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地适树是实现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基本原则。运用林分的密度作用规律,采用合理的技术,是造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造林 林分密度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97-01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密度是否合适宜接影响到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发挥。林分密度在森林的一生中不断变化,为便于区别,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由于确定合理的森林密度非常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常将结构简单、影响因子较少的同龄人工纯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密度的作用机理,这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可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培育过程中借鉴。
密度是林分群体结构的数量基础,合理的密度对于林分良好生长发育、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颇大。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条件下林木的群体结构变化,认识林本个体间相互影响、制约和联系的作用规律,掌握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密度变化的特点,从而可以借助于人为措施合理安排造林密度,优化林分群体结构,保证较好的密度条件,使林分内部各个体间由于对生活因子的争夺而产生的相
互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一、林分密度的作用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对冠幅的影响而产生的。冠幅生长与胸径生长的关系十分紧密,相关系数一般可达0.8—0.9。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密度与树高生长的关系比较复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由于研究地区的立地条件,研究树种的密度范围以及林木年龄条件彼此各不相同,还没有统一的结论,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幼林阶段相对较密的林分平均高较稀疏林分平均高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密度较大的林分,侧枝生长受到抑制,并且多数枝条因在光补偿点以下而枯萎,促进主干高生长。同时,密植林分的个体间产生对光照条件的剧烈竞争,出现向上生长的趋势,即所谓“越密越高趋势”。但在成林阶段以后,较密林分中的植株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光照、水分、养分等生活因子的竞争力加强,彼此间的限制性作用不断增大,高生长受到阻碍而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与较稀林分相比较,由于其个体生长发育有较大的营养空间,能够得到充足均一的光照条件,水分、养分条件也较优越,林木高生长表现增加的趋势。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树高有一种随密度加大而减小的趋势。
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不同林分密度对根系的生长也产生较大影响。林木根系的正常生长依赖于地上部分的良好生长发育,而地上部分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生长变化,势必影响地下根系的生长。许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较大的林分。
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减小,根系分布深度变浅,并且各级根系交叉密集,相互间盘根错节,伸展方向混杂,根量显著减小。密度对根系的影响具有随密度的增加而生长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进—步发展,就会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地上部分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抑制。
造林密度对林木材质的影响较大,在密度较小的林分中,光照充足、侧枝发达、冠幅大,其材质较差,节疤较多,林木尖削度大;如果林分密度过大,虽然林木尖削度不大,但胸径生长受抑制。影响材积生长量。要想获得通直、圆满、产量高的木材必须有适宜的林分密度。由于密度变化可使林木高径生长发生相应的改变,故应通过不断地调节密度来控制高径比,以获得不同规格的木材。
二、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1. 初植密度的确定
初植密度的确定,要考虑苗木在林地上的配置形式、苗木间生长与今后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林分所需的经营密度。客观上,要保证苗木能够正常成活和生长发育,适时地进入郁闭状态。
按不同配置形式确定造林密度,造林初植密度往往与种植点的配置形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配置形式有不同的株行距,因此,在单位面积上就有不同的株数。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配置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植生组(群丛状)等。各种形式的种植点数,可依公式进行计算。
按经营目的确定造林密度,这种方法适用于立地条件较优越地区,所培育树种多为速生型,林分生长郁闭较快,轮伐期短。如杨树速生用材林的培育,造林株行距可采用1m x2m、2 m x 2m、2m x 3m、3m x 3m等规格。由于株行距较大,造林初期林地显得空旷,故应问种施肥,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灌溉、施肥,加速林木成材。用此法确定造林密度还适宜于经济林、城镇绿化、农田防护林等林种。
2.成林密度的确认
林分郁闭后,需对密度进行调节,以适应经营密度的要求,促进林木良好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林分密度。
按林木营养面积推算林分密度,林木营养面积大小一般与林木冠幅大小相联系,适宜的冠幅面积(垂直投影面积)代表林木生长发育所占的养分空间。
按照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确定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和制定,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是根据密度对林分生长各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各类密度效应的数学模型并使其反映在直观的图像上,用来确定造林密度、生长预测、定量间伐以及划分经营类型的依据。
三、具体措施
人工林中种植点的配置,是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它是与造林密度相联系的。相同的造林密度可以由不同的配置方式来体现,因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及经济学意义。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状配置和群状(簇式)配置两大类。在天然林中树木分布也按树种及起源的不同而呈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在培育过程中采用干扰措施因势利导达到培育目的。
行状配置是单株(穴)分散有序地排列为行状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树冠和根系发育较为均匀,有利于速生丰产,便于机械化造林及抚育管理施工操作。行状配置又可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群状配置也称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勾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群状配置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如极端温度、日灼、干旱、风害等),随着年龄增长,群内植株明显分化,可间伐利用,一直维持到群间也郁闭成林。
参考文献:
[1] 孙喜林,齐颜君等. 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4)
[关键词]造林 林分密度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97-01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密度是否合适宜接影响到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发挥。林分密度在森林的一生中不断变化,为便于区别,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由于确定合理的森林密度非常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常将结构简单、影响因子较少的同龄人工纯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密度的作用机理,这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可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培育过程中借鉴。
密度是林分群体结构的数量基础,合理的密度对于林分良好生长发育、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颇大。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条件下林木的群体结构变化,认识林本个体间相互影响、制约和联系的作用规律,掌握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密度变化的特点,从而可以借助于人为措施合理安排造林密度,优化林分群体结构,保证较好的密度条件,使林分内部各个体间由于对生活因子的争夺而产生的相
互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一、林分密度的作用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对冠幅的影响而产生的。冠幅生长与胸径生长的关系十分紧密,相关系数一般可达0.8—0.9。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密度与树高生长的关系比较复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由于研究地区的立地条件,研究树种的密度范围以及林木年龄条件彼此各不相同,还没有统一的结论,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幼林阶段相对较密的林分平均高较稀疏林分平均高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密度较大的林分,侧枝生长受到抑制,并且多数枝条因在光补偿点以下而枯萎,促进主干高生长。同时,密植林分的个体间产生对光照条件的剧烈竞争,出现向上生长的趋势,即所谓“越密越高趋势”。但在成林阶段以后,较密林分中的植株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光照、水分、养分等生活因子的竞争力加强,彼此间的限制性作用不断增大,高生长受到阻碍而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与较稀林分相比较,由于其个体生长发育有较大的营养空间,能够得到充足均一的光照条件,水分、养分条件也较优越,林木高生长表现增加的趋势。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树高有一种随密度加大而减小的趋势。
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不同林分密度对根系的生长也产生较大影响。林木根系的正常生长依赖于地上部分的良好生长发育,而地上部分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生长变化,势必影响地下根系的生长。许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较大的林分。
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减小,根系分布深度变浅,并且各级根系交叉密集,相互间盘根错节,伸展方向混杂,根量显著减小。密度对根系的影响具有随密度的增加而生长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进—步发展,就会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地上部分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抑制。
造林密度对林木材质的影响较大,在密度较小的林分中,光照充足、侧枝发达、冠幅大,其材质较差,节疤较多,林木尖削度大;如果林分密度过大,虽然林木尖削度不大,但胸径生长受抑制。影响材积生长量。要想获得通直、圆满、产量高的木材必须有适宜的林分密度。由于密度变化可使林木高径生长发生相应的改变,故应通过不断地调节密度来控制高径比,以获得不同规格的木材。
二、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1. 初植密度的确定
初植密度的确定,要考虑苗木在林地上的配置形式、苗木间生长与今后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林分所需的经营密度。客观上,要保证苗木能够正常成活和生长发育,适时地进入郁闭状态。
按不同配置形式确定造林密度,造林初植密度往往与种植点的配置形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配置形式有不同的株行距,因此,在单位面积上就有不同的株数。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配置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植生组(群丛状)等。各种形式的种植点数,可依公式进行计算。
按经营目的确定造林密度,这种方法适用于立地条件较优越地区,所培育树种多为速生型,林分生长郁闭较快,轮伐期短。如杨树速生用材林的培育,造林株行距可采用1m x2m、2 m x 2m、2m x 3m、3m x 3m等规格。由于株行距较大,造林初期林地显得空旷,故应问种施肥,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灌溉、施肥,加速林木成材。用此法确定造林密度还适宜于经济林、城镇绿化、农田防护林等林种。
2.成林密度的确认
林分郁闭后,需对密度进行调节,以适应经营密度的要求,促进林木良好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林分密度。
按林木营养面积推算林分密度,林木营养面积大小一般与林木冠幅大小相联系,适宜的冠幅面积(垂直投影面积)代表林木生长发育所占的养分空间。
按照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确定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和制定,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是根据密度对林分生长各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各类密度效应的数学模型并使其反映在直观的图像上,用来确定造林密度、生长预测、定量间伐以及划分经营类型的依据。
三、具体措施
人工林中种植点的配置,是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它是与造林密度相联系的。相同的造林密度可以由不同的配置方式来体现,因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及经济学意义。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状配置和群状(簇式)配置两大类。在天然林中树木分布也按树种及起源的不同而呈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在培育过程中采用干扰措施因势利导达到培育目的。
行状配置是单株(穴)分散有序地排列为行状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树冠和根系发育较为均匀,有利于速生丰产,便于机械化造林及抚育管理施工操作。行状配置又可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群状配置也称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勾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群状配置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如极端温度、日灼、干旱、风害等),随着年龄增长,群内植株明显分化,可间伐利用,一直维持到群间也郁闭成林。
参考文献:
[1] 孙喜林,齐颜君等. 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