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兴趣是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症结所在。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可见,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出几点建议。
  
  一、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使其“亲其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学科特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使学生“信其道”,从而“乐其学”。
  
  二、学启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说:“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新奇的刺激是激发求知欲产生的必备要素,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疑问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他们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例如,我在讲“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内容时,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法现象。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电动车辆常被盗窃、路上常见交通事故等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法律规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道理。
  
  三、“潜在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合理搭配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因此,适时适度提高教学难度可以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要求,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提高教学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使学生有一种在“摘果子”时“跳一跳”的感觉,难而有趣。
  
  四、运用效果评价激励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就要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感受成果,体验成就,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测试成绩,用学习效果去激励学生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就会感到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五、将时政内容渗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和介绍时政内容,将时政材料(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尔街金融风暴等)有机嫁接到教材理论中来。因为时政内容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以起到增加知识、扩充内容、激活兴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取材要精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否则就影响到教学进度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加重学业负担。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时政材料,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针对性、教育性、时效性,涉及现阶段理论或能充分论证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要首选,如“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等。
  
  六、实验移植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法移植到思想品德课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这个物理实验:在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此时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对哲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多媒体有助于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和视频《共和国六十年》,让学生从歌声和视频中体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之处,并坚信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又如在讲授“诚实守信”相关内容时,可以播放巩汉林和赵丽蓉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使“诚实守信”品德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诚实守信。
  实践证明,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措施,思想品德课才会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而学生也定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对四平市2013年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四平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比201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是发展不均衡.指出教育体制、社会、家庭
人们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时通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描述。作为地理教师,能否科学地、举一反三地阐述地理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地理专业知识。曾经有一位地理学界的知名人士说过:“在各类学科中,地理学几乎是唯一既联系着自然环境,又联系着社会经济的独特学科。”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为广阔的学科,不仅需要系统而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广博的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旁
中学历史课本身有很好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如果能巧思妙设,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课堂,就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巧问设疑——“问”活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多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只是把课前备课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地向学生发问,学生看似在回答问题,可实质上还是教师在讲授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法尤其重要。大家皆知,新编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改革,特别是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地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师除了要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新教材特点之外,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课堂结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教师应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各地上的一节关于体验亲情的公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反响,模仿者众,下面提供的即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究竟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恐怕不只是一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一幅图片曾引起人们的争论:一个青年从广西柳州柳江大桥南桥头那里跳江自杀了,周围不少群众在围观。现场一位练字的老人,当时在地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如此为人费了多少父母心!谁来可怜?”有人说,图片上的老人太狠心,竟然写下这样冷漠的评语;也有人说,老人写的话不错,因为不珍爱生命的人不值得可怜。无论怎样,老人的话的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个年青的生命主动选择了“死亡”,也许他屡遭挫折,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门学科也很重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分析、探讨、解决这些困惑是非常必要的。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以推动河南实现“两基”目标而自豪    回顾建国60年来河南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有着太直接的感受。1973年3月,他以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身份踏进了教育界,30年后,他被任命为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可以说,自参加工作至今,无论是做小学教师还是博士生导师,无论是做高校辅导员还是教育厅厅长,无论是做教育行政还是教育科研,他的命运始终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我最怕上作文课,一上课就头疼,不知道写啥好,我的语文基础太差了。”“我学习也很刻苦,但语文成绩总不见提高,可能是我天生就笨。我觉得别人都在笑话我,我也尽量躲着他们。”这些都是缺乏学习自信心的表现。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畏惧心理,最终丧失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应捕捉适当时机,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巧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积月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生活实践成为重要的教材    生活是语文之源。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语文课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