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金龙
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书法艺术家,建筑工程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等职,易经风水专家。曾于同济大学、台湾丛林佛学院、北京大学进修。台湾星云大师入室弟子,法号“善藏”,其广结善缘、笃信好学,长时间专研国学,取精用弘,对儒、释、道、易经五行、中医等文化领域皆有研修。在其专业领域曾荣获“首届中华国学建筑环境高级策划师”。
谢金龙少年时期开始痴迷书法,多年来笔耕不辍、潜心修炼,将书法与易学、音律及宗教文化等融合一起,勇于创新,取得卓著成绩,业界认为其书法下笔如有神,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界奇才,自成一体,乃“谢氏书法”。其多幅书法作品于《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北京文学》《中国文学》《中国铁路文艺》《文学月刊》《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宝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荣登《文化月刊》数期封面人物。其书法作品被众多机构、商会、协会、企业单位采纳用于渲染文化氛围,被诸多海内外书画收藏家珍藏。
屏息静坐,微微阖首,指尖与七弦共舞:弹拨时,清音低沉辽远;揉捻间,余韵悠远绵长,天、地、人归于一体,一种沁入心脾的古意静谧油然而生,如早春朝阳中拂来淡淡的馨香,久久萦绕,久久不去。琴是古琴,谢金龙先生一曲《阳关三叠》,让人深深感受到那种沁入灵魂的恬静,体味那种高古、甚至有些幽怨的友人离别之情。曲罢,谢金龙先生即兴提笔泼墨,写下“上善若水”四个巨幅大字。
谢先生的“上善若水”,四字奔腾而至,俨然是历经数千年的远古呼啸而来的“神水”,恣意回转穿过无数崇山峻岭,浩浩汤汤的奔流直泻而去。谢先生笔下的水活了,他写出了水的力量、水的豪气大气、水的韧性。
在首届华人华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谢先生书写了巨幅的“上善若水”“和衷共济” 赠送给比利时两个市政府。在国内众多的文博会、书画展中,“上善若水”是谢先生众多书法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参展作品。可见谢先生对“上善若水”这四字的推崇和深刻领悟。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为何几近于“道”,老子为孔丘进一步阐释:“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水顺流趋低,无争、不择处地,以其低姿态——安于卑下,不逆流犯上;泰然处之——素心施爱为仁;畅流无阻——坚守自己,诚然守信;清流见底——不媚世俗,不落泥淖之污;川流不息——一如既往的向前,不舍昼夜。水所蕴涵的诸多德行,作为“善”的参照是再妥帖不过了,因而《道德经》中有结语:“上善若水”。
古人已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天下大同思想已然离逝。而当下情势,能正君子仁人之冠冕,袖手旁立,不怀叵测祸害之心已经算是为善之人了;见无端罹难者悲悯落泪、见乞食者施之、羸弱者解囊,算是尽善、为善了;只有具有至纯至净,一清见底的心魄,有包容一切的气量和胸襟,淡然处之、与世无争。他从善发自肺腑,如涓涓细流,静静的来、默默的去,如此之人才能是至善。
多次书写“上善若水”的谢金龙先生是素有雅量之人。首先他心静。居室南面有河水流过,远处山影婆娑,林木郁郁葱葱。谢先生时常邀投缘的宾朋面南而坐,功夫茶慢慢的泡,静静的喝,谈论时事世事之余,或挥毫精心创作,或随意抚琴、即兴弹奏古筝。无论书法、古曲,朋友围站身旁,品评欣赏,心领神会之处,怡然自得的那种惬意让人处之恬然,安然自若。谢先生坦言,人生诸多不如意又如何,最怕心高气躁、趋势逐利,最怕心无根,能将心沉下来、静下来,才能聚气,焕发精神。
其次他能容。已过天命之年的谢先生常说:“容是种心态,更是种风格。英雄才俊自古有,但凡过我者,我自学习之,我向他看齐。倘若是书法,无论颜体柳书,篆楷隶草,只要是心力的体现,大体符合普世的美学大流,我们都应该静心品读,品读其书写时的心野和感悟。一生忠烈的颜真卿其书法刚劲雄浑、大气磅礴的,其楷书雄伟端庄、行书以劲道著称,成为一代大家。觉得颜体书法过于凝重暮气的人可以说不了解颜真卿所处的时代,也永远不知道颜真卿的爱国抱负。在书法的起初学习过程中,后期的书法创作过程中,首先能敞开心扉去吸纳,汲取别人的长处,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及的空杯心态。只有毫无芥蒂,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空着心——不用大棒子打击人,不用有色眼镜贬低人,才能容得下更多的东西,才能站得高,走得更远。
谢先生的“容”也体现在他的交友上。他喜好结交各色朋友,他的朋友来自于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对于朋友,他不管来路,不问出身,只要是正派人,他是来者不拒,常常相邀一起聊天、一起品茶、一起伏案创作。谢先生的电话几乎日夜不断,有嘘寒问暖的、有聊天打趣的、有求助办事的。对于求人办事的,他来者不拒。他说:人家求你办事,证明他相信你,证明你在朋友圈子里面还有正的价值。所以只要能办到就得答应,承诺的务必竭尽全力做到,莫要辜负了别人一腔信任。
再次,他谦让无争,守住自己。谢先生说做人做事即是书法修行的过程:很多人年轻时候气盛、血气方刚,书法锋芒毕露,总想出人头地,反而欲速不达,临摹之下画虎不成反类犬;待到年纪稍长,困惑彷徨之时开始思量、探索;及至不惑之后慢慢顿悟:趋从跟风往往把不准方向,风过即坠。时在当下,艺术家、书法家层出不穷。真正好的大家的的确确存在,值得敬畏和学习。学习的同时勿须跟风争宠,只有遵从内心、修炼心智、兴德积善,坚持自己的风格去用心研习创作才能修成正果。历练之后的书法渐入佳境,如一篇好的文学作品,看似不著一句,却千古风流。谢先生不善言辞,他说:不说话并不表示没有思想,关键是要说到点子上,说有用的话,浮夸、夸夸其谈没有任何用。他只习惯说实话,更喜欢和说实话、办实事的人打交道。
“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一个品行经不住检验的人,无论他的书法有多么厉害,都很难被大家所接受,历史上如和珅、严嵩都是反证。谢先生的仁爱温润于无形,他不求有知恩善报、惠泽普济天下之雄心,但表里如一,清水一泓见底,忠义之心长存,如此才能对得起友朋甚至国家。品行是支撑谢先生雅量的基石。
谢金龙先生是个随性的人,其爱好广泛。他喜欢阅读古籍,喜欢专研《易经》;对中医、五行、堪舆等各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棋艺精湛,喜欢民族音乐:葫芦丝、古筝、古琴能吹能弹;谢先生喜欢画画,在宣纸上随意书写心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爱好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风格,谢先生如此包罗一切,才聚集起其雅量。基于其殷实的雅量,“上善若水”出于其手笔,四字跃然纸上,非同一般。
谢先生笔下的“上”的神情就是一个下巴微阖、紧闭双目,正身盘腿面东而坐的修行者、得道之人。如今形形色色酒绿灯红的城市,周遭的人熙熙攘攘,名利、金钱、霓虹灯迷离,夜半歌声莺耳, 能将自己拿得起、放得下,以淡泊之心待人处事,实属难能可贵。谢先生是真正大彻的善人,他下笔“上善若水”, “上”字岿然不动,静坐禅思,“善”“若”笔画勾连、左右翻飞,“水”字畅流奔涌,无论是小的中堂,巨大的尺幅,谢先生笔下的四字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是对水、对道家思想的深深的领悟的结晶。
气聚雅量,厚积而薄发,是谢先生“上善若水”能抓住赏读者心魄的根源。
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书法艺术家,建筑工程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等职,易经风水专家。曾于同济大学、台湾丛林佛学院、北京大学进修。台湾星云大师入室弟子,法号“善藏”,其广结善缘、笃信好学,长时间专研国学,取精用弘,对儒、释、道、易经五行、中医等文化领域皆有研修。在其专业领域曾荣获“首届中华国学建筑环境高级策划师”。
谢金龙少年时期开始痴迷书法,多年来笔耕不辍、潜心修炼,将书法与易学、音律及宗教文化等融合一起,勇于创新,取得卓著成绩,业界认为其书法下笔如有神,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界奇才,自成一体,乃“谢氏书法”。其多幅书法作品于《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北京文学》《中国文学》《中国铁路文艺》《文学月刊》《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宝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荣登《文化月刊》数期封面人物。其书法作品被众多机构、商会、协会、企业单位采纳用于渲染文化氛围,被诸多海内外书画收藏家珍藏。
屏息静坐,微微阖首,指尖与七弦共舞:弹拨时,清音低沉辽远;揉捻间,余韵悠远绵长,天、地、人归于一体,一种沁入心脾的古意静谧油然而生,如早春朝阳中拂来淡淡的馨香,久久萦绕,久久不去。琴是古琴,谢金龙先生一曲《阳关三叠》,让人深深感受到那种沁入灵魂的恬静,体味那种高古、甚至有些幽怨的友人离别之情。曲罢,谢金龙先生即兴提笔泼墨,写下“上善若水”四个巨幅大字。
谢先生的“上善若水”,四字奔腾而至,俨然是历经数千年的远古呼啸而来的“神水”,恣意回转穿过无数崇山峻岭,浩浩汤汤的奔流直泻而去。谢先生笔下的水活了,他写出了水的力量、水的豪气大气、水的韧性。
在首届华人华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谢先生书写了巨幅的“上善若水”“和衷共济” 赠送给比利时两个市政府。在国内众多的文博会、书画展中,“上善若水”是谢先生众多书法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参展作品。可见谢先生对“上善若水”这四字的推崇和深刻领悟。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为何几近于“道”,老子为孔丘进一步阐释:“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水顺流趋低,无争、不择处地,以其低姿态——安于卑下,不逆流犯上;泰然处之——素心施爱为仁;畅流无阻——坚守自己,诚然守信;清流见底——不媚世俗,不落泥淖之污;川流不息——一如既往的向前,不舍昼夜。水所蕴涵的诸多德行,作为“善”的参照是再妥帖不过了,因而《道德经》中有结语:“上善若水”。
古人已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天下大同思想已然离逝。而当下情势,能正君子仁人之冠冕,袖手旁立,不怀叵测祸害之心已经算是为善之人了;见无端罹难者悲悯落泪、见乞食者施之、羸弱者解囊,算是尽善、为善了;只有具有至纯至净,一清见底的心魄,有包容一切的气量和胸襟,淡然处之、与世无争。他从善发自肺腑,如涓涓细流,静静的来、默默的去,如此之人才能是至善。
多次书写“上善若水”的谢金龙先生是素有雅量之人。首先他心静。居室南面有河水流过,远处山影婆娑,林木郁郁葱葱。谢先生时常邀投缘的宾朋面南而坐,功夫茶慢慢的泡,静静的喝,谈论时事世事之余,或挥毫精心创作,或随意抚琴、即兴弹奏古筝。无论书法、古曲,朋友围站身旁,品评欣赏,心领神会之处,怡然自得的那种惬意让人处之恬然,安然自若。谢先生坦言,人生诸多不如意又如何,最怕心高气躁、趋势逐利,最怕心无根,能将心沉下来、静下来,才能聚气,焕发精神。
其次他能容。已过天命之年的谢先生常说:“容是种心态,更是种风格。英雄才俊自古有,但凡过我者,我自学习之,我向他看齐。倘若是书法,无论颜体柳书,篆楷隶草,只要是心力的体现,大体符合普世的美学大流,我们都应该静心品读,品读其书写时的心野和感悟。一生忠烈的颜真卿其书法刚劲雄浑、大气磅礴的,其楷书雄伟端庄、行书以劲道著称,成为一代大家。觉得颜体书法过于凝重暮气的人可以说不了解颜真卿所处的时代,也永远不知道颜真卿的爱国抱负。在书法的起初学习过程中,后期的书法创作过程中,首先能敞开心扉去吸纳,汲取别人的长处,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及的空杯心态。只有毫无芥蒂,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空着心——不用大棒子打击人,不用有色眼镜贬低人,才能容得下更多的东西,才能站得高,走得更远。
谢先生的“容”也体现在他的交友上。他喜好结交各色朋友,他的朋友来自于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对于朋友,他不管来路,不问出身,只要是正派人,他是来者不拒,常常相邀一起聊天、一起品茶、一起伏案创作。谢先生的电话几乎日夜不断,有嘘寒问暖的、有聊天打趣的、有求助办事的。对于求人办事的,他来者不拒。他说:人家求你办事,证明他相信你,证明你在朋友圈子里面还有正的价值。所以只要能办到就得答应,承诺的务必竭尽全力做到,莫要辜负了别人一腔信任。
再次,他谦让无争,守住自己。谢先生说做人做事即是书法修行的过程:很多人年轻时候气盛、血气方刚,书法锋芒毕露,总想出人头地,反而欲速不达,临摹之下画虎不成反类犬;待到年纪稍长,困惑彷徨之时开始思量、探索;及至不惑之后慢慢顿悟:趋从跟风往往把不准方向,风过即坠。时在当下,艺术家、书法家层出不穷。真正好的大家的的确确存在,值得敬畏和学习。学习的同时勿须跟风争宠,只有遵从内心、修炼心智、兴德积善,坚持自己的风格去用心研习创作才能修成正果。历练之后的书法渐入佳境,如一篇好的文学作品,看似不著一句,却千古风流。谢先生不善言辞,他说:不说话并不表示没有思想,关键是要说到点子上,说有用的话,浮夸、夸夸其谈没有任何用。他只习惯说实话,更喜欢和说实话、办实事的人打交道。
“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一个品行经不住检验的人,无论他的书法有多么厉害,都很难被大家所接受,历史上如和珅、严嵩都是反证。谢先生的仁爱温润于无形,他不求有知恩善报、惠泽普济天下之雄心,但表里如一,清水一泓见底,忠义之心长存,如此才能对得起友朋甚至国家。品行是支撑谢先生雅量的基石。
谢金龙先生是个随性的人,其爱好广泛。他喜欢阅读古籍,喜欢专研《易经》;对中医、五行、堪舆等各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棋艺精湛,喜欢民族音乐:葫芦丝、古筝、古琴能吹能弹;谢先生喜欢画画,在宣纸上随意书写心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爱好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风格,谢先生如此包罗一切,才聚集起其雅量。基于其殷实的雅量,“上善若水”出于其手笔,四字跃然纸上,非同一般。
谢先生笔下的“上”的神情就是一个下巴微阖、紧闭双目,正身盘腿面东而坐的修行者、得道之人。如今形形色色酒绿灯红的城市,周遭的人熙熙攘攘,名利、金钱、霓虹灯迷离,夜半歌声莺耳, 能将自己拿得起、放得下,以淡泊之心待人处事,实属难能可贵。谢先生是真正大彻的善人,他下笔“上善若水”, “上”字岿然不动,静坐禅思,“善”“若”笔画勾连、左右翻飞,“水”字畅流奔涌,无论是小的中堂,巨大的尺幅,谢先生笔下的四字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是对水、对道家思想的深深的领悟的结晶。
气聚雅量,厚积而薄发,是谢先生“上善若水”能抓住赏读者心魄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