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历史进程中“三农”领域的一个严峻挑战。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把点滴小事做好,以真情真意换得真心。湖北省松滋市通过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以及家庭、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网络,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等五缺问题。当地还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父母回乡创业就业,在发展当地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湖北省松滋市从试点启动到全面实施,逐步形成有政策保障、有平台支撑、有温暖关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方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等五缺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的港湾。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县市、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试点县市。
一、聚焦短板,撑起农村留守儿童制度保护伞
松滋市地处鄂西南,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管开发区,共274个村(居),人口近100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12214人,孤儿3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5人。近年来,松滋市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将补齐制度短板作为首要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和各项工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制度保护伞。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松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2018年出台《松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滋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为目标,建立了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机制。
二是建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为保障责任落实,松滋市出台了《关于建立松滋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教育局、公安局、卫健局等21家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及市、乡镇(街道)和村(居)属地职责;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保护组织体系。松滋市建立家庭、村(居)、乡镇(街道)、市“四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即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签订监护委托协议;村(居)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全面排查、定期巡访、及时报告;乡镇(街道)加强对村居和监护人法治宣传、监护监督指导,督促村居、家庭履行职责;市級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现实问题。
三是摸清底数分类管理。松滋市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摸清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数量规模基本信息。开展入户调查、走访摸底、核实信息,建立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并录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对残疾大病、服刑子女、监护缺失等困境儿童实施分类管理,逐一对困境儿童走访、评估,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精准帮扶。
二、多方参与,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网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松滋市通过整合资源,初步构建了家庭、部门、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网络,形成以学校、村(居)、社会组织为抓手,以平台为支撑的多部门联动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救助打造关爱保护阵地。松滋市通过构建市—乡镇(街道)—村(居)等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市级层面设立松滋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简称“市未保中心”),配套建设生活、学习、健身、娱乐设施,常年对留守儿童开放,聘请专业社工组织入驻中心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服务。市未保中心与共青团联合打造“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立“12355”服务热线,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延伸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职机构,指导、督促乡镇(街道)、村(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协调市级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为分类管理困境儿童提供精准服务和保障。乡镇(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儿童工作站,配备儿童督导员,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宣传、身心健康、道德培养、安全自护等服务;村(居)建立“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娱乐广场和亲情连线室,配备儿童主任。每逢周末和大型节假日,社工、志愿者会到“留守儿童快乐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服务。
斯家场镇旗林村投资10多万元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配备文体广场、图书阅览室、心情驿站、“亲情热线”、学习辅导室等。“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由村计生专干和村委会副主任担任家长,聘请了三名辅导教师,通过课外学习辅导、安全教育活动、暑期活动、集体生日会等方式,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
二是引导落实家庭责任制从源头减少留守儿童。松滋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会同乡镇(街道)、村(居)采取有效措施,督促留守儿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回乡创业就业。人社部门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大型招聘会,面向15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宣传,成功促进2750名返乡人员与本地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愿。各乡镇(街道)、村(居)借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庄等新兴农业实体,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由2017年初的19300人下降至目前的12214人,减少36.7%。
街河市镇为实施“家燕归巢”创业就业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全镇初步形成了生猪养殖、优质稻种植、纽贺尔脐橙种植、油茶种植和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各村“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共吸引返乡创业就业人员1200余人。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弥补教育缺位。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松滋市健全控辍保学机制,落实193名困境儿童“两免一补”政策21万余元。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联系机制,每名农村中小学老师至少结对帮扶1名留守儿童。乡镇(街道)建设寄宿式学校,常年聘请“爱心妈妈”照料留守儿童日常起居,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温暖。在八宝小学、斯家场小学探索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非盈利性公益社会组织,采取学生情愿、家长自愿的原则签订协议参加,整合学校教师、“爱心妈妈”、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为留守学生开展课余时段、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家庭教育和辅导缺位的全方位服务,解决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八宝小学和斯家场小学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分别有留守儿童429人和176人。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到乡镇、村居开班办点,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舞蹈、音乐、体育、艺术、技能等培训指导。
四是創新工作方法撬动社会资源。近年来,松滋市培育孵化了“公益助学社”“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爱心社”“安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松滋市根据不同乡镇(街道)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数量、特点和需求,设计侧重点不同的社会购买服务项目,选择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村(居),一方面设立工作站直接服务儿童群体,另一方面吸纳本地志愿者,经过专业化培训就地开展关爱保护工作。松滋市民政局、市未保中心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评估,实现服务对象更精准、服务方式更灵活、服务时间更持久、服务水平更专业、服务质量更高效。
三、从“五缺”到“五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港湾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五缺问题。松滋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服务,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
一是从“情感上缺关爱”到“有温暖爱护”。为避免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陪伴带来的情感问题,松滋市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关爱、志愿者节假日关爱,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安慰、帮助。疫情期间,春雨社工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散居孤儿的排摸走访,了解掌握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二是从“生活上缺关照”到“有关怀照顾”。松滋市创新“童梦家园”项目,在全省率先对困境儿童进行家庭干预和替代性保护。对亟需介入的困境儿童,在本人及其监护人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将他们集中到市未保中心,实施全方位帮扶和保护。将社会各界志愿者组织起来,采取乡镇(街道)、村(居)、家庭、学校和未保中心五位一体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知识教育、技能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近年来,“童梦家园”先后帮助78名困境儿童走出困境,迈向阳光。
三是从“学习上缺辅导”到“精准辅导有进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缺辅导,特别是日常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管理缺位难题,松滋市组织回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开设“四点半课堂”帮助孩子课后辅导;学校家长委员会聘请专业老师利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镇村组织业余和退休教师在节假日、寒暑假到乡村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培养课外兴趣。
四是从“行为上缺管教”到“举止有规范”。行为缺管教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松滋市通过“道德讲堂”、家风培育、好人好事宣讲、国学讲习等活动加强道德培养;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下,加强留守儿童言行举止教育,矫正不良行为,教导留守儿童讲文明懂礼貌。
五是从“健康安全缺保障”到“有安全意识”。为掌握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松滋市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统筹医疗保障。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组织留守儿童课外参加防地震、防火灾、防拐骗、防性侵等安全演练,增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提升留守儿童风险应对能力和自身行动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近年来,湖北省松滋市从试点启动到全面实施,逐步形成有政策保障、有平台支撑、有温暖关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方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等五缺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的港湾。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县市、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试点县市。
一、聚焦短板,撑起农村留守儿童制度保护伞
松滋市地处鄂西南,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管开发区,共274个村(居),人口近100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12214人,孤儿3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5人。近年来,松滋市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将补齐制度短板作为首要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和各项工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制度保护伞。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松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2018年出台《松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滋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为目标,建立了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机制。
二是建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为保障责任落实,松滋市出台了《关于建立松滋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教育局、公安局、卫健局等21家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及市、乡镇(街道)和村(居)属地职责;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保护组织体系。松滋市建立家庭、村(居)、乡镇(街道)、市“四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即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签订监护委托协议;村(居)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全面排查、定期巡访、及时报告;乡镇(街道)加强对村居和监护人法治宣传、监护监督指导,督促村居、家庭履行职责;市級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现实问题。
三是摸清底数分类管理。松滋市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摸清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数量规模基本信息。开展入户调查、走访摸底、核实信息,建立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并录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对残疾大病、服刑子女、监护缺失等困境儿童实施分类管理,逐一对困境儿童走访、评估,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精准帮扶。
二、多方参与,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网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松滋市通过整合资源,初步构建了家庭、部门、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网络,形成以学校、村(居)、社会组织为抓手,以平台为支撑的多部门联动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救助打造关爱保护阵地。松滋市通过构建市—乡镇(街道)—村(居)等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市级层面设立松滋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简称“市未保中心”),配套建设生活、学习、健身、娱乐设施,常年对留守儿童开放,聘请专业社工组织入驻中心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服务。市未保中心与共青团联合打造“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立“12355”服务热线,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延伸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职机构,指导、督促乡镇(街道)、村(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协调市级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为分类管理困境儿童提供精准服务和保障。乡镇(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儿童工作站,配备儿童督导员,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宣传、身心健康、道德培养、安全自护等服务;村(居)建立“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娱乐广场和亲情连线室,配备儿童主任。每逢周末和大型节假日,社工、志愿者会到“留守儿童快乐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服务。
斯家场镇旗林村投资10多万元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配备文体广场、图书阅览室、心情驿站、“亲情热线”、学习辅导室等。“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由村计生专干和村委会副主任担任家长,聘请了三名辅导教师,通过课外学习辅导、安全教育活动、暑期活动、集体生日会等方式,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
二是引导落实家庭责任制从源头减少留守儿童。松滋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会同乡镇(街道)、村(居)采取有效措施,督促留守儿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回乡创业就业。人社部门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大型招聘会,面向15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宣传,成功促进2750名返乡人员与本地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愿。各乡镇(街道)、村(居)借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庄等新兴农业实体,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由2017年初的19300人下降至目前的12214人,减少36.7%。
街河市镇为实施“家燕归巢”创业就业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全镇初步形成了生猪养殖、优质稻种植、纽贺尔脐橙种植、油茶种植和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各村“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共吸引返乡创业就业人员1200余人。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弥补教育缺位。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松滋市健全控辍保学机制,落实193名困境儿童“两免一补”政策21万余元。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联系机制,每名农村中小学老师至少结对帮扶1名留守儿童。乡镇(街道)建设寄宿式学校,常年聘请“爱心妈妈”照料留守儿童日常起居,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温暖。在八宝小学、斯家场小学探索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非盈利性公益社会组织,采取学生情愿、家长自愿的原则签订协议参加,整合学校教师、“爱心妈妈”、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为留守学生开展课余时段、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家庭教育和辅导缺位的全方位服务,解决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八宝小学和斯家场小学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分别有留守儿童429人和176人。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到乡镇、村居开班办点,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舞蹈、音乐、体育、艺术、技能等培训指导。
四是創新工作方法撬动社会资源。近年来,松滋市培育孵化了“公益助学社”“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爱心社”“安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松滋市根据不同乡镇(街道)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数量、特点和需求,设计侧重点不同的社会购买服务项目,选择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村(居),一方面设立工作站直接服务儿童群体,另一方面吸纳本地志愿者,经过专业化培训就地开展关爱保护工作。松滋市民政局、市未保中心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评估,实现服务对象更精准、服务方式更灵活、服务时间更持久、服务水平更专业、服务质量更高效。
三、从“五缺”到“五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港湾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五缺问题。松滋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服务,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
一是从“情感上缺关爱”到“有温暖爱护”。为避免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陪伴带来的情感问题,松滋市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关爱、志愿者节假日关爱,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安慰、帮助。疫情期间,春雨社工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散居孤儿的排摸走访,了解掌握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二是从“生活上缺关照”到“有关怀照顾”。松滋市创新“童梦家园”项目,在全省率先对困境儿童进行家庭干预和替代性保护。对亟需介入的困境儿童,在本人及其监护人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将他们集中到市未保中心,实施全方位帮扶和保护。将社会各界志愿者组织起来,采取乡镇(街道)、村(居)、家庭、学校和未保中心五位一体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知识教育、技能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近年来,“童梦家园”先后帮助78名困境儿童走出困境,迈向阳光。
三是从“学习上缺辅导”到“精准辅导有进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缺辅导,特别是日常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管理缺位难题,松滋市组织回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开设“四点半课堂”帮助孩子课后辅导;学校家长委员会聘请专业老师利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镇村组织业余和退休教师在节假日、寒暑假到乡村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培养课外兴趣。
四是从“行为上缺管教”到“举止有规范”。行为缺管教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松滋市通过“道德讲堂”、家风培育、好人好事宣讲、国学讲习等活动加强道德培养;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下,加强留守儿童言行举止教育,矫正不良行为,教导留守儿童讲文明懂礼貌。
五是从“健康安全缺保障”到“有安全意识”。为掌握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松滋市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统筹医疗保障。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组织留守儿童课外参加防地震、防火灾、防拐骗、防性侵等安全演练,增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提升留守儿童风险应对能力和自身行动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