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可再生能源是各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我国幅面辽阔,资源丰富,但就不可再生能源而言,除煤炭外,其他资源相对稀缺。同时,中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警戒线,达到60%。这导致了能源安全问题。此外,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迫切需要调整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中国也不甘落后。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新兴产业之一。本文针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议
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传统能源汽车是指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而新能源汽车则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直接动力。由于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产物,从全球角度来看,该行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
在财政补贴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补贴,降低汽车价格以吸引消费者。目前,补贴后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在15万元以上占90%。但从传统汽车的角度来看,1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是更具市场吸引力的。面对各种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不是很突出,财政补贴也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现行补贴标准下,市场上存在着汽车企业“欺诈性补贴”的情况。2018年初,四部委对2015年至2017年申请中央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发现72家补贴企业存在欺诈行为,涉案金额92亿元。大多数欺诈性的维修企业都是靠电池来维修的。电池容量达不到补贴标准。一些企业甚至在没有安装电池和电机控制器的情况下,就开具了车牌登记发票。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随着我国各种有利条件的引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这就要求配套的充电设施要跟上步伐。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数量不匹配,充电设施的覆盖密度不够,覆盖面积的不平衡等问题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2.3 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它关系到汽车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我国电池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磷酸铁锂行业在成熟度和规模上已跻身国际领先地位。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强,上游电池容量迅速扩张,导致部分物理电池的非理性涨价,形成高端电池生产能力不足的同时低端产能又过剩的两难局面。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我国生产水平不高。日本和韩国可以实现80%以上的电池生产自动化水平,而中国一线企业只能实现50%,这导致我国电池一致性差,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导致能量密度不足,能量输出不稳定,续航时间短。例如,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Tesla)就可以在充满电池的情况下行驶500公里,其特殊的充电设备可以在20分钟内充电80%。而我国市场反应较好的新型比亚迪E6,虽然续航里程达到了420公里(以时速70公里/小时行驶关,且关闭空调),但充电时间需要两个小时。
此外,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还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3. 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选择
3.1 优化产业扶持体系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其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促进制造商的研发创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善产业链,保证產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政府对财政补贴的投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巨额补贴滋生了“欺诈性赔偿”丑闻。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消费者的认知度不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产业政策进行以下调整:
第一,调整补贴对象,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在国内市场,对生产者的补贴大大超过了消费者。虽然补贴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但补贴的效果不如直接补贴对消费者的效果好。美国和日本政府在补贴新能源汽车时都注重刺激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补贴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欺骗补贴。适当采用“以旧换新”的措施,在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可以消除一些传统汽车的高能耗和高排放,一举两得。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方便日常出行,其次是响应绿色出行号召,而配套基础设施的数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耗时长,回报慢。需要政府介入,加大投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平衡充电桩比重。由于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较长,私人充电桩能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需求。政府还需要扩大私人充电桩的覆盖范围,增加居民小区的充电桩。在建设充电桩的同时,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增加商业中心处的覆盖密度,完善城际高速充电设施建设。此外,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补贴私人建设充电桩,鼓励私人或集体建设充电桩,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第三,鼓励企业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推广模式,可以方便消费者出行,同时让消费者体验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乐趣。目前,分时租赁新能源模式在我国刚刚兴起。受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限制,各分时租赁平台规模不大,政府可以考虑适当补贴。并在城市地区配置更多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促进分时租赁的发展。
3.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为了确保良好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规范管理,这使得我国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电池、车辆控制等等。美国和日本相继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并不断完善。而中国的技术标准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个标准体系。产业链各层次厂商生产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屡有发生。长此以往,不仅容易被汽车厂商利用骗取补贴,造成财政补贴的浪费,也会增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的兼容率低,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更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
3.3 建立充电基础设施质量认证
目前,我国充电设备的质量检测仅针对厂家寄来的样品。样品检测虽然可以节省检测部门的时间,但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一致性。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或能否在市场上正常使用还不能保证。要完成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弯道超车”,首先就要建立充电设施质量认证体系,将标准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各部件的质量,提高产品质量。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包括对关键零部件的认证标准,对质量进行详细的控制;二是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质量认证队伍,严格取样流程,按照认证标准进行质量检测;第三,建立质量认证体系,规范检测过程。强制质量认证可以保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性能,提高批次产品的质量水平,解决充电设施不相容问题,减少安全事故。研发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才是其市场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逐年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也不断暴露出问题。本文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存在的问题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龙.探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J].电脑迷,2018(12):188.
[2] 李雅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制造工艺与装备的影响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19):131-132.
[3] 甄策.新能源汽車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19):175-176.
[4] 马建,刘晓东,陈轶嵩,汪贵平,赵轩,贺伊琳,许世维,张凯,张一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路学报,2018,31(08):1-19.
[5] 张慧菊.新能源汽车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14):128-12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议
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传统能源汽车是指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而新能源汽车则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直接动力。由于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产物,从全球角度来看,该行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
在财政补贴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补贴,降低汽车价格以吸引消费者。目前,补贴后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在15万元以上占90%。但从传统汽车的角度来看,1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是更具市场吸引力的。面对各种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不是很突出,财政补贴也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现行补贴标准下,市场上存在着汽车企业“欺诈性补贴”的情况。2018年初,四部委对2015年至2017年申请中央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发现72家补贴企业存在欺诈行为,涉案金额92亿元。大多数欺诈性的维修企业都是靠电池来维修的。电池容量达不到补贴标准。一些企业甚至在没有安装电池和电机控制器的情况下,就开具了车牌登记发票。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随着我国各种有利条件的引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这就要求配套的充电设施要跟上步伐。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数量不匹配,充电设施的覆盖密度不够,覆盖面积的不平衡等问题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2.3 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它关系到汽车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我国电池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磷酸铁锂行业在成熟度和规模上已跻身国际领先地位。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强,上游电池容量迅速扩张,导致部分物理电池的非理性涨价,形成高端电池生产能力不足的同时低端产能又过剩的两难局面。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我国生产水平不高。日本和韩国可以实现80%以上的电池生产自动化水平,而中国一线企业只能实现50%,这导致我国电池一致性差,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导致能量密度不足,能量输出不稳定,续航时间短。例如,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Tesla)就可以在充满电池的情况下行驶500公里,其特殊的充电设备可以在20分钟内充电80%。而我国市场反应较好的新型比亚迪E6,虽然续航里程达到了420公里(以时速70公里/小时行驶关,且关闭空调),但充电时间需要两个小时。
此外,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还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3. 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选择
3.1 优化产业扶持体系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其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促进制造商的研发创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善产业链,保证產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政府对财政补贴的投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巨额补贴滋生了“欺诈性赔偿”丑闻。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消费者的认知度不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产业政策进行以下调整:
第一,调整补贴对象,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在国内市场,对生产者的补贴大大超过了消费者。虽然补贴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但补贴的效果不如直接补贴对消费者的效果好。美国和日本政府在补贴新能源汽车时都注重刺激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补贴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欺骗补贴。适当采用“以旧换新”的措施,在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可以消除一些传统汽车的高能耗和高排放,一举两得。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方便日常出行,其次是响应绿色出行号召,而配套基础设施的数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耗时长,回报慢。需要政府介入,加大投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平衡充电桩比重。由于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较长,私人充电桩能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需求。政府还需要扩大私人充电桩的覆盖范围,增加居民小区的充电桩。在建设充电桩的同时,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增加商业中心处的覆盖密度,完善城际高速充电设施建设。此外,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补贴私人建设充电桩,鼓励私人或集体建设充电桩,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第三,鼓励企业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推广模式,可以方便消费者出行,同时让消费者体验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乐趣。目前,分时租赁新能源模式在我国刚刚兴起。受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限制,各分时租赁平台规模不大,政府可以考虑适当补贴。并在城市地区配置更多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促进分时租赁的发展。
3.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为了确保良好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规范管理,这使得我国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电池、车辆控制等等。美国和日本相继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并不断完善。而中国的技术标准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个标准体系。产业链各层次厂商生产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屡有发生。长此以往,不仅容易被汽车厂商利用骗取补贴,造成财政补贴的浪费,也会增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的兼容率低,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更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
3.3 建立充电基础设施质量认证
目前,我国充电设备的质量检测仅针对厂家寄来的样品。样品检测虽然可以节省检测部门的时间,但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一致性。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或能否在市场上正常使用还不能保证。要完成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弯道超车”,首先就要建立充电设施质量认证体系,将标准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各部件的质量,提高产品质量。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包括对关键零部件的认证标准,对质量进行详细的控制;二是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质量认证队伍,严格取样流程,按照认证标准进行质量检测;第三,建立质量认证体系,规范检测过程。强制质量认证可以保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性能,提高批次产品的质量水平,解决充电设施不相容问题,减少安全事故。研发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才是其市场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逐年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也不断暴露出问题。本文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存在的问题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龙.探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J].电脑迷,2018(12):188.
[2] 李雅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制造工艺与装备的影响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19):131-132.
[3] 甄策.新能源汽車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19):175-176.
[4] 马建,刘晓东,陈轶嵩,汪贵平,赵轩,贺伊琳,许世维,张凯,张一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路学报,2018,31(08):1-19.
[5] 张慧菊.新能源汽车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