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望独一无二的偏爱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ly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有人觉得这句话太过于矫情;也有人很赞同这句话,认为感情本该就如此。
  初看这句话时,我倾向于前者。但细细思索一下,才悟到后者更言之有理。因为在两个人相遇中,对彼此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对方把自己和其他人一视同仁,哪能不介怀。
  “我希望成为你的例外”
  有一个短发女生问一个男生:“你喜欢长发的还是短发的?”
  “一直喜欢长发的。”
  女生听完有点垂头丧气。男生笑了一笑,又转而道:“但是你是那个例外。”
  喜歡一个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大抵就是你原本想要孤身浪迹天涯,却因为她,向往着栖居一隅,两人三餐。你说你不喜欢下雪,却因为她,憧憬着下一场雪的到来,你和她在雪中可以并肩而立。
  一切信誓旦旦觉得无可更改的信条,在喜欢的人面前荡然无存。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人为自己“破例”着。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总能让人心生万千蔷薇。
  荷西曾问三毛:“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说:“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说:“如果跟我呢?”
  三毛说:“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在爱情世界里,你总会为她,卸掉所有的矜持,一切的准则、坚持变得脆弱不堪,她成为你的例外。
  钱钟书先生有句广为人知的金句:“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因为遇到一个人,之前所言之凿凿的择偶观都会形同虚设。
  因为遇到一个人,四季的花朵都可以烧个干净,只留你一朵在生命中摇曳。
  “我想成为你的唯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每次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总令人感慨颇深,有一些人不小心撞进你的世界,就成为了唯一。
  你跨过山,涉过水,领略过万物的瑰丽,目睹过再多人的风情,心中的人仍然无法被取代。
  在《天龙八部》中,阿紫问乔峰:“她(阿朱)有什么好,我哪里及不上她,你老是想着她,老是忘不了她?”
  乔峰平静地答:“你样样都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
  很多人羡慕阿朱,不为其他,只因为有一个人视她为唯一。
  乔峰的那句“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让多少人动容,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任是弱水三千,也只取一瓢饮。
  也许她有无数个小脾气,既不贤惠亦不体贴;也许她做个家务笨手笨脚,炒个菜咸淡不宜。
  但即使她的缺点数不胜数,你甚至会为此大动肝火,可你还是把她当作你的世界,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
  “唯一”是感情的属性之一,于她而言,一生只钟情你一人;于你而言,她也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我渴望得到你的偏爱”
  我一位朋友和她男朋友在同一家公司,前几天她跟我抱怨说:“男生就都是大猪蹄子。”
  我问她原因,她就跟我解释了前因后果。
  原来她男朋友去外省出差,公司的人起哄让他带点礼物过来,她也开玩笑说要礼物。
  等出差回来,她男友的确带了礼物,但送她的跟送其他女同事的一模一样。本来还眼巴巴有所期待的她,一下子浇灭了心中的热情。
  她说:“也不是要求他买多贵的礼物,但至少得跟其他人礼物区分开来吧。”
  我听完,不由得莞尔一笑,多少能明白这位朋友的心理。就如同你最在乎的人,给你群发祝福短信,你会心里发堵;你的好闺蜜、铁哥们,用普通好友的相处方式对待你,你会心里不乐意。连朋友之间的交情都是如此,何况是在“容不得一粒沙”的一段感情里面。
  耍脾气、小题大做,不是因为她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而是她认为,凭你们之间的关系,远不止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双方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吵得翻天覆地。往往是一方紧抓不放,另外一方觉得无理取闹。
  其实若谈及爱情,再宽宏大量的人也会变得俗气至极,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爱,而是足够的偏爱。
  他对别人不假辞色,唯独对你言笑晏晏;他在外人面前温文尔雅,却在你面前假不正经,逗你笑。
  是的,我们都渴望着这样的偏爱。
  如同群星璀璨,只留意你这一颗;万花争艳,只撷取你这一朵。
  一生相爱,就是最特别的一个
  顾城写给谢烨的情书中,这样写道:“火车开来开去,上边装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
  爱情难以用理性去揣度,一旦相爱,那个人就是最特别的一个。
  对于很多人来说,世间再多可称道的美好,也比不过这样的相遇相知。
  试想一下,平凡如你,却有着一喊就让对方心颤的名字。平凡如你,他爱你却胜过爱山川湖海,胜过爱他自己。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有恃无恐,无非只因为被喜欢;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的幸运,可以让我们再遇上这样的一个人。
  希望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视其唯一,因为她理应所得。也希望当有人如此偏爱我们的时候,也好好珍惜,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
  (郭洁荐自《时代青年·悦读》)
其他文献
搬家那天,她与远在老家的妈妈视频,领着妈妈浏览一遍新厨房里的设施和新卧室里房东留下的古董级别的床和五斗橱。媽妈瞅着镜头里的8个大纸箱和两个滚轮行李箱抹眼泪:“为啥你越搬越远了?要是北京压力太大,就回老家吧。”  她把房东的租房广告截屏给老妈看:住在地铁尽头,你会不费吹灰之力,拥有一个千金难得的座位,更别提咱这里,步行半小时就可以看到旷野里的油菜花,钉个鞋掌只要15块,吃个杂粮大煎饼只要7块。要知道
期刊
全职八年、年近不惑的我,想上学。可似乎没有适合我上的学。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进行一番搜索,就会发现,面向如我这般已经脱离校园有些时日的中年人,最热门、最容易选择的是MBA这类课程。虽然这恰好与我曾经的专业和职业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中年人都有“跻身于管理层”或“结识有识之士”的意愿。现在的我,想学习一些曾被忽略、似乎并无实际用处,却能满足好奇心的课程:比如历史、比如哲学、比如地理、比如一些古老的语言。
期刊
不少人都是因为海明威的小说而第一次听说了乞力马扎罗山,它位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虽号称“非洲屋脊”,但因为临近赤道,气候宜人,雪线非常高,也比较容易攀爬。现在,每年有超过两万五千名登山客慕名在山脚下集结,挑战登顶。  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人均费用超过两千美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虽说攀爬难度不大,但挑战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约上同伴,订好机票,购置登山装备,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此行的主向导亚历克斯。
期刊
在家做饭两个月之后,我对自己的厨艺产生了极度的仇恨,终于决定去领一顿救济午餐。  美国各州在学校因疫情停课之后,都开始面向学生发放午餐。美国公立中小学常年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午餐。学校停课后,中小学的食堂并没有停工,家长仍然可以到学校领取免费的早午餐,很多地方发放的食品并不局限于学生,扩大到成人。  依据美国农业部颁布的儿童营养计划,中小学给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合乎营养标准的膳食后,每餐饭
期刊
现在实行年薪制,通常是对高工资的白领级别而言。其实,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从当官的到打长工的,主体实行的都是“年薪制”。如果以现代的年薪制概念来理解,那时的中国人个个都是白领了。实际不然,年薪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那时的“年薪”,官方书面语言叫“年俸”,俸,当然是指俸禄,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粮或工钱。中国古代时的“年薪制”是真正的年薪制,到年底才发呢,按年结算,给地主老财家打长
期刊
生活中的最痛,其实不是来自陌生人的巨大打击,而是来自身边人的琐碎伤害。比如父母、朋友等。  他们给你的挑剔、嫌弃、指责、否定、打击、冷漠,就像是例行的太阳一样,每天都要有。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些小事就是会让人很受伤。然而他们又会对你好,会给你钱花,会帮你做事,会关心你照顾你。这就让你产生了疑惑,弄不清楚他们到底是爱你,还是伤害你。然后让你放弃不了,也靠近不了。  其实,当你沉浸在对方伤害了你的委屈里
期刊
严格来说,37℃只是人体温的一个近似平均值,这个概念由德國医学家卡尔·文德力西于1868年提出后沿袭至今。  至于人的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美国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较为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恒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病。研究团队测量了4082种真菌存活的温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够在37℃以上的环境中存活,仅有5%的真菌能够在41℃以上存活。  接下来,科学家仿照哺乳动物的
期刊
1  之所以称小时候叫天蓝年代,是因为记忆里那时很少下雨,总是蓝天白云。现在的城市孩子都称之为“灰色童年”。五岁被逼去练琴,练到十五岁,如果一年一级,也能练出个十级来。前些日子我去听一个从小练琴的小子弹钢琴,才恍然大悟:人世间对牛弹琴的事不算恐怖,恐怖的是牛对琴弹。站着听四五秒还没有问题,听十几秒是要苦下决心的。许多自以为好心的家长对此的解释是:小时候练练,对将来有好处。  至于小时候没玩,可以等
期刊
我的家乡在云南一个边远小县城。我从小在蓝天白云的水边长大,那里四季常青花朵不断。  我的家在一个公园里,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靠老天爷赏脸就能长得很美的花。我家门口还有一棵大大的缅桂花树。在我们那个没有冬天的家乡,它的花期很长,开的花很甜很香。  我和我妹放学后会在缅桂花树下摆好桌椅一起写作业。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朵白玉色的缅桂花轻轻落下,有的刚好落在我们桌上。我们拿起来闻一下,然后把它别在耳朵背后。我
期刊
朋友家聚会,结束之后,客人散尽,朋友妈妈发现蒸的馒头还剩下一些,于是第二天早上,家里多了一道早点:炒馒头。朋友说:“这个死面馒头还挺好吃的,炒了不软不散,特别顶饿。”  我听完这个故事,感觉自己的心理有点无法承受,却不料另外一个朋友补充:“那有什么,我妈的拿手菜之一是红烧餃子。每次剩了饺子,倒上老抽生抽一顿烧,烹饺子如治大国,轻翻轻炒,出锅再放一点香菜。”  终极的暴击来自第三个朋友:“我妈为了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