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人生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同时存在于外部与内部世界的稳定。所谓无事生非的人,便是试图或者已经在打破一些稳定秩序的人。
  对于一种秩序的突破,不应该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常常把这种突破看成无理的、富有攻击性的可笑行为,殊不知,那里有更庞然的精神意义。奥伊肯说:“在精神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无事生非的人总是难以妥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是产生于秩序之外的某几个精神形象。有的人冲破了秩序,突现了追求,我们称之为英雄;有的人消失在试图突破秩序的過程中。比起他们毁灭的结局,被简单地称作“无事生非者”倒是他们更大的不幸。
  “无事”之中的生活是安逸祥和的,但也容易滋生幻想和惰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安逸中产生的荒诞和虚妄需要“生非”来抑制。有的人认识到安逸生活平静的表象其实基于荒诞的本质。马尔罗说:“人可以接受荒谬,但不能在荒谬中生活。”
  也有苏轼“寓物不留物”,只“在家学得忘家禅”,这不算是“无事生非”。加缪的《反抗者》出版了,为此他失去了与萨特的友谊,但他揭示出了对外反抗的意义所在,将反抗视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标志与条件。由此看来,无事生非应当是值得歌颂的,从秩序中出走往往不会有圆满的结果,常有非难和苛责,可喜的是,这种行为本身便带着精神圆满的意味了。
  无事生非者是孤独的。对抗秩序需要暴力,其实人天性中本来便有暴力的成分,如1605年那个试图炸毁英国国会大厦的人。但很少有人愿意面对自己这种个性。无事生非之人的行为,在文明的眼光下才显得极其简陋和原始。《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真是怕人吃人吗?他哪里是“怕”和“狂”,他只是孤独。
  “无事生非”的说法总是产生,大概只是因为缺少了与信仰角力的人。
  教师点评
  本文既以“角力”为名,探讨的是无事生非者需与之角力的对象:社会的秩序与非议,自身的安逸与懦弱。在当下稳定的社会中,主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追寻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更长远的眼光,而从行文来看,作者更重视后者。(顾萍)
其他文献
西安,千年古都,我要怎样才能读懂你?  入夜,我撑着伞登上了古城墙。城墙上人并不多,偶有几个游人骑着自行车疾驰而过,留下车轮旋转的呼呼声。因为有雷雨,城墙上的灯大部分都熄灭了,隔着很远才有一两盏灯亮着,半明半暗,灯影昏黄。雨水在古朴的灰石砖上汇集成无数条溪流,顺着城墙的斜面蜿蜒地流下去,在生满青苔的墙壁上浸出狭长的水印。  我踏在城墙上的水洼里,发出“啪啪”的声响。规整厚实的城砖,已被无数游人的鞋
“抹灰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  前段时间,一位“90后”“抹灰哥”成了网红。“抹灰哥”原名石建国,来自河南濮阳,是一名“90后”抹灰工,他此前在温州已干了五年。2018年4月,他在工地练字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伙子。  视频里“抹灰哥”头戴工程帽,正挥毫泼墨,潇洒地写下“落云”两字。画面一转,他站在室内的钢架上,用泥模粉刷墙面。抹灰、练字、晒女儿……他原本枯燥普通的工地生活,
一百年前的中国,曾有一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的国不成国的背景下,主义的选择最终战胜了问题的解决。  然而,在共和国的第二个甲子开始的第一年里,经济建设成果不可否认,但大量问题随之而来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民生的实质就是解决一个个生活的实际问题:譬如上涨的菜价是否影响收入不低的白领生活质量?有些人为什么会出卖自己的器官?有钱有势的富豪为什么屡屡动手杀人?平常安静的少年缘何突然成了杀
个性是莫扎特歌剧中的多声对抗,共性是贝多芬《欢乐颂》中的大合唱;个性是山坡上五彩缤纷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广场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个性在左,共性在右。(开篇巧用比喻,但论点“在左”“在右”没有鲜明地表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整齐划一的共性,缔造了《理想国》中的美好城邦。“最大的正义就是各司其职,美美与共。”柏拉图的智慧在书中流淌。在那里,每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在那里,不再有私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篇以瞬时性动词“忽见”为题的记叙文。阅读导语
我的家乡是南通如皋。我总怀疑,我是否有说“我爱如皋”的资格,因为一年里我只回去几次,而就这一年里几次所见,我也写不出百分之一。如皋在我眼里是那么大,那么可愛,我知道得却又这么少,我甚至不敢妄言“爱而说不出”呀。  回家过年是在冬天,而我竟没见过如皋的雪———如皋怎么会不下雪呢?这成了一个缠在我心头的结。  若让我回想如皋的冬天,我总会想到除夕的晚上。外婆从红砖砌的小厨房里端出最后一盘冒着热气的年夜
题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4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从材料呈现的形
古人云:“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其中之意便是说国力强大必将使人民受益。而所谓强盛大国,既是人民生长的沃土,更是人民生存发展的依托。  何为强盛大国?其中一点便是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能维护民族利益与人民尊严。如此,这个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国家的有力依托,人方有尊严可言。百余年前的神州大地饱受列强欺凌,土地被瓜分,人民被奴役。那时,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我们往往买来一大堆商品,结果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我们总是在“需要”与“想要”之间权衡,常常是想要的太多,真正需要的很少。如何权衡“需要”与“想要”,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需要”满足人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活稳固的根基。“一箪食,一瓢饮”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离开了它,孔夫子也无法说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满足衣食的基本需求已不再是难事,人们的需要从物质层面
又下雪了,雪花和着雨丝飞扬在浩渺的东湖上空,飘落在傍水而立的磨山之巅。我第一次登紫金山时也是这样的天气,当时母亲在幽林掩映的紫霞湖畔等着我。  那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爷爷奶奶,离开熟悉又热闹的华北农家大院,来到多雨潮湿的南京,来到父母身边,心中充满不安、不快。爸爸长期出差,基本不在家;妈妈工作无比繁忙,每天清早匆匆吃完早餐后急忙将我送到学校,我常常在夜里12点以后半睡半醒间听见她回家的脚步声。我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