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但是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我觉得语文教学离语文本真越来越远了。语文教学充斥着繁琐的讲解、走马观花似的多媒体展示和空洞的情感说教,使得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不少“伪语文”的东西占据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得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悄悄减弱,许多老师陷入了迷茫。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是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
一、注意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通常来说,有声和无声相结合是一堂课的教学形态。
语文课是一个有声的世界,读和说是语文课的基本特色。读和说都是语言艺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运用读和说的多种形式,把握读和说的训练重点,落实读和说的训练。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诲声,有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有探讨问题的争辩声……这才是有活力的生动的语文课,才是语文学科特点的体现。
语文课也应该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学好语文需要安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学习语文需要说,也需要思。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是切实打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在这个时候课堂最需要的是无声。
二、注意品味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获得语言的智慧,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形象鲜明,词语丰富,句子优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优美词句。教师要从品词析句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推敲、品味,从而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沙拣金,汲取营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思想的启迪,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注意生成感悟
何为“悟”?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悟”的右半部是“吾”,即“我”。这个“吾”,既是声旁,又可以理解为形旁,声旁表声,形旁表意,是“我观心,心观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快乐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的氧吧,离开了感悟,所有的知识只是知识,不会成为智慧。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的则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些词语,挖掘其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受到感染。
如《爱如茉莉》中写道:“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直奔”一词,读出爸爸的心急如焚,从而感悟爸爸不顾出差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
语文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阅读的过程,真正地成为学生的感悟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将不仅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其语感、表达能力等也将得到提升。
四、注意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语文的双翼,是语文的两大支柱。从阅读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而写作是对阅读的延伸,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的“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我们重视了语言的品味,就可以用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作为例子,教会学生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我们重视了生成感悟,就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写作练习,深入认识文本,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让语文课贴地行走,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美,学会运用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本真课程,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语文,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篇的语文世界,用自己的真心和累积的经验感受语言文字和文学,沉浸其中,快乐品味,使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积累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得到积累,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责编 莫彩凤)
一、注意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通常来说,有声和无声相结合是一堂课的教学形态。
语文课是一个有声的世界,读和说是语文课的基本特色。读和说都是语言艺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运用读和说的多种形式,把握读和说的训练重点,落实读和说的训练。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诲声,有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有探讨问题的争辩声……这才是有活力的生动的语文课,才是语文学科特点的体现。
语文课也应该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学好语文需要安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学习语文需要说,也需要思。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是切实打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在这个时候课堂最需要的是无声。
二、注意品味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获得语言的智慧,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形象鲜明,词语丰富,句子优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优美词句。教师要从品词析句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推敲、品味,从而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沙拣金,汲取营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思想的启迪,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注意生成感悟
何为“悟”?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悟”的右半部是“吾”,即“我”。这个“吾”,既是声旁,又可以理解为形旁,声旁表声,形旁表意,是“我观心,心观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快乐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的氧吧,离开了感悟,所有的知识只是知识,不会成为智慧。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的则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些词语,挖掘其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受到感染。
如《爱如茉莉》中写道:“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直奔”一词,读出爸爸的心急如焚,从而感悟爸爸不顾出差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
语文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阅读的过程,真正地成为学生的感悟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将不仅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其语感、表达能力等也将得到提升。
四、注意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语文的双翼,是语文的两大支柱。从阅读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而写作是对阅读的延伸,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的“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我们重视了语言的品味,就可以用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作为例子,教会学生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我们重视了生成感悟,就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写作练习,深入认识文本,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让语文课贴地行走,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美,学会运用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本真课程,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语文,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篇的语文世界,用自己的真心和累积的经验感受语言文字和文学,沉浸其中,快乐品味,使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积累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得到积累,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责编 莫彩凤)