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阿凡达》仅17天时间,就获得1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在17天内就超过了中国一年的票房。而这也正说明,在商业的模式上,中国有很多的投资空间和机会。“文化产业是投资人的蓝色海洋,前景十分广阔。”
当电影《高考1977》的片花播放完毕,2009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大厅内掌声雷动,《高考1977》获得重量级奖项——优秀故事片奖。那一刻,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显得非常激动。作为本片的投资人,熊晓鸽也曾亲身经历过恢复高考那个年代,高考改变了熊晓鸽的人生。如果没有1977年那场考试,如今熊晓鸽可能还在湘钢当电钳工。每天仍背着一套工具骑自行车上下班,直到退休。让熊晓鸽最欣慰的是,他把当年父母送自己上大学前拍的照片,成功“塞到”了片尾的老照片中。照片里的他,笑容灿烂。
《高考1977》的票房一路高扬,起初熊晓鸽根本没指望会有太多的年轻人去看。有一天,导演江海洋接到了一个摊主的电话,说要请他吃饭,因为电影的碟卖得太好了,很多小孩都来买。再后来,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上海的大兴安岭、大庆等知青联谊会甚至包场观看。票房大捷的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的《高考1977》还赢得了难得的口碑,甚至被称为20年来最好的国产片之一。在重庆首映时,一名老观众拉着江海洋的手激动地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来自心灵和记忆最深处的感动。”
“投资这部电影与钱、与回报无关,它是来自心底的愿望。发展电影业,同样也是要坚持爱人如命和挥金如土,而第三点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投入很多,电影才能成功。”熊晓鸽说。向来把投资重点放在互联网的熊晓鸽如今也开始“玩”起了电影,在他的投资表内,电影产业已成为又一个新的投资领域。除了《高考1977》,还有《未来警察》……熊晓鸽已有多部的电影投资计划。
资本“触电”
2010年1月8日,IDG数据集团宣布进军电影产业,以拓展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据相关统计,2009年中美最大的贸易逆差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电影还是动漫,都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中国电影正在以40%的速度迅猛增长。
因个人情结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之后,熊晓鸽这位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的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在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之后,又开始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将投资触角伸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
熊晓鸽之所以会“触电”源于一名77级考生与一名78级考生在上海电影节上的相遇。前者是熊晓鸽,而那位78级考生则是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他们在一起谈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时,一拍即合——约定合拍一部电影,纪念恢复高考这一伟大事件。任追问熊:“你打算投多少钱?”熊则爽快回答:“不管多少钱,我一定投一半!”
不久,任仲伦真的寄来了剧本和协议书。与之前做投资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不同,熊晓鸽粗粗一看,大笔一挥,便签了协议。
在后期制作中,熊晓鸽打电话给老朋友、湖南老乡、著名作曲家谭盾,1978年参加高考的谭盾立刻应允:“哥儿们,这个事儿,我不要钱也帮你干!”同是湖南老乡的宋祖英演唱了电影主题曲,立刻被媒体发现。这是她首度献声银幕。鲜为人知的是,主题曲歌词是熊晓鸽的一位正部级干部朋友写的,他也是1978级的考生。
熊晓鸽投资电影,这是否意味着电影是个利好的行业?对此,熊晓鸽说:“投资跟拍电影一样,电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投资就是一个遗憾的行业,你永远跟遗憾打交道。你投了赔了,那当时为什么投了?投了赚了,那当初为什么投少了?”熊晓鸽认为,国内文化创意企业虽然很火爆,但风险也很大,目前还没到大的机构或投资者广泛进投的时候。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也承认,投资人在中国电影界的投资非常小。到今天为止,投资者在电影的投资没有超过投资资金的1%,也就是说没有超过4000万美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投资行业自身的成熟度相关。阎焱称,“1995年就开始投资中国电影业,也投过电视。电影业的真实情况一直以来都是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投资人不赚钱。直到最近两三年,投资人才可以获利。”
“别看每年中国有几百部电影,但能拿到市场上去放的并没有几部。”熊晓鸽说,文化产业无非是几个方面的事情,无非是拍摄什么内容,抓住什么人,拿什么给人消费,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所以,他在过去一些年里,投的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知道怎么赚钱的项目。
“投资忌讳一窝蜂。对我来说,电影产业还没到值得大举进入的时候。王中军的成功只是给大家增加了很多想象空间,它到底有多少可复制性?能拍商业片还能赚钱的导演又有几个?”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发展,熊晓鸽认为,这仍然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领域。首先是市场太小,“这个市场不是指观众市场,而是指影院市场。”目前在中国只有5000块电影屏幕,数量只是美国的1/10。以现在每天“两块”的增加速度,达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需60多年。“要是屏幕够多,《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应该会超过美国。”其次是钱太多,这也是熊晓鸽认为最大的风险。在市场上,资本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钱都投向电影,“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往里冲,但大多数人是不懂的。”一旦电影不卖座,很可能颗粒无收。熊晓鸽表示,像华谊兄弟这样知名的电影公司,其实规模也都还很小,熊晓鸽说,“王中军去年的利润只有8000万。”
“但中国始终是电影最大的潜在市场,是时尚用品和文化消费的最大市场,更是加工的最大市场。只是我们的文化附加值非常低。”熊晓鸽的策略是与知名的导演或团队合作,增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在熊晓鸽的投资思路中,他依旧保持看好那些具备良好商业模式、有创造力以及有品牌附加值的内容与平台兼备的团队。
眼光、耐心
中国电影票房成绩连年“井喷”,去年已收获62亿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近期也表示,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华谊兄弟的创业板上市,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电视市场,都想从电影产业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
“电影在中国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电影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特别高的行业,没有哪个是常胜将军。我的一个好朋友,她的先生九十多岁了,拍了很多片子,第一个片子雇的是斯皮尔伯格。在他90岁生日的时候,我说你拍了那么多电影,教我一招,他说,你要做投资的话,永远不要用自己的钱去投电影。我们融了很多钱想投电影,但是还一直在学习,琢磨怎么样能减少我们的失败。”熊晓鸽直言。
“其实,我们不是看到电影票房成绩好就开始投资电影,选择投资项目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毕竟真正优秀的导演还不是很多。”熊晓鸽对记者说。
在评估投资项目时,熊晓鸽表示,投资人会从三个方面评估要不要做这个事情:第一是看市场,这个市场有没有成长的空间和未来发展的规模;第二要看是做什么样的东西;第三看什么样的人来管理这个团队、做这件事情。“我们公司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投文化产业的,1980年投资《计算机世界》,后来又投了十几个杂志和一个集团,10年前,我们跟《时尚》合作,当时它只是一本杂志,现在是16本了。”熊晓鸽说。
虽然《高考1977》是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投资,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与熊晓鸽选择项目的标准不谋而合:电影市场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情结深入人心,上影集团又是影视界的领军企业。
当电影《高考1977》的片花播放完毕,2009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大厅内掌声雷动,《高考1977》获得重量级奖项——优秀故事片奖。那一刻,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显得非常激动。作为本片的投资人,熊晓鸽也曾亲身经历过恢复高考那个年代,高考改变了熊晓鸽的人生。如果没有1977年那场考试,如今熊晓鸽可能还在湘钢当电钳工。每天仍背着一套工具骑自行车上下班,直到退休。让熊晓鸽最欣慰的是,他把当年父母送自己上大学前拍的照片,成功“塞到”了片尾的老照片中。照片里的他,笑容灿烂。
《高考1977》的票房一路高扬,起初熊晓鸽根本没指望会有太多的年轻人去看。有一天,导演江海洋接到了一个摊主的电话,说要请他吃饭,因为电影的碟卖得太好了,很多小孩都来买。再后来,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上海的大兴安岭、大庆等知青联谊会甚至包场观看。票房大捷的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的《高考1977》还赢得了难得的口碑,甚至被称为20年来最好的国产片之一。在重庆首映时,一名老观众拉着江海洋的手激动地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来自心灵和记忆最深处的感动。”
“投资这部电影与钱、与回报无关,它是来自心底的愿望。发展电影业,同样也是要坚持爱人如命和挥金如土,而第三点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投入很多,电影才能成功。”熊晓鸽说。向来把投资重点放在互联网的熊晓鸽如今也开始“玩”起了电影,在他的投资表内,电影产业已成为又一个新的投资领域。除了《高考1977》,还有《未来警察》……熊晓鸽已有多部的电影投资计划。
资本“触电”
2010年1月8日,IDG数据集团宣布进军电影产业,以拓展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据相关统计,2009年中美最大的贸易逆差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电影还是动漫,都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中国电影正在以40%的速度迅猛增长。
因个人情结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之后,熊晓鸽这位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的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在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之后,又开始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将投资触角伸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
熊晓鸽之所以会“触电”源于一名77级考生与一名78级考生在上海电影节上的相遇。前者是熊晓鸽,而那位78级考生则是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他们在一起谈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时,一拍即合——约定合拍一部电影,纪念恢复高考这一伟大事件。任追问熊:“你打算投多少钱?”熊则爽快回答:“不管多少钱,我一定投一半!”
不久,任仲伦真的寄来了剧本和协议书。与之前做投资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不同,熊晓鸽粗粗一看,大笔一挥,便签了协议。
在后期制作中,熊晓鸽打电话给老朋友、湖南老乡、著名作曲家谭盾,1978年参加高考的谭盾立刻应允:“哥儿们,这个事儿,我不要钱也帮你干!”同是湖南老乡的宋祖英演唱了电影主题曲,立刻被媒体发现。这是她首度献声银幕。鲜为人知的是,主题曲歌词是熊晓鸽的一位正部级干部朋友写的,他也是1978级的考生。
熊晓鸽投资电影,这是否意味着电影是个利好的行业?对此,熊晓鸽说:“投资跟拍电影一样,电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投资就是一个遗憾的行业,你永远跟遗憾打交道。你投了赔了,那当时为什么投了?投了赚了,那当初为什么投少了?”熊晓鸽认为,国内文化创意企业虽然很火爆,但风险也很大,目前还没到大的机构或投资者广泛进投的时候。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也承认,投资人在中国电影界的投资非常小。到今天为止,投资者在电影的投资没有超过投资资金的1%,也就是说没有超过4000万美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投资行业自身的成熟度相关。阎焱称,“1995年就开始投资中国电影业,也投过电视。电影业的真实情况一直以来都是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投资人不赚钱。直到最近两三年,投资人才可以获利。”
“别看每年中国有几百部电影,但能拿到市场上去放的并没有几部。”熊晓鸽说,文化产业无非是几个方面的事情,无非是拍摄什么内容,抓住什么人,拿什么给人消费,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所以,他在过去一些年里,投的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知道怎么赚钱的项目。
“投资忌讳一窝蜂。对我来说,电影产业还没到值得大举进入的时候。王中军的成功只是给大家增加了很多想象空间,它到底有多少可复制性?能拍商业片还能赚钱的导演又有几个?”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发展,熊晓鸽认为,这仍然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领域。首先是市场太小,“这个市场不是指观众市场,而是指影院市场。”目前在中国只有5000块电影屏幕,数量只是美国的1/10。以现在每天“两块”的增加速度,达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需60多年。“要是屏幕够多,《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应该会超过美国。”其次是钱太多,这也是熊晓鸽认为最大的风险。在市场上,资本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钱都投向电影,“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往里冲,但大多数人是不懂的。”一旦电影不卖座,很可能颗粒无收。熊晓鸽表示,像华谊兄弟这样知名的电影公司,其实规模也都还很小,熊晓鸽说,“王中军去年的利润只有8000万。”
“但中国始终是电影最大的潜在市场,是时尚用品和文化消费的最大市场,更是加工的最大市场。只是我们的文化附加值非常低。”熊晓鸽的策略是与知名的导演或团队合作,增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在熊晓鸽的投资思路中,他依旧保持看好那些具备良好商业模式、有创造力以及有品牌附加值的内容与平台兼备的团队。
眼光、耐心
中国电影票房成绩连年“井喷”,去年已收获62亿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近期也表示,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华谊兄弟的创业板上市,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电视市场,都想从电影产业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
“电影在中国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电影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特别高的行业,没有哪个是常胜将军。我的一个好朋友,她的先生九十多岁了,拍了很多片子,第一个片子雇的是斯皮尔伯格。在他90岁生日的时候,我说你拍了那么多电影,教我一招,他说,你要做投资的话,永远不要用自己的钱去投电影。我们融了很多钱想投电影,但是还一直在学习,琢磨怎么样能减少我们的失败。”熊晓鸽直言。
“其实,我们不是看到电影票房成绩好就开始投资电影,选择投资项目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毕竟真正优秀的导演还不是很多。”熊晓鸽对记者说。
在评估投资项目时,熊晓鸽表示,投资人会从三个方面评估要不要做这个事情:第一是看市场,这个市场有没有成长的空间和未来发展的规模;第二要看是做什么样的东西;第三看什么样的人来管理这个团队、做这件事情。“我们公司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投文化产业的,1980年投资《计算机世界》,后来又投了十几个杂志和一个集团,10年前,我们跟《时尚》合作,当时它只是一本杂志,现在是16本了。”熊晓鸽说。
虽然《高考1977》是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投资,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与熊晓鸽选择项目的标准不谋而合:电影市场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情结深入人心,上影集团又是影视界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