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五是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六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智能制造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消费互联网持续扩张,工业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不断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打造未来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构建线上国家综合优势已成各国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的优先选项。网络安全形势更趋严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是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推动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制定重点工业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坚持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示范引领、梯次突破的思路,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
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三是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国际化,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积极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新产品。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广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加快构建“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安全生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动态化、实时化,以及事故预判和风险防控自动化、智能化。
二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维护、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发展。
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适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一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二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好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基工程等已有专项的部署,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以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园区、税收等政策环境,以互联网推动创业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化和生态化,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把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活力、促进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信誉良好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
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云平台。继续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打造一批集软件工具、设计素材、知识管理、标准规范、培训教育等于一体的高质量工业云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探索以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营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超前布局,推动网络长期演进和技术升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建设,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研发和标准化,开展商用试点。完善宽带普遍服务,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
二是促进应用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设部署内容分发网络,提升中小网站、政府和公共服务网站的应用水平。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集约部署,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开发利用。
三是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升级,推动网络关键资源国际共治。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商业类网站等升级改造,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加强国家级未来网络架构的顶层设计,整合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业、应用、安全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技术领先、产业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技术产业生态,构筑体系化发展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战略必争领域抓住不放,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加快建立感知、网络、计算、通信等核心技术体系,形成智能感知、高速互联、高端存储、先进计算等领域的自主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等自主产业体系。
二是系统布局产业创新链,实现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的重点突破。加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组织实施,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引领作用,以整机和系统为牵引,强化设计业龙头地位,实现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的联动发展、配套发展和自主发展。开展大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深化对两化深度融合的安全保障。
三是加快互联网融合技术创新,抢占发展主导权。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在重点行业深化应用,带动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新型数据库系统、工业控制、嵌入式操作系统、通用和嵌入式芯片等重点领域的群体性创新。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上关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有删节)
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五是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六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智能制造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消费互联网持续扩张,工业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不断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打造未来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构建线上国家综合优势已成各国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的优先选项。网络安全形势更趋严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是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推动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制定重点工业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坚持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示范引领、梯次突破的思路,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
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三是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国际化,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积极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新产品。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广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加快构建“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安全生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动态化、实时化,以及事故预判和风险防控自动化、智能化。
二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维护、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发展。
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适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一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二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好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基工程等已有专项的部署,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以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园区、税收等政策环境,以互联网推动创业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化和生态化,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把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活力、促进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信誉良好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
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云平台。继续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打造一批集软件工具、设计素材、知识管理、标准规范、培训教育等于一体的高质量工业云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探索以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营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超前布局,推动网络长期演进和技术升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建设,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研发和标准化,开展商用试点。完善宽带普遍服务,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
二是促进应用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设部署内容分发网络,提升中小网站、政府和公共服务网站的应用水平。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集约部署,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开发利用。
三是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升级,推动网络关键资源国际共治。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商业类网站等升级改造,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加强国家级未来网络架构的顶层设计,整合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业、应用、安全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技术领先、产业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技术产业生态,构筑体系化发展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战略必争领域抓住不放,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加快建立感知、网络、计算、通信等核心技术体系,形成智能感知、高速互联、高端存储、先进计算等领域的自主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等自主产业体系。
二是系统布局产业创新链,实现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的重点突破。加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组织实施,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引领作用,以整机和系统为牵引,强化设计业龙头地位,实现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的联动发展、配套发展和自主发展。开展大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深化对两化深度融合的安全保障。
三是加快互联网融合技术创新,抢占发展主导权。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在重点行业深化应用,带动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新型数据库系统、工业控制、嵌入式操作系统、通用和嵌入式芯片等重点领域的群体性创新。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上关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