐加快,发展后劲充足
创新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推动力。2009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债券市场在发行人群体、债券期限、计息方式、担保方式以及债券币种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出创新性产品,丰富债券市场的品种和结构。2009年债券产品创新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新的发行主体不断加入。通过由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地方政府以非独立身份进入债券市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推出为广大中小企业发行中期票据提供了平台;汇丰银行(中国)和东亚银行(中国)两家内地外资银行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发行金融债券;“熊猫债”的重启也为债券市场增添了新的面孔。
二是发行期限结构不断丰富。财政部丰富了1年期以下品种,成功发行了50年期国债,短周期产品和长周期产品均有所创新,国债市场的期限品种进一步完善。
三是计息方式呈现多样化。国开行发行首只期限达10年的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浮动利率中期票据。
四是债券币种扩大。中石油集团和中化集团分别发行10亿美元和5亿美元中期票据,开创境内发行美元中期票据的先例。
五是担保方式创新。非金融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由专业债券担保机构担保成功发行。
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市场高速扩张的同时,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高度重视制度和规则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制度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总体运行情况
市场规模和发行次数高速增长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不含央行票据)4.49万亿元,同比增长65.96%;累计发行846次,同比增长63.32%。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下,2009年债券市场实现了高速扩容。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增长尤为迅猛,二者合计发行1.11万亿元,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70.66%,较2008年增长171.38%。
市场交易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2009年,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26.11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1.56%。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122.08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1.02%,其交易规模在全市场中占比96.81%,居绝对主体地位。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来看,现券交易为48.87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19.70%;回购交易为72.57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20.96%(见表1)。政府信用类债券在交易规模中占据主要地位,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和政府债券在现券交易规模中的占比分别为36.41%、29.80%和8.46%;在回购交易规模中占比分别为30.33%、31.31%和26.90%。
收益率整体上行
2009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2009年2月之前,经济触底迹象不明显,信贷增长迅猛,市场资金十分宽裕,中债指数大幅下跌,国债收益率平均上行20bp。3~5月,市场对经济回暖信心趋强,投资者担忧利率风险,国债收益率小幅波动。6~9月,经济企稳回升,中债指数再呈下跌态势,收益率相应上行,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平均上升47bp。10月之后,信贷收缩,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收益率小幅下降。从2009年全年来看,1年期、3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较2008年末上升39bp、111bp和89bp(见图1);2年期、3年期和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则较2008年末上升108bp、145bp和84bp(见图2)。
2009年,银行间市场信用类债券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下跌回升态势。2009年年初,银行间市场信用产品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3月份之后,各信用等级的信用产品收益率都呈上行趋势,5年期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大致上行110bp左右(见图3)。全年信用利差波动较大,上半年3年期和5年期AAA级无担保企业债信用利差最低在100bp左右,而到下半年信用利差呈上行趋势,最高达到了180bp左右(见图4)。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
信用类债券增长迅猛,集合票据创新出现
2009年,信用类债券发展迅猛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大亮点,相对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存量10%和20%左右的增长率,企业债、中短期票据和商业银行债存量则以50%以上的超速在增长。信用类债券的面值存量已占银行间市场托管量的18%。2009年发行的927只债券中,信用类债券(含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只数为624只,占发行总数的67%。信用类债券的融资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而2009年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只有大约1800亿元,银行间市场已经超越股票市场,成为继贷款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2009年11月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首次成功发行,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直接债务融资的又一创新举措。
投资群体不断壮大,商业银行的债券持有比重提升
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类型进一步丰富,资金集合型投资主体与非金融企业增加较多。其中,基金新增536家,企业新增309家,银行新增50家,信用社新增4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10家,证券公司新增6家,保险机构新增3家。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数量达9247家,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形成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层市场结构,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重要平台(见表2)。
截至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基金三大类投资机构所持债券占比分别为69.31%、9.06%和4.57%,占比合计较2008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债券增持25818.91亿元,占比上升5.99个百分点;保险机构债券增持1815.69亿元,占比较2008年略下降0.23个百分点;基金债券减持3871.05亿元,持有比重则比2008年下降了3.31个百分点(见表3)。
市场创新步伐加快,发展后劲充足
创新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推动力。2009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债券市场在发行人群体、债券期限、计息方式、担保方式以及债券币种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出创新性产品,丰富债券市场的品种和结构。2009年债券产品创新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新的发行主体不断加入。通过由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地方政府以非独立身份进入债券市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推出为广大中小企业发行中期票据提供了平台;汇丰银行(中国)和东亚银行(中国)两家内地外资银行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发行金融债券;“熊猫债”的重启也为债券市场增添了新的面孔。
二是发行期限结构不断丰富。财政部丰富了1年期以下品种,成功发行了50年期国债,短周期产品和长周期产品均有所创新,国债市场的期限品种进一步完善。
三是计息方式呈现多样化。国开行发行首只期限达10年的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浮动利率中期票据。
四是债券币种扩大。中石油集团和中化集团分别发行10亿美元和5亿美元中期票据,开创境内发行美元中期票据的先例。
五是担保方式创新。非金融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由专业债券担保机构担保成功发行。
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市场高速扩张的同时,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高度重视制度和规则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制度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